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論靈魂》中亞里士多德如何看待四元素論

在《論靈魂》中亞里士多德如何看待四元素論

摘 要:本文試圖梳理出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中呈現的恩培多克勒所持有的四元素靈魂觀,及其對這種靈魂觀的反駁。並從亞里士多德關於感覺的討論中說明亞里士多德為什麼認為生命體的軀體是元素的混合物,以及這種觀點在亞里士多德自己的理論中所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最終回到亞里士多德的「質料因」來闡明四元素論在《靈魂論》中的意義。

關鍵字:亞里士多德;恩培多克勒;靈魂;四元素;質料

所周知,亞里士多德最為人熟知的寫作方式,也就是他被稱作第一個哲學史家的緣由是他在著作和講稿中對前人的評介。在《論靈魂》的第一卷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寫作方式。他不僅呈現了前人的觀點,還由於亞里士多德的解說和評價而顯露出亞里士多德本人對相關問題的看法。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注意到前人的這些觀點是如何影響,甚至是如何「支配」著亞里士多德的思考的。如果只從《論靈魂》這本書所提到的人名和相關理論來說,恩培多克勒和元素論無疑是本書提到次數最多的。而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的名字卻沒有出現幾次。柏拉圖的名字出現最集中的地方就是第一卷中討論靈魂是否是一種和諧的相關段落,除此之外就是感覺器官遭受破壞時才又出現的。也就是說,就《論靈魂》所呈現的樣子來說,亞里士多德在解釋靈魂的時候更多的利用了四元素論。

但是亞里士多德在提及四元素論的時候不總是順帶提及恩培多克勒,而且在論及恩培多克勒的時候也不總是討論他的四元素論[1](如418b20,恩培多克勒認為光在巡迴著)。例如亞里士多德在423a10-15處說道「擁有靈魂的生物,其軀體不可能由氣或水來構成,它一定是某種堅實的東西。它是這些元素和土的混合」[2]。在這裡亞里士多德很明顯認為身體是一個混合物,而且和這些元素有莫大的關係,但是又和第一卷中恩培多克勒所持的觀點不同。而在《論靈魂》第一卷中我們與其說亞里士多德在反駁恩培多克勒,毋寧說他在反駁「靈魂是由所有元素構成的」(404b10)這樣一種看法。所以本文就聚焦於亞里士多德提及元素論時到底是怎樣理解的,他的看法和恩培多克勒之間有什麼差異,他在什麼意義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元素論。而元素論對於身體這個靈魂論中不能或缺的要素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靈魂是由所有元素構成的」是一種什麼樣的靈魂觀

首先我試圖借勾勒出恩培多克勒的靈魂觀。由於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觀點大多是以殘篇和別人的轉述而保存下來的,而且亞里士多德在敘述過程中也夾帶了自己的理解和評論,所以他們本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我們總是難以準確、清晰的把握的。

在《論靈魂》原文中,恩培多克勒的首次出現是因為他認為靈魂作為事物的本原是眾多的,而且是混合的。「例如恩培多克勒認為靈魂是由所有元素構成的,甚至每種元素都是某一靈魂,他說,通過土我們看見土,通過水而認識水……通過爭吵認識爭吵」[3](404b10-15)除了亞里士多德提供的證據之外,在現存的殘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尤其通過血液來思想;因為在血液中尤其混合了各部分的元素」[4]。在此我們可以說,恩培多克勒認為靈魂必須是所有元素(水土火氣)構成的。恩培多克勒認為四元素是事物的本原,但是為什麼靈魂就必須是所有元素的混合呢?如果僅是水土火氣的混合,那麼靈魂之間的有差別嗎?這種差別是元素的比例和量的差別嗎?亞里士多德認為恩培多克勒這麼理解的一個根據是由於事物都是由相同元素構成的,那麼擁有所有元素的事物就能和其他事物發生聯繫。而且根據水認識水的原理,靈魂也就可以認識其他事物了(409b25-30)。

