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評:《殺死詩人的米格爾街》

書評:《殺死詩人的米格爾街》

小說寫故事容易,寫人物很不容易,特別是要寫一群人物,每個人物還都有獨特性,那麼就是一件難事了。

記憶中看過的專門寫人物的小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馮驥才的《俗世奇人》,然後就是這本奈保爾的《米格爾街》。

奈保爾說過:「對我來說,站在陽台上觀察這一切是一種莫大的快樂。我的創造從街道上的芸芸眾生開始。」所以他開始用簡潔的語言、旁觀者的身份來描寫米格爾街的眾人,拋開社會背景,拋開種族問題,拋開種種偏見,只是從人物的本來面目來寫。

米格爾街就是眾生的畫像:有經常和朋友一起玩紙牌無所事事卻又突然被發現是重婚的鮑嘉;有喜歡做沒有名字的東西的木匠波普;有特別暴力喜歡打兒子的喬治;有想當醫生很努力學習的伊萊亞斯;有天天在街上寫字被人當瘋子看待的曼曼;有一直認為自己是詩人的華茲華斯;有外表壯實讓人害怕但內在卻很怯懦的「大腳」比佛;有像小丑一樣渴望博取大家一笑的花炮師摩根;有看起來學識很淵博,渴望別人天天誇他的校長泰特斯?霍伊特;有生了八個孩子的勞拉;有很帥氣的喜歡撿富人家丟棄的垃圾的清潔車夫埃多斯;有天天埋頭於修車卻始終修不好,又喜歡讀《羅摩衍那》的巴庫叔叔;有被多次欺騙而謹慎過了頭的博勒……

通過小說中「我」一個孩子的眼睛看到了這樣一群人,他們生活在底層,有著生存的悲哀,有著權利的悲哀,甚至有很多外來者,無根無著落,沒有歸屬感;但是這一群人卻又快樂地活著,堅強地活著。

奈保爾的語言沒有魯迅先生的尖酸刻薄,而是帶著一種溫情去描述這些人,有些描寫甚至有點詼諧幽默,讀起來輕鬆自然。

來說一說其中一篇《B.華茲華斯》。

讀了畢飛宇的《小說課》里對《B.華茲華斯》的解讀,非常感興趣,同時也了解了一點奈保爾的寫作手法,看到了奈保爾「冰與火」的描寫手段。

詩人華茲華斯實際是個乞丐,但他很有尊嚴,其他的乞丐到時間來固定收取自己乞討的那一份錢,而華茲華斯卻依賴詩作來乞討。他來到「我」家說「想看看你家的蜜蜂」,他真的看了一個小時的蜜蜂,還告訴「我」看螞蟻、蜈蚣、蠍子等都很有意思,這樣一個乞丐竟然很有詩意地生活在這條米格爾街上。

華茲華斯實際很貧困,遭受著生活之痛、精神之痛、詩人之痛,他沒有生活來源,他遭遇過一場悲慘的愛情,他喜歡寫詩卻一直寫不來。但就算生活如此糟糕,他依然像一個孤獨的詩人一樣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從來沒有絕望過,他請「我」去家裡吃香甜的芒果,帶「我」去草地上躺著看星星,和「我」一起去散步、去爬山,到山頂看點點燈火,他告訴「我」不尋常的心愿——就是每個月寫一行詩,直到二十二年完成一首絕妙的好詩。華茲華斯這顆純潔的不受沾染的心始終沒有改變過。

而「我」是一個同情華茲華斯的人,「我」能關心他的詩作有沒有賣出去,關心他如何生活,關心他的年老,也願意和他去散步,聽他講愛情的悲劇故事。「我」就是孤獨詩人的朋友,最後當華茲華斯要去世的時候,「我」心如刀割,就說明「我」真的是感同身受,真正理解了華茲華斯。真正的同情不是簡單地去關心別人,而是感同身受,這讓我想到《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他就是這樣一種人,有很強的悲憫之心,他真正能把別人的痛苦放到自己心靈里去理解。這樣的人使得冰冷的世界上也有溫情,也有希望。所以華茲華斯最後臨死前告訴「我」說,那個愛情悲劇是他編的,不是真的,大概是想給「我」這樣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以生活和愛情的希望吧!

