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顧頡剛:新津觀音寺,了解一下

顧頡剛:新津觀音寺,了解一下

在1940年12月21日晨8時,我們從雙流縣薰風塔出發,坐上膠皮車,順道川滇公路南行,沿途經過的村落市鎮都不繁盛。十時五分到花園場,雙流縣和新津兩縣在此分界,這個場子就是新津東部的第一道門戶。場名的來源,傳說是蜀王曾種花於此。但是蜀有前後之分,蜀王也不止一人,不知道這位種花的究竟是誰,這正和牧馬山牧馬的蜀王,一樣的令人難以明白。從雙流縣過來,這段公路老是靠著牧馬山的西邊走。

新津境內,五分之二是山,五分之一是江,就生產來說,自然不如雙流縣了,然而卻因水道的湊集成為交通的樞紐。我們沿途見有一件比成都好的事,就是婦女的勞動分子相當多。拉車的,推車的,擔物的,大都是婦女,她們真能吃苦耐勞。

二十二日早,我們到縣政府,適值縣中高級職員們將游九蓮山觀音寺,船已雇好,我們就做了不速之客。南門緊臨南河,九蓮山在南河的西面,所以便由南河下船西行。

新津五津渡

十時十分上船。水淺船大,坐的人又多,船底與河中石子摩擦而過,走得慢極了。舟子兩人在前撐篙,一人在後撐篙兼掌著舵,還有兩人則背著纖在岸上走。他們這樣的努力,兩個鐘頭才走了十五里路。據說頭秋水漲時, 只要一點鐘就到了。

十二時到商隆場上岸,步行登山,沿途有不少小規格的漢墓石槨隨處可見。約行四里到觀音寺,寺在九蓮山蓮心之下,峰巒環抱,形勢佳勝。

觀音寺的來歷,據當地傳說是張商英舍宅所建(按孝宗淳熙一共十六年,第八年即公元1181年為辛丑。辛亥則為光宗紹熙三年,即公元1191年。兩者相差十年。不知是否明代人將紹熙誤作淳熙,或將辛丑誤作辛亥? 若此寺確修於淳熙辛丑年,那麼是甲子錯了;要麼確修於辛亥年的話,是年號錯了),考張商英死於宣和三年即1121年,則造此寺時他已死五十年了。這寺當初落成時, 是一個極大的廟子。可惜元末毀於兵燹。到明代中葉,又由和尚們興建起來,清代再加幾次培修,才成十重殿宇,與舊址相較,已經縮小了大半。中間一殿還保存明成化以來的壁畫,莊嚴肅穆,因系膠漆所繪,不易剝蝕。諸殿佛像也各極其妙,顏色凝湛,想來明代遺迹必然存留不少。寺系女尼掌管,漸歸荒廢,倘再不加修理,數十年以後,這些有價值的藝術恐有同歸於盡的危險。

新津觀音寺

遊了一處觀音寺,回來天就黑了。這因一來日子太短,二則冬船往來太慢,三則新津的標準鍾比成都遲一小時,因此一切人事也隨著遲延。今天早晨我們的表上已過八點,可是點心鋪子還剛升火。我們要吃點心,走來走去找不到,到茶館中卻已坐滿了人。即此一端,便看出新津人生活的悠閑。新津的出產是這樣富,未來的地位又這等重要,如果全縣人民能認清未來的使命,大家都把精神振作起來。將來的興盛真是不可限量。

二十三日午前十一時,我們渡江登修覺山,山上有修覺寺,大殿供鐵鑄南嶽大帝一尊,高丈余,但不載鑄像年月,傳說與玉皇觀的東嶽大帝像同為唐代所鑄。新津十二景:「修覺詩碑」為其一,碑上刻的是杜工部和陸放翁的詩。唐明皇幸蜀,也曾駐驛,寺前有遺址,一據說就是蘇東坡讀書處,今名「東坡亭」。寺石岩間刻「修覺山」三個大字,字徑三尺許,半已剝落。「修」字但存在其中,「覺」已模糊,唯「山」字大體尚完好,相傳唐明皇駐驛時所寫,或說唐僖宗幸蜀時書,但都沒有確實證據,而其筆法大似東坡,因此也有東坡所寫的說法。