那麼這些元素是如何構成靈魂的,這些元素又是因為什麼聚合到一起的呢?恩培多克勒認為是愛和恨使得他們聚合和分離——「因為萬物的聚合將這一個既生成又毀滅……它們從不停止連續的變化,時而通過尤其萬物聚集為一,時而又通過鬥爭之憎恨每一個被分開……就此而言按照循環他們永遠是不動的。」[5]「而友愛在他們之中在長和寬上都相等……而且在它們之外既沒有什麼生成也沒有什麼終止」[6]。

我們先不管這些元素為什麼是水土火氣,為什麼由愛恨而分離,我們至少可以說靈魂必須由所有元素構成,生命存在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元素仍然由愛而連結在一起,而且生命與其他事物能夠發生聯繫(人能認識和感覺)是因為人的靈魂和事物的構成是相同的,它們相互聯繫的原因是同類相知。

從這些原則出發,我們可以在《論靈魂》中找出很多對這種靈魂觀的反駁,有一些甚至不是直接針對這種觀點的討論也可以用來反駁。首先,因為水認識水的原則,那麼在靈魂中必須有水我們才能認識和感受到水,在靈魂中我們必須有石頭我們才能感受到石頭的冷和硬。按照同樣的道理推下去,我們的靈魂就必須包含一切事物了。這很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靈魂不可能同時是水,而且同時是石頭,而且同時還是我們的靈魂。那樣的話每個事物就沒有固定的形態和確定的範圍了,所有事物都變成了四元素的不同組合,再也不會有什麼單獨的確定的事物了[7]。這個反駁顯然是從靈魂的構成上來反駁的。而且亞里士多德通篇都沒有提出靈魂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問題,他把問題轉換為生命個體的能力上去了。從我們現實生活中來說,我們並不可能觀察到我們的靈魂到底是怎麼構成的,而且由此我們可以推出神是最無知的了,因為它不知道鬥爭(410b5)。對於尊重現象的亞里士多德來說靈魂由元素構成就顯得太過虛假了。而且亞里士多德討論靈魂的出發點根本就不是要討論我們的靈魂是怎麼來的。

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說,討論靈魂是為了區分有生命的東西和沒有生命的東西的(413a20:把生命作為有靈魂的東西和無靈魂的東西的區別所在。反過來說也是一樣,靈魂就是有無生命的區別)但是按照恩培多克勒的靈魂觀去解釋生命體就會遇到另一個困難:如何解釋生命體的持續存在。在415b30-415a10處就呈現了這一困難。如果一個植物是由四元素構成的,那麼由於不同元素的本性——火向上,土向下那麼這種趨勢就必然使得一個植物不復存在。因為這種趨勢並沒有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而是有著更廣大的範圍,甚至是無限向上和向下的。那麼是愛讓這種分裂沒有實現嗎?可為什麼這種愛又會消失呢?對於這種愛的變化我們無法從文獻中獲知,也無法從觀察中獲知。而且這種解釋只能說明自然趨勢是這樣的,植物有向上和向下的生長,卻不能解釋不同方式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它不能解釋為什麼動物不會向下生長。但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靈魂作為原因是不可或缺的而靈魂就是保持生命完整的原因[8]。還有一個困難是四元素要如何才能構成靈魂。對於一個現實的混合物來說,它們如果都是因為愛而由四元素構成的,那麼為什麼石頭就沒有知覺,不能自發運動,不能生長呢?這些元素的組合方式我們其實很難在恩培多克勒的表述中獲悉。