這篇《B.華茲華斯》其實有四個層面的描寫:

一是「我」的母親和警察。這兩個人物出現不多,但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母親很謹慎,對華茲華斯的乞討直接就是讓他「夾著尾巴離開我的院子」;而警察在後來華茲華斯和「我」一起躺草地上出現,冷冰冰地詢問華茲華斯在這兒幹什麼。這是暗示社會背景,暗示冰冷的文化氛圍。

二是「我」的敘事。開始寫三個乞丐準時來家裡乞討,再引出華茲華斯,就顯得不奇特了,而且進行了對比,對這個詩人乞丐做了極好的鋪墊。

三是華茲華斯的愛情悲劇。這是華茲華斯的生命支撐,他是在愛的等待中生存生活,是華茲華斯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精神之痛。

四是華茲華斯故事裡那個姑娘肚子里的「小詩人」,很可惜隨著他的母親離開了人世。這個是華茲華斯的最痛之處,就像一把生活的錐子,插入了華茲華斯心臟最深處。

這篇小說真的是溫情脈脈下的悲痛,悲痛之中又包含著生活的希望。

接著我帶著對這種生活的貧瘠與溫情的感悟,再次重讀了《職業選擇》和《母性的本能》。

《職業選擇》中,伊萊亞斯不想當清潔車夫,這和前面所有男孩的理想相衝突,這也是一種鋪墊。伊萊亞斯一直考試沒成功原因應該有四個:一是父親的棍棒教育,二是學校教育的不足,三是大家對他過重的期望,特別是學校校長,四是社會背景,當時他們所處的地方是英國殖民地,受到壓迫和歧視。後來「我」一次考試就過關了,而且找到了海關工作,這說明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伊萊亞斯自己本人。一個人始終充滿抱負,孜孜不倦地追求,但追求的目標一再降低,最終他降低要求做了清潔車夫,也就是一開始看不上的工作,不知道他心裡是不是失望後的無奈,還是真的心滿意足了。

《母性的本能》,勞拉生了八個孩子,八個孩子有七個父親,這真的是神奇的事,也是悲哀的事,然而勞拉似乎還是很開朗,我覺得不可能,是不是為了面子裝出來的。但繼續往後看,感覺勞拉不需要依賴男人,雖然生活艱辛,雖然孩子多,雖然她脾氣大,會打男人,但是她還是很樂觀,她不需要男人來做自己的支柱。但是大女兒懷孕後,讓她失望了,女兒走了她的老路,她絕望了,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然後麻木了。所以女兒也無法支撐下去,自殺了,而勞拉已經對此沒有感覺。這篇小說的題目是否是在說作為母親自己能承受更多的苦難,但是絕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承受太多苦難,孩子的苦難更容易打倒一位堅強的母親。

這樣的一條街道,這樣的一群底層人物,讓「我」撼動,米格爾街在戰亂中是有所改變的,但深層次的改變——也就是人性的改變——其實依然沒有。所以在詩人之死的失望之後,最終的「我」絕望了,告別了這條米格爾街。在最後一篇《告別米格爾街》里,「我」因為航班的延誤不得不再次回到米格爾街,但是「我」卻發現米格爾街沒有因為「我」的離開而改變,徹底失望之後,「我和他們一一告別,快步向飛機走去。我沒回頭看,只看著前面自己的影子,一個在柏油碎石路面上跳動著的小不點。」

最終還是需要離開,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是我安靜的樣子 的精彩文章:

書評:《文學是讓生命靠近另一個生命》

TAG:這是我安靜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