唐代建築的雙塔,排在寺門的左右,放翁過修覺山所書的:白塔映朱閣,間見青林間兩句,已經將它描寫在內了。右塔側有二井,相距數尺,泉水通流。聽說春夏汲東井,秋冬汲西井,則所得甘冽異常,反之則否,呼為「靈泉」。左岩下又有一泉出自石凹,歲月久了,變成一池,雖天旱不竭,它的特效是能治癒皮膚上所生的瘡瘠等,這比寺前的靈泉更靈了。

修覺山

玉皇觀就在修覺寺的右上方, 裡面的塑像最整齊。所塑十二真人像,竟有文殊、普賢二真人在內,這可見封神演義的影響。作封神演義的陸西星,因他寫的商末故事,而那時釋迦尚未出世,所以把佛菩薩們一起拉到道教里來而改稱為真人,哪知此書傳到四川,道士們就真照著塑起像來,這是在別地所沒有看到的。觀中俯臨成嘉路和岷江的一面,建有玉皇樓,此樓有「新津遊覽第一」之稱。憑欄遠眺,景色絕勝,遠山近水,豁人心目,夏天於此避暑,定饒雅趣。

下修覺山,上木魚山,這裡有不少的漢墓。漢人作墓正和河南陝西人住的窯洞一般,鑿山成室,又作套間,或向旁開,或向上下開,真有「連闥洞房」之觀。我們下去的兩個墓,是早給人發掘過的,裡邊已空無所有。然而對當時作墓的制度就明白了不少。一進墓門就是墓道,現在的墓中靈床是正對墓道的,但漢墓則不然,靈床卻在墓道之旁, 正同住人的房間一樣,床鋪是搭在一邊的。一墓之中分作數室,即每一死者佔據一室。總而言之,生人如何住家,死人也如何住家而已。

新津的山是土包石的, 所以漢墓全是石室。當時的工程真偉大,石匠的本領也不小,在一塊大石頭裡,居然劈出這許多房間來。聽說去年此地又發現犍為郡太守某君之墓,但我們沒有找到。將來要是新搜到一大室漢墓,最好是打通之後,一些不改原樣,洞口裝上鐵門以免盜竊,而將鑰匙放在公共機關,有參觀人到來,才開鎖進去,好讓訪古的人看到墓中的全部規制。若像現在這樣,發掘一個就散失一個,那倒不如任其長埋的好了。

我們披荊尋墓,身上足上帶了不少的棘刺。有的墓很淺,一俯視即見石槨,那大概是中等人家的;有的墓洞口太狹,鑽不進去,那是發現之後給當地人填塞的;至於依山岩所作之墓而內分數室的,那是非富貴人家辦不到。進洞之時, 須點火把,洞內雖黑暗,還不至於窒息,因為各室之間都有通氣洞,像月洞窗一般。大概在建築的時候,工人們鑿以透氣的。

離了木魚山,到龍岩寺有萬曆石碑。寺外有二巨石,依形稱為石鼓、石鑼。

觀音寺壁畫

又到天社山,那是一所極有歷史的老君廟。據碑上說是漢唐以來就有的,明末毀了一次。民國十二年又被火毀,二十年重修,造得非常巍峨莊嚴。上八卦亭,經石欄上面刻著六十四卦及十二生肖等。觀中也有十二真人像與玉皇觀同。

寺右有二洞, 一名「觀音」, 一名「老君」。老君洞是天然的石洞,觀音洞實即一漢墓,洞內右邊尚存靈床的格式。在兩洞之間還有一洞, 已經填塞, 道士說:「此洞北通青城, 南通峨眉, 長七百餘里,為怕人探險喪生,所以塞了。」這洞是否真通青城、峨眉,固不必論,但總是一個很深的洞,總有人進去而出不來的。下午三點, 到朝陽洞, 洞在南河南岸, 新近開鑿, 無甚可觀, 附近漢墓不少,漢磚遍地。渡河回城, 已經下午四時, 是夜大雨,深怕明天到不了邛崍。

(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於1940年冬曾來新津一游,作成此篇《新津遊記》,登載在當時的《四川民眾教育》雜誌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府文化 的精彩文章:

川籍畫家王敬恆與中國士人畫的復興

TAG:天府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