問題的關鍵在於恩培多克勒也給出了一個關於靈魂的解釋,亞里士多德也給出了一個解釋,那麼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呢?亞里士多德認為他們對靈魂所作的說明都是從結論中得出來的(405a5[9])9。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對此有過多的解說。從亞里士多德對恩培多克勒的反駁我們可以看出,靈魂是各元素的混合之所以沒有解釋力是因為它和我們觀察到的事物並不符合。恩培多克勒的理路更像是固守於四元素是本原這一理路,而硬要從這點出發去解釋或者構造自己的理論以使得它能解釋靈魂。而亞里士多德的入手點卻是特殊的生命——植物,動物,人。廖申白在《試析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基於亞里士多德》中談到亞里士多德討論靈魂的特點和柏拉圖的區別的時候說道:「使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與柏拉圖區分開來的一個重要之點在於,他由於在知識論速食麵堅持從個別來說明一般,在對靈魂的說明上,他堅持吧靈魂直接看作屬於一個具體生命物的那個『形式』。」[10]這也就導致了亞里士多德在思考靈魂的時候,他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不同生命之間的區別上去。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有無靈魂最大的差別就是運動和感覺(403a26)。但是如果我們按照恩培多克勒的思路,我們可能會變成和德謨克利特類似的觀點。在無法很好的解釋四元素的時候,我們就把它說成是由某種原子而構成的。可亞里士多德是從生命物的特性上的思考靈魂的,而恩培多克勒則更多的是從更高的原則出發來設定或者規定靈魂的。這也就導致了他們二者在討論靈魂時所導向的路徑是不同的,亞里士多德必須尋找到生命間的差別(415a10:對靈魂的每一種能力的說明,同時也就是對靈魂的最中肯的說明),而恩培多克勒的理論就必須去解釋靈魂如何構成。

二、身體是這些元素和土的混合物

在以上的反駁中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反駁了四元素是靈魂的組成部分,而且也否定了愛是靈魂構成的根本原因。而還沒有被亞里士多德反駁的就剩下同類相知的原則了。在423a10和435a15兩處都表達了身體必須是所有元素的混合物這一說法[11]。

亞里士多德並不認為有一個脫離身體而存在的靈魂。而且靈魂和身體的關聯是必然的[12]。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我們應該把靈魂理解為維持著構成一個生命體的那些構成元素的統一,並使得它以那種方式保持著它自身的東西。在對於身體和靈魂的討論中,亞里士多德使形式與質料這對範疇直接與潛能和現實這對範疇直接聯繫在一起:身體是已經接受了生命的形式的質料,是生命質料的潛能;靈魂是生命的形式[13]。對於形式、質料不相分離的論述,我們在亞里士多德的其他文獻中也能看到[14]。而軀體又是四元素混合物,所以我的關注點是四元素在軀體中究竟如何運作的。

在417a22出亞里士多德明確表達了這種思想:事物既為同類所作用,也為異類所作用,就像我們說過的那樣。因為在承受作用時它是異類,而所受的作用一旦完成它就是同類了。但是這種轉變並不是說兩者變成同一個東西了。就好像我們感受到了石頭的硬度和溫度,我們的手就會變成石頭。而是說他們的某種性質變成了一樣的。在此我們無需討論究竟是什麼樣的性質改變了,我們至少可以說這種改變得以發生的基礎是因為這些事物間有著同類相知的原則在起作用。

例如在視覺的討論中,由於氣和水本身就具有了透明這一特性,而火與光具有同樣的性質,連續的空氣就能致使感覺器官受到影響。雖然亞里士多德的解釋中必須加進中介物,才能讓我們的感覺器官受到刺激,但是這個中介物就是水和空氣,也就是說同樣依照了同類相知的緣故才得以解釋。

各個元素的特性就對應於我們器官的特性,最明顯就是觸覺的例子。因為我們接觸某物的時候,就像亞里士多德例舉的圖章和壓紋的例子一樣。我們的軀體只是接受了不帶質料的可感形式(第二卷第十二節)。要能承受圖章的作用,我們的軀體就必須有一定的硬度。如果是空氣,或者是水我們就不能壓出壓紋來。434a30處亞里士多德說道:那些軀體單純的生物就不可能具有觸覺,那些離開了質料就無法接受其形式的事物也沒有觸覺。

以上論述表明我們的軀體和這些元素的特性具有某種關聯,似乎某一個單一的元素就對應於一個感覺能力。在第三卷的最後一節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的軀體不能由單一的元素構成。他認為植物、骨骼、頭髮因為是土構成的。因為我們的觸覺不僅能接受硬度的變化還能接受溫度的變化。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在討論理智的時候並沒有討論到四元素,而且他也僅僅是說我們的軀體是所有元素構成的混合物。也就是說,四元素和我們的靈魂根本沒有關係,它僅僅與作為質料的軀體有關係,而且這種關係也是因為同類相知而得以解釋的。

