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大清和碩智親王金印、金冊

文物介紹——大清和碩智親王金印、金冊

原標題:文物介紹——大清和碩智親王金印、金冊


俗話說,私憑文書官憑印。帝王璽印是歷史文化的傳承,代表不可侵犯的權力,是皇權和地位的最高象徵。清代規定,皇帝的印信稱為璽或寶,其材質多樣,有金、木、玉、石等。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親王、世子之印均為金質,稱為金寶,皇太后、皇后金寶均為三等赤金,皇貴妃金寶用六成金,妃金印用五成金,親王、世子金寶用四成金。


紫禁城中現存最大的金印是「皇后之寶」。據《大清會典》載:「皇后金寶,清、漢文玉筯(zhù)篆,交龍紐,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鑄造。寶盝(lù)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寶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櫝(dú)繪鳳文。」皇后之寶作為皇后身份證據,只有在舉行相應冊封禮之後才有效。經過冊封程序後,寶璽便被置於皇后宮中,以證皇后身份和地位。



嘉慶十八年(1813),31歲的旻(mín)寧被父親嘉慶皇帝封為和碩智親王(後來的道光皇帝),並頒給他一枚精美華貴的和碩智親王金印,該印現珍藏於南京博物院。金印整體近似正方形,印面縱11.3厘米,橫11.5厘米,高12.3厘米,台高3.6厘米,紐長17.5厘米。金質鑄造,成色60%,重量9925克。形象為龍首、龜身(尾爪均為龍)的贔屓(音同必系)為鈕。贔屓是龍生九子之一,好負重,故遣之負碑。龜背邊飾連續雷紋,中六棱形,抬頭,張嘴露齒,捲舌,雙目圓睜,獨角,龍鬚伸曲,龍尾上翹,微曲,頸、腿、尾上鑿滿小三角印,四足四爪。


金印印面為陰刻篆書陽文,「和碩智親王寶」以滿文和漢文兩種格式鐫刻於印面左右,刻工細膩工整,6個漢文和6個滿文,12字排列四行,字體首尾開叉,別具一格。這枚體積不大的和碩智親王金印重量竟然將近10公斤,如此貴重的金印極為罕見。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一大早,天理教首領林清率200多教眾,在宮中太監的內應下,由東、西華門攻打紫禁城,其中30教眾進入西華門,攻到乾清門前橫街的西門隆宗門,一些人試圖越牆打進皇帝住的養心殿。這時,旻寧正在上書房讀書,聞聽前面發生變故,立即命令侍從投入戰鬥。當他趕到養心殿階下,發現對面屋頂上有兩個人影,立即開槍射擊,將他們擊斃。激戰進行到中午,攻進宮中的教眾因寡不敵眾,全部捕獲或擊斃。正由承德避暑山莊回北京路上的嘉慶帝,聞訊極為震驚,當得知兒子已率眾平息了暴動,深為感動,當即封旻寧為「和碩智親王」,並下定決心,確定旻寧為皇位繼承人,並賜給旻寧這枚金光璀璨的和碩智親王金印。和碩智親王中的智字,就表現出了嘉慶對機警勇敢的旻寧的讚賞。



與金印同時賞賜給旻寧的還有和碩智親王金冊。「御賜和碩智親王金冊」,呈長方形薄片,4頁,漢、滿文各半,上下各有3個橢圓形榫卯相連,陰刻楷書12行計184字。金冊是指清代稱記載國史的史冊或金箔制的冊封詔書,金冊源於我國清朝冊封達賴喇嘛時的用語。皇帝授藩屬、諸侯、宗族、妃嬪與功臣等以封爵,皆舉行一定儀式,對受封者宣讀授給封爵名號的詔書。這種詔書叫「冊文」,簡稱「冊」。宣讀後,將冊文連同印璽授給被封人,稱冊封。清立皇后之禮稱冊立,余稱冊封,立皇后與封皇貴妃、貴妃、親王、親王世子皆金冊、金寶(印璽),封郡王及郡王福晉冊、印皆銀制飾金,封嬪有金冊而無印,封郡王長子、貝勒、貝子及郡主、郡君、縣主、縣君則皆用紙冊。

「和碩」一詞來自滿語,意思為「一方」。在清代初期,有八個和碩貝勒,是指八方的部落領導。在清朝封爵等級中,和碩親王是第一等爵位,唯有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因此,當初陪伴在道光皇帝身邊的和碩智親王金印與金冊既是道光英勇無畏的證明,同時也是清王朝開始逐漸走向衰落的歷史見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唐代定窯知識介紹
文物介紹——開元通寶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