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戲如人間扮百態 人間如戲彈指間
人
神
畢
集
昇平署遺珍
研墨丫頭 美樹嘉文藝志
《康熙萬壽圖》局部
如今被稱為國粹的京劇,緣起卻並不像想像的那般久遠。
明-嘉靖到清-康乾的200餘年間,一直是崑曲的天下,從皇家到民間無不痴迷著頗具江南人文意味的牌調和唱腔。寫在清代的《紅樓夢》,書中描寫的賈府宴樂和私人戲班,仍舊瀰漫著「昆弋腔」那極盡細膩婉轉的「水磨調」。
不過,隨著經濟和文化中心的進一步北移,尤其是皇家賞鑒口味的變化,結合了西北和中原筋骨的「亂彈」一步步吸收和取代了崑腔。
大約在清道光時期,宮廷裁撤大量崑腔皇家劇團,歸入「昇平署」管理。至此,舉國上下的戲曲界完成了「 昆亂易位」的過程。
京戲(亂彈、皮黃)比崑曲更加雅俗共賞,也更受清末帝王的推崇,終於成為國人最熱愛的娛樂和藝術。
京戲前身
乾隆晚年,起源於安徽、江蘇一帶的「徽劇」劇團陸續來到都會北京。其中最有名的的當屬「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徽劇以「二黃」調為主,豐富的聲腔及劇目都很受歡迎,逐漸壓倒和吸收了曾經盛行於北方的秦腔,形成「南北路」結合的新樣式。
道光年間,又有大量湖廣地區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並與徽班同台演出,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皮黃戲」。
腔調上更是受到北京音的影響,形成「京音」特色。
清末民初,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盛行大江南北,上海人最先稱之為「京戲」,也叫「京劇」。
曾被皇家舉國之財力精心培植的京戲,整體水準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傳統劇目多達1300多個,表演形式豐富、精細更是無出其右者。
崑曲也是京戲的另一個前身。與結合滿漢文化的後者相比,崑曲更具漢族文人的風雅調性。崑曲唱詞更為綺麗細膩,情愫委婉,雖一度式微,卻從不曾徹底凋謝。
京劇中的許多表演規矩模式都從成熟豐滿的崑曲中脫胎而來,不少唱段更是直接取自崑曲樂章。過去有經驗的科班也會讓學員先學會崑曲嚴格的身段、表演、表情等,為進一步學戲打下紮實底子。
皇家的造勢與改革
乾隆是清代第一次戲曲高潮的推動者,這位盛世帝王促成徽班進京,讓戲曲在宮廷舞台里大放異彩。
乾隆過七旬萬壽節時,陣容豪華的戲曲表演是重頭戲:
每設一本,呈戲之人無慮數百,皆服錦繡之衣,逐本易衣,而皆漢宮袍帽。
熱河行宮演戲的場景更為浩大,據載:
神鬼畢集,面具千百,無一相肖者。
粉墨登場的神仙、道童、壽星六十人、八仙、迦葉、羅漢、辟支、聲聞......在高下分九層的舞台上載歌載舞,場地之大——
列坐幾千人,仍綽有餘地。
慈禧太后第二次把宮廷戲曲推向頂峰。她不僅愛聽戲,還親自參與劇目改編。慈禧對崑腔沒有興趣,下令將昆弋腔劇目《青石山》改成皮黃腔。
改編後慈禧深以為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當年宮中還自建了「普天同慶」的戲曲科班,選演員選教練,親自把關。
慈禧對戲班演出一貫要求苛刻,賞罰分明和激烈的同行競爭恰好使得京戲的演出水平精益求精。
宮廷演出總管——昇平署
清初仍沿用明朝的「教坊司」來管理宮中伎樂演出,到康熙時設立「南府」。道光時期,南府改為「昇平署」,取「永慶昇平」或「歌舞昇平」之意。
咸豐、光緒/慈禧時代,宮廷演劇興盛一時,曾經在頤和園設立昇平署分支機構。直到光緒中後期,國家內憂外患,演出才逐漸減少。
「昇平署」於宣統三年被取消。
皇家戲樓 & 民間戲館
乾隆時期斥巨資修建了多處戲台。有熱河避暑山莊「清音閣」、紫禁城內「暢音閣」和「壽安宮」三處三層戲樓,還有漱芳齋、倦勤齋、風雅存等各處稍小的戲台。
