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普通人應該了解的投資理財風險,這 2 條是重中之重

普通人應該了解的投資理財風險,這 2 條是重中之重






圖片:Public Domain



有哪些普通人應該了解的投資理財風險?



知友:

李曉

(200+ 贊同,收錄於知乎圓桌)




1、機會成本。




小明好不容易攢足了幾百萬夠首付的錢,現在到底該不該在北京買房?小明的父母和各路親戚表示,買,必須買!房價只會漲不會跌,豈有不買的道理!




且不說中國的房價是不是鐵定不會跌,就算不會跌,傲視紐約倫敦的大北京的房價,在政府嚴控和雄安分流的大背景下,還能有多少上漲空間?




相反,如果小明花些心思,把這筆錢好好做理財,取得年化 10% 的收益或許不是難事。運氣好的話,給身邊靠譜的創業的朋友做一筆天使投資,那筆錢或許能翻上幾倍(幾十倍、幾百倍……)。




所以,即使房價真的不跌,把自己全部積蓄押在首付,而錯過了 10% 或者更高的投資收益,這中間的潛在損失,就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隱性成本,不會造成直觀的損失,但不容小視。對於我們每個人,我們所擁有的資金,其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我們所擁有和可調配的資源。投資,也可以看成是對這些資源進行配置。



對於小明來說,除了投資房地產和金融資產,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投資自己。念一個有含金量的 MBA,完成那個自己渴望已久的職業轉型;相比起將全部家產「套牢」在首付里,每月辛苦供貸,失去了「環遊世界」的機會,或在想辭職時可以毅然說聲「老子不幹了」的資本,哪個選擇對小明的人生更有意義呢?




對於許多打拚在一二線城市、心懷夢想的「小明」來說,財富的原始積累不僅僅是錢的賬面增值,而是提高自己賺錢的能力。前者是標,後者是本,做投資時要想想自己有沒有本末倒置。




2、噪音處理。



P2P 理財產品還可以買嗎?一定有人告訴你千萬別買啊。某某平台卷錢跑路的故事難道你沒聽過嗎?




但我說可以買。尤其是在出現了平台跑路,政府加強監管和行業整改後。那些股東背景雄厚、拿全了牌照、風控能力過硬、預期回報合理的平台,是值得信賴的。




7%-10% 的收益、便捷的操作流程,相比只有 4%-5% 的銀行理財產品(底層資產還往往很曖昧),絕對有投資價值。只要做到適當配置,不投入過多資金,不集中只投在一個平台上,風險相當可控。



再比如,你的理財顧問跟你強推 xx 基金,說基金管理人歷史業績如何優秀、這款產品如何熱銷,你這一分鐘不買可能就錯過了。但這些可能都不是有價值的信息:




(1)歷史業績優秀可能是處在一個水漲船高的市場,而現在市場已經變了。又或者你看到的業績是該管理人另一個策略的回報,而你投的這款產品是他們新建的團隊做的新策略,兩者沒半毛錢關係。




(2)產品熱銷有很多種原因:可能是管理人機構大牌,吸引許多小白投資者,並不代表實際操盤的團隊的投資能力。亦或者,該基金給的銷售分成給得特別高,理財顧問都傾力推薦,所以賣得好。什麼樣的基金會給高銷售提成呢?往往不是那些真正優秀、不愁募資的基金。




用以上的例子就是要說明,投資本質上是基於我們獲得的信息進行判斷。要做好投資,可以從兩個方面提高:一是提高信息質量,辨別和過濾低質或低效的信息;二是增強判斷的準確度。




後者需要經過長期鍛煉和結果反饋,是專業投資人擔心的事。但作為業餘投資人,可以花些精力在前者。因為我們所獲得的信息往往是散漫的、非系統性的,因此尤其需要降噪。凡事多想想為什麼,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有一個知名的基金經理說他做投資有一個「反向指標」:他有一個完全不懂投資、僅憑「道聽途說」買股票的姨媽。所以每次當他姨媽跟他熱情推薦某股票時,他就會回去做空這支股票。雖是玩笑話,但希望大家都不要做那個姨媽:)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知乎熱門文章


男人和女人有哪些思維差異?


你從學校學到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看了這些山寨產品,感覺智商被侮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被演算法量產的「沉迷」
被開水燙了,到底能不能馬上用自來水沖?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