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歲之前的記憶終會消失?不,這些會被銘記!
?
常聽人說,3歲之前的嬰兒是沒有記憶力的,隨著他們的長大,3歲之前的記憶已經完全丟失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大人們都對自己3歲之前的記憶都是空白的。這種說法是真的嗎?又是為什麼呢?
據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3歲之前的處於嬰兒時期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育好,因此不能將所經歷的事情儲存完畢。這塊腦區域通常被稱為腦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是大腦中發育最慢的部位。它負責生成情景記憶,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具體情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死活記不得3歲以前經歷過什麼。直到孩子4歲以後,大腦的發育開始才漸漸有了長期記憶。
看到這裡有些媽媽開始傷感了,哎,這小「白眼狼」,辛辛苦苦養大了你,你成長的一點一滴對我來說如此重要,可你都不記得。
所以,三歲之前,就因為孩子沒有記憶就能「隨便養養」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儘管3歲前好多事情忘得一乾二淨。有些情景會伴隨我們一生。比如說筆者小時候吧,有兩件事記得很清楚。一是:爸爸因為應酬半夜才回家,媽媽生爸爸氣,於是半夜回家他們倆吵得特別凶,我一個人在房間的床上坐著哭。媽媽吵到一半還站在房間門口吼了我一句說,你哭什麼哭!二是,開始學習認時間的時候,總是說不對,被父母吼了一頓。
曾有人採訪過一群網友,問3歲之前的記憶有哪些?
@spring: 我清楚的記得三歲時的一些片段,比如在幼兒園睡覺想尿尿,看到兩個老師在小門那看書,我不敢和老師說,結果尿在小床上。
@芯子:才1歲不到坐學步車的時候,大人在客廳吃飯,我坐著學步車滑到了樓梯過道,結果連人帶車從樓梯上滾了下來。
@多多:我記得有次被一個人關在家裡,我趴在窗台上大哭,一直要找媽媽,那種被世界遺棄的感覺,現在想起來都害怕。
@花兒朵:我爸不要我吃冷飲,有一次小朋友都吃,我也吃,高興得忘記了一切,結果被我爸看見了,直接搶走手上的冰棍,扔進河裡。我那時剛好站在橋上,我心裡的難受,一輩子都記得。
這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什麼規律?看,大部分是屬於一些痛苦的回憶。比如被家長打罵、被家長遺棄、或者遭遇了十分危險的事情。
科學研究表明,3歲之前的孩子,大腦只具備基本反應和需求,並且是以「圖像記憶」為主,並且都與情緒緊密相關。所以讓幼兒記憶深刻的事情往往是受到驚嚇的時候。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孩子可以記住很小的時候發生的一些危險場景,而很少會記住開心歡樂的畫面。
所以,即使是三歲之前,也請父母們「多多關照」。
對暴力行為Say No!
萬不要在情緒不好時面對孩子大聲吼叫或是有暴力行為,不要認為幾歲的孩子不懂事,父母吵架聽不懂,其實這一切行為都會映在他們的腦海里,有些可能會忘記,但是有些卻深藏記憶,以至於對後續的發展產生影響。
在我們人的一生中,有98%的決定是由潛意識決定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直覺。所以說,孩子三歲前的經歷是很重要的。糟糕的童年經歷,可能變成一種拖累,使孩子在未來的生活里不自信。童年的負面記憶是很難療愈的,家庭帶來的傷害可能影響成年後對幸福的理解和把握,錯過人生中的一些美好時光。
忘掉的記憶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不少人成為了父母之後,有著這樣的感受:
給孩子喂飯的時候,想起小時候媽媽給自己喂飯的畫面;
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想起小時候自己在澡盆玩水的感覺;
和孩子玩騎大馬的時候,想起小時候在爸爸肩膀上看見的風景。
有些記憶可能是模糊的,碎片化的,卻會在某一個時間段被激活。這種被愛包裹的感覺會引導孩子一生向陽而生,即使長大後遭遇挫折、陰霾,也有了走出去的力量。
這,就是愛的輪迴,就是愛的力量。
性格,性格,還是性格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華盛頓大學的安德魯?梅爾索夫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剛剛出生僅幾分鐘的嬰兒,在看到大人伸出舌頭時,就能做出同樣的動作。新生兒帶著一種通過模仿——複製他人的行為——來進行學習的基本能力來到世界上。可見,兒童是通過模仿來建立自身最初的行為。
模仿定行為,行為成習慣,習慣成性格。而性格是決定人一生命運的。0-7歲,尤其是0-3歲,是兒童模仿的敏感和關鍵期。所以,即使3歲前孩子記憶鮮有保持住的,但這期間塑造的性格,會影響孩子一生。
三歲之前的哪件事情你記得最清楚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魯班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