同時製作了數量龐大的精美的戲衣切末(雜箱道具用品,統稱切末)。
慈禧太后除了冬季,都在頤和園度過,每個月至少要看上兩場戲。原先落座「聽鸝館」,隨後興建「德和園」,規模絲毫不亞於紫禁城中的暢音閣。
德和園大戲樓借著頤和園的山水,營造出獨有匠心的音效和布景。不僅有為演神鬼戲設置的天井和地井,戲台底部還有水池,演戲時台上能噴出壯觀的水景。
民間上演京戲的室內場地稱作「戲園子」或「戲館子」。以北京城裡最古老的「廣和樓」為例,這裡從康熙年間到民國的200多年間,舞台結構基本保持原樣。
戲台的結構是方形的,前后角落四根大柱。台前柱子上掛著木刻楹聯,多出自名人手筆。
後面柱子中間是一堵木板牆,牆兩側挖出上場、下場兩個門,掛繡花門帘;滿牆則掛一幅巨大的門帘大帳,也就是現在說的「守舊」。
觀眾席分為樓上樓下,樓下的中間叫「池子」,兩邊稱「兩廊」。池子里是直擺著的長桌和長板凳。而看客的座位並不是面對舞台,而是面對兩廊的。
這要讓現在的觀眾看了定會覺著可笑,但在當時並不奇怪,因為最早的戲館統稱「茶園」,是朋友們喝茶談話的方,而看戲不過是附帶性質,所以有了這種對面而坐的擺設。
京戲技藝
念——念白,有韻律地念出台詞。分為:京白(北京音);韻白(湖廣音、中州韻);蘇白(蘇南方音)。
做——表演動作的技巧和身段。
唱——隨音律唱詞行腔。
打——結合武術的舞蹈化功夫和動作。
京戲奇葩——男旦
男扮女角出演歌舞大概可以追溯到祭祀時的巫優。據考證,一直到明代中期正德、嘉靖時期,男旦現象才集中進入曲論家的視野。
萬曆時期最盛,流波到達崇禎時代,這時的男旦已經在女優強手如林的演藝界,贏得了與坤旦同等的地位。
男旦第一次走紅是在乾隆年間,而男旦的昌盛的局面與清政府頒布「城裡禁止女戲,城外女藝人不準進京」的禁令有關。從此,女子無法登台唱戲。
清末民初,以「四大名旦」為首座的京劇男旦群體不僅把男旦推向了鼎盛時期,更是迎來了戲曲的黃金時代,梅蘭芳的兩次訪日,一次訪美獲得的巨大成功,更讓中國以外的世界開始了解到中國京戲這一濃郁豐盛的華族美藝。
此後隨著坤旦(女性京劇演員)恢復登台,以及文化運動中對男旦的擯棄,這一支京劇中獨特的風景驟然衰微,目前全國的專業京劇男旦只有十幾人。
京戲的現世
在現代,京戲和許多其他戲曲都已經不再是大眾能夠普遍欣賞的娛樂和文藝。但作為表演和藝術的典範,仍不失獨特的美感和價值,當得起能夠滋養各行演藝者、藝術工作者的源泉和寶庫。
正如梅蘭芳先生所提到的種種(原文有增減):
一個演員不能進步或無法突破的根本原因,在於"演員本人不能辨別精、粗、美、惡」。
除了天賦和下苦工,還需要開闊眼界、各方思考,才能訓練出辨別精、粗、美、丑的能力。
對同行中的佼佼者,要多學習揣摩;即使是並不出眾的同行,也別輕易放過他們的「好處」。
有的人一輩子在台上都不「出彩兒」,可有一天去世了,突然能覺出新人的不及之處。
好和壞是比出來的。
眼界狹隘的人自然不能知道好的之上更有好的,不看壞的也感覺不出好的可貴。
增強眼力的方法,要時時刻刻耐著心去做。
對於自己並不熟悉的事物,要沉住氣、不可聽其自然,因為有時候稍微疏忽,就會受到損失。
只有在消化好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才能談突破,不必「為突破而突破」,沒有鑒別力的突破,只是亂突破。
梅先生所談到的既是戲曲文化修養的精華,亦是各行各業、甚至每一個人都能借鑒的真知真理。
作者簡介
研 墨 丫 頭
謀生之餘,耗時於閱讀、旅行、白日夢。
靜噪皆喜,耽美不倦。
認可自我意識、自我承擔的生活態度。
是立足於現實的揖讓進退者;
同時亦鼓勵各種有益身心、百無禁忌的跨界與整合。
現居美國。
長按下方二維碼,聽研墨丫頭絕佳私人電台《Way to let go》
光,本是佳美的
而眼見日光也是可悅的
※再讀梵高▎天吶,看看這麼一個卑微無名的人心中有過什麼
※校對女孩河野悅子教你打造時尚造型,生活可以無聊但自己必須出彩
TAG:美樹嘉文藝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