三、軀體是混合物這種思想所面臨的一些困難

我們現在很難再接受亞里士多德關於身體的解釋了。但亞里士多德在思考生物和外部世界發生聯繫的時候更多的是從生命體所呈現出來的現象出發的而言對我們仍有教益。例如生命體似乎總是濕潤的(和水有關係),而當生物體死後它的軀體就會腐敗而又重新變成外部世界的部分。這樣看來我們很難不想到軀體和外部世界的構成是一致的,他們都是由相類似的元素構成的,而且生物和非生物間之所以能發生聯繫就是因為他們之間擁有共同的東西。而靈魂在此的意義是它是生命的本原,是使得軀體得以成為生命的原因之一。

但是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組合四元素而成的東西才能成為軀體呢?那麼我們每個人的軀體又要如何區分開呢?按照結合的方式區分?還是按照不同元素的量來區分?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亞里士多德說:任何肉體顯然有著它自身獨特的形狀或形式。「這種說法就好像說木工技術也可以使它自身在長笛中得到體現;每一行業的手藝人都必須有他們各自的工具,每一靈魂也都具有自己特有的軀體。」[15](407b20-407b25)而且正在活動的生命體作為現實者「處於一種完善狀態,它自身就是目的,而相應的潛在者並未在自身中包含這個目的,而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並朝向它運動的……潛在者的存在已然預設了現實者的本質內容。因此,說潛在者能夠獨立於現實者而存在是不恰當的,我們無法在完全不涉及現實性或形式的條件下選取或確定潛在性和質料。我們選取的任何質料已經在邏輯上和本質內容中預設了它的形式,儘管這一形式或許尚未被發現」[16]。有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軀體是四元素構成的,那麼他們之間的區分就難以確定,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如何在目的論預設中構成每一個特殊的軀體。

亞里士多德在原文中明確說了軀體是這些元素的混合物。但我們要注意到他為什麼要這麼說,他在什麼意義上這麼說的。他在解釋感覺的時候是認為這些元素所具有的性質和我們外部世界所具有的性質必須吻合,他們之間必須有一個能夠相互聯繫的緣由。不論是生物體之間,還是生物體和非生物體之間發生關係的時候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類似的地方,有什麼東西使得兩個不同的東西之間發生關係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是這種同類和同類事物之間的這種關係使得單獨軀體(有機體,有生命的軀體)能產生感覺。照此看來,亞里士多德是在尋求生命體和外部世界的相似點的時候接受了四元素說的。但是我們毋寧說是他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得不這麼理解。而且是因為這種解釋提供了不同事物間建立聯繫的原因,他才會認為我們的軀體是這些元素的構成的。

那麼我們更進一步問,亞里士多德就完全接受了這種解釋了嗎?在第二卷第十一節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並沒有很好的認識了觸覺。他似乎覺得肌肉可能成為感知的器官。而且,在亞里士多德對靈魂的定義中,也出現器官一詞。在他看來,似乎我們的器官很難說是某一種單一的元素構成的。如果我們身體中某些部分是由某種元素單獨構成的話,頭髮和骨頭可能算是。但是在器官,甚至在軀體這個程度上,亞里士多德絕不會承認單獨一種元素是可以構成的。他之所以考慮肌肉可能是觸覺器官是因為它要和物體接觸,而且硬度,溫度,濕度等因素決定它必然是一個混合物。

也就是說,在亞里士多德最確定的程度上來說,他更接受的是同類相知這個原則和我們的軀體必然是混合物這個判斷。至於這些原則對應的是那種東西,就必須對應於特殊的感覺能力了——聽覺對應於空氣,視覺對應於水和空氣。對於我們來說,亞里士多德是否認為軀體是四元素的混合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我們身體的構成早已變成生物學研究的領域了。

