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情才子,文學泰斗-郭沫若

多情才子,文學泰斗-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人物生平

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台灣的早期新詩創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筆從戎,隨國民革命軍北伐,歷任北伐軍總政治部宣傳科長,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變前夕,郭沫若撰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揭露了蔣介石「背叛國家,背叛民眾,背叛革命」的行徑,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巨大影響。郭沫若因此受到通緝,隨即參加南昌起義,途中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郭沫若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佔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因為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員在《知識場域的桂冠:從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談起》一文,敘述了這次中研院院士選舉和郭沫若的當選過程。

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厚 德 載 物 ? 經 世 致 用

責任編輯:郭榮毅

初審:王博武

審批:趙夢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綏化學院團委 的精彩文章:

大學宿舍有三寶:泡麵、臭襪子、遊戲!
隕落的科學巨星錢三強

TAG:綏化學院團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