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直接指揮,國軍40個師還掌握制空權,為什麼最後還丟了衡陽?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衡陽守軍在激戰時,湘桂路及該城外圍集結的中國軍隊共有8個軍,不下10萬人。蔣介石數次電令外圍的部隊去解衡陽之圍,但最終均未成功。第62、第19兩軍的解圍之戰始於7月中旬,其後第46、74兩軍各一部也到達郊外。18日,第62軍一部攻至離城僅5公里處,爭佔了雨母山高地。20日,又以3個營的兵力佔領了衡陽火車南站。但日軍隨即發起反擊,第62軍迅速後撤,此後再也無法同城內守軍聯繫了。
日軍報道
在軍委會、蔣介石的一再催促下,各軍不斷與日軍交火,雨母山、尖鋒山、雞窩山等高地均幾度易手。第62軍傷亡慘重,副團長以上軍官多名陣亡,攻擊尖鋒山高地的1個營幾盡全軍覆沒。日軍亦有慘重損失,在中方軍隊的連日攻擊和空軍的轟擊之下,第40師團的第234聯隊有的中隊僅剩2人,最多不過24人。援軍與敵軍在郊外成對峙姿態,最後坐看衡陽失守。非但如此,這些解圍部隊在城內守軍投降後來不及重做調整,都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之中。
日軍進犯衡陽
自1944年5月27日至8月8日,長沙衡陽會戰前後歷時70多天。雙方的人員傷亡,按國民政府軍令部的統計,日軍為66809人(死1925人),中方則為90577人(陣亡49370人)。會戰結果給中國方面帶來的損失是災難性的。平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固然無從確保,國統區又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糧倉。濱湖地區和湘江流域的稻穀產量占湖南全省的近70%,棉產量年均也在50萬擔以上,它的淪陷使得西南等地的軍民衣食大成問題。抗戰伊始,沿海沿江一帶的工廠大量地遷來湖南,其數量僅次於四川。1944年僅衡陽一處就有57家工廠,其機械、冶金、電氣、水泥、紡織、造紙、酒精等類的生產在國統區占相當分量。祁陽還有當時中國唯一的一家汽車發動機製造廠。戰事發生後,這些工廠不及再作遷徙,大多被破壞或成了日軍的戰利品。除此之外,湘省的銻、鉛、鋅、錳等礦產均佔全國首位,銻的儲藏在世界馳名。早在日軍策劃「一號作戰」時,就將掠奪湖南的礦產資源考慮在內,這時自然悉數佔領。
衡陽會戰中的日軍
整個會戰期間,中方先後投入的兵力有16個軍,40多個師,近40萬人。日軍的參戰人數約為10個師團15萬至20萬人。廣大士兵和中下層軍官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中美空軍也完全掌握了制空權,日機僅能在傍晚或拂曉行動。但會戰結果卻是中國方面最終未能扭轉形勢,究其原因,這是由於上層政治、軍事方面的人為因素造成的。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卷》,2016年版。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雷曉凡
※東亞地區形成的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體系具有怎樣的歷史作用?
※《討粵匪檄》曾經名震一時,它的作者竟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曾國藩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