還有一點是,四元素說為何會再亞里士多德的靈魂理論中有這樣一個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僅僅限於軀體的部分而在理智部分中根本看不到。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有一大特徵是重視現象。而某種意義上來說,四元素所對應的事物也處於我們的觀察之中,或許這也是同類相知的原則被亞里士多德如此認可的緣故。在此我們可以說四元素論針對的是身體的各個功能來說的,無論是前文所論述的視覺,觸覺。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與功能主義的關係是通過身體、靈魂的實現活動來呈現的,它必須寓於一個有身體之中。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還有原始質料的思想[17]。而原始質料就是水土火氣這四種元素。在亞里士多德討論感覺的部分中也並沒有超出這四種元素。所以我們可以把這種論述理解為:亞里士多德在解釋感覺的時候把它還原為靈魂的功能,而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功能又可以解釋為身體是混合物,而諸多的功能和混合物又可以還原為水土火氣這四個最初質料[18]。也就是說在生滅變化中,亞里士多德希望用這種原初質料的「設想」把諸多感覺還原為一種普遍的同類相知的原則了。

腳註:

[1] 基爾克.: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第445頁,「四重元素的觀念似乎是恩培多克勒的原創」

[2] 苗力田主編,秦典華譯: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論靈魂,第59頁

[3] 苗力田主編,秦典華譯: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論靈魂,第9頁

[4] 基爾克.: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第489頁

[5] 基爾克.: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第447頁;第453頁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出生不屬於任何一個有死者,也沒有任何終結屬於可憎的死亡,而是唯有混合和混合者的交換存在,而出生由人明明給那些東西。當它們按照人被混合來到空氣中」

[6] 基爾克.: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第451頁

[7] 410a10:因為每一種元素都認識它的同類,但是靈魂中絕沒有什麼東西能認識骨骼或人,除非骨骼和人也存在於靈魂之中(苗力田主編,秦典華譯: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論靈魂,第24頁)

[8] 「靈魂是生命的原因和來源」415b9,轉引自曹青雲. "亞里士多德「靈魂」定義的困境及其出路."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5.3(2016).

[9] 「另外他們對數目的觀點也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只有一,有些人認為存在多,他們對靈魂所作的說明都是從結論中得出來的」 (苗力田主編,秦典華譯: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論靈魂,第10頁)

[10] 廖申白. "試析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基於亞里士多德《論靈魂》." 道德與文明 5(2012):72-80.

[11] 423a10:擁有靈魂的生物,其軀體不可能由氣或水來構成,它一定是某種堅實的東西,它是這些元素和土的混合物;435a15:動物的軀體顯然不是由單一元素所構成,我是指諸如火或氣等元素。

[12] 「靈魂定義中的『身體』必然是被賦予靈魂的。」;曹青雲. "亞里士多德「靈魂」定義的困境及其出路."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5.3(2016).

[13] 廖申白. "試析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基於亞里士多德《論靈魂》." 道德與文明 5(2012):72-80.

[14] 「質料的不可分離性,它不與質量和形式分離而存在,而且強調了質料的有形、可感的特徵。」呂純山. "試論亞里士多德的質料概念." 求是學刊 41.6(2014).

[15] 苗力田主編,秦典華譯: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論靈魂,第18頁

[16] 曹青雲. "亞里士多德「靈魂」定義的困境及其出路."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5.3(2016).

[17] 「最初的質料就是這四元素(水土火氣),且它們都是作為潛能而存在的。」呂純山. "試論亞里士多德的質料概念." 求是學刊 41.6(2014).

[18] 「最初質料指的是四種不能再進行進一步歸結的元素」呂純山. "試論亞里士多德的質料概念." 求是學刊 41.6(2014).

參考文獻:

[1] 基爾克.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M].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2] 曹青雲. 亞里士多德「靈魂」定義的困境及其出路[J].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5(3).

[3] 曹青雲. 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與當代功能主義:兼容抑或衝突?[J]. 世界哲學, 2015(2).

[4] 廖申白. 試析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基於亞里士多德《論靈魂》[J]. 道德與文明, 2012(5):72-80.

[5] 苗力田. 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2.

[6] 呂純山. 試論亞里士多德的質料概念[J]. 求是學刊, 2014, 41(6).

[7] Aristotle. Complete Works (Aristotle)[M]. Jonathan Barn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91.

(責任編輯:李 婧)

【作者簡介】馬琥,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管文閣 的精彩文章:

TAG:公管文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