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茶中的微生物,是天使還是魔鬼?

茶中的微生物,是天使還是魔鬼?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天氣一天天的熱了起來,東西的保鮮期也越來越短,東西會腐敗,就是因為微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

微生物除了使食物腐壞外,還是茶葉發酵必不可少的一份子,任何茶葉加工過程中都有微生物的參與。一些茶葉能夠形成獨特的品質,某些特定的微生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因此擁有了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有益微生物

茶葉的功臣

黑茶初制過程中,渥堆是形成黑茶特有品質的關鍵工藝,微生物的促進作用佔據了主導地位,決定了黑茶品質的形成。普洱茶獨特的化學反應和茯磚的「發花」都在此列。

1

熟普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發現,普洱茶的特殊保健功能與品質形成的關鍵,是加工過程中的渥堆工序,化學反應中起到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黴菌和細菌。

在渥堆中,各種微生物的新陳代謝、茶葉的一系列化學反應,是普洱茶具有特殊色、香、味最根本的原因。

渥堆

在渥堆工序剛開始時,黴菌隊伍最龐大,再加上繁殖迅速,黴菌可以佔到所有微生物的80%左右!

黑麴黴

黴菌生產分泌出很多種酶,黴菌和酶一起對茶葉中的有機物質進行分解、水解、氧化與轉化,形成了熟普獨特的品質風味。

渥堆中期,在渥堆水份適度時,大量酵母菌開始極速生長,酵母菌自身的代謝可以產生有機酸使得洱茶滋味甜醇,酵母菌生成氨基酸、維生素、生理活性物質,在人體健康和保健方面賦予了普洱茶獨特的品質特點。

酵母菌

2

茯磚

茯磚茶製作工藝中有獨特的「發花」過程,形成了大量黃色的「金花」,「金花」的質量和數量是判斷茯磚茶品質優劣的重要指標。

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系王志剛教授發現,所謂「金花」實際上就是茯磚茶中的微生物——冠突散囊菌產生的黃色閉囊殼。這種特殊的微生物可以使茯磚茶香氣特殊、滋味醇厚可口、湯色明亮。

此外,這種微生物還可以分解脂肪,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有益作用,所以新疆、青海、寧夏、甘肅等省的少數民族同胞特別喜愛飲用茯磚茶,「消腥肉之膩,解青稞之熱"的作用由此而來。

3

六堡茶

六堡茶在晾置陳化後,也會產生許多「金花",與茯磚不同,六堡茶的「金花」是有益品質的黃黴菌,它能分泌澱粉酶和氧化酶,澱粉酶把茶葉中的無味澱粉轉化為甜味的單糖,氧化酶讓茶多酚氧化,使茶葉湯色變棕紅,粗青味消失。

黃黴菌的一系列反應,最終造就了六堡茶的品質特點:香氣醇厚、滋味濃醇爽口。頂級的六堡茶有檳榔香味,回味甘甜。

茶葉經過微生物發酵後,茶多酚減少,芳香類物質增加,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活性物質、微生物菌體本身都溶入到茶葉中,改善了茶葉品質,微生物在茶葉的發酵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能。

有害微生物

雖然微生物對黑茶品質的形成功不可沒,但有害微生物的存在會嚴重影響茶葉品質,並會對飲茶人的健康帶來直接或潛在的危害。

1

生成毒素的有害微生物

除了上面提到的微生物,茶葉還存在著大腸菌群和黴菌等有害菌,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系王志剛教授證明,茯磚茶中的雜菌能產生各種各樣的真菌毒素,給飲茶人的健康帶來隱患。

除了黑茶,在紅茶加工中,一些細菌和黴菌具有較強的分解作用,最終生成氨和不同的腐敗類物質,此類物質具有揮發性,產生特異的臭味,影響紅茶的品質。

廁所的味道就是氨的味道

2

有害微生物從哪來?

儘管茶葉鮮葉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黴菌及細菌,但經過高溫殺青後,可以殺死青葉上的大部分微生物。因此,有害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後期儲藏不當。

貯藏不當會導致茶葉中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溫度和水份是影響微生物生長最關鍵的因素。黴菌最適合的生長溫度是25℃,當低於10℃或高於30℃時,黴菌生長顯著減弱;濕潤的環境也會大大刺激黴菌的生長

黴菌最適合的生長溫度是25℃

3

和有害微生物說「拜拜」

要杜絕有害微生物污染,首先必須對茶葉的加工過程嚴格把關,規範生產企業的管理,採用衛生質量較好的原料和科學的加工工藝。

對茶友們來說,可以通過控制茶葉的水份、儲藏溫度來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密封性好+不透明+自身無異味」的容器是茶葉存放的基本要求,至少可以保證茶葉不受潮、香氣不散失、不吸收異味、不加速氧化。其中最省錢也最通用的,是鋁箔袋。

鋁箔袋

微生物促進了茶葉品質的形成,也是茶葉變質的罪魁禍首,這兩副面孔,註定與茶葉共存,永不分離。

參考資料:

1、《茶葉微生物污染調查及定標建議》,黃劍屏、徐東、時煒著,《中國公共衛生》2001第17期;

2、《制茶學》,安徽農學院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版;

3、《普洱茶渥堆過程化學成分變化與品質形成的關係》,周紅傑、李家華、甘月明等著;

4、《茯磚茶發花過程中優勢菌的研究進展》,楊撫林、鄧放明、趙玲艷等著,《茶葉科學技術》2005年第6期。

原創聲明:本文由「懂茶帝」獨家原創。如需轉載,不得刪減,並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茶帝 的精彩文章:

浙江多綠茶,怎麼就蹦出一個紅紅的她?
新鮮綠茶竟然渾湯,不搞清楚你敢喝嗎?

TAG:懂茶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