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囊廖遜憶海南改革:「小政府、大社會」終得人心

智囊廖遜憶海南改革:「小政府、大社會」終得人心

廖遜仍在孜孜不倦地讀書、思考。 江南雨 攝

中新網海口4月18日電 題:智囊廖遜憶海南改革:「小政府、大社會」終得人心

中新網記者 王子謙

「這3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海南作為中國的大家庭的一員,過得還不錯,與台灣的差距從過去的44倍縮小到3倍,海南還在發展,還需改革,還有希望。」

這是海南發展改革的見證者,原海南省行政學院院長、省委黨校副校長廖遜教授在海南建省辦特區30年之際,對海南這30年發展的評價。他在海南發展的起起伏伏中,將學術研究用於實踐,又從實踐收穫諸多感悟。

初出茅廬新理論服務新省份

1988年海南建省初期便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其中一項就是省級行政機構改革試驗,實行省直管縣體制,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架構。

這改革最初來自一個青年人在書齋里的構想。1986年,36歲的廖遜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作,在大量閱讀研究後,他拿出了一篇論文——《馬克思恩格斯「小政府」思想與當代經濟改革》。

廖遜回憶,1987年除夕他接到國家體改委副主任賀光輝的電話,要求他用2000字把論文的主要思想寫一篇濃縮版,供領導參考。「沒想到9月就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了海南宣布籌備建省、辦特區的消息,其中明確提到海南政治體制改革方針是黨政分開、政企分開;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模式。」

廖遜沒有想到,就是這篇文章,使自己的一生與海南結緣。

時任海南建省籌備組負責人梁湘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組到海南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在眾多題目之外,又增加了省級行政機構設置的課題。單位領導推薦廖遜參加,梁湘直截了當說,「我們要的就是這種人。」廖遜回憶,他被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奔赴海南,「當時全所動員,通過各種關係,幫我買去海南的機票,三天後飛往海口。」

廖遜此前一直從事經濟研究,從未涉足機構設置,於是在三天時間裡跑遍圖書館,找來二三十本小冊子研究世界各國政府機構如何設置。

幾天的日夜苦讀讓他理出幾條主要思路:一是在機構設置中打破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界限,才符合管理市場經濟要求;二是要打破外引內聯界限,建立一個窗口對外、一支筆審批項目,一本政策招商的經濟合作部;三是要儘可能歸併機構。

廖遜到海南後,海南的省級機構設置方案已經做了六稿,「許士傑(海南首任省委書記)和梁湘(海南首任省長)兩位老先生急了,對做方案的人說,你們的思想怎麼就不解放呢?趕緊去請教老師。」廖遜說,當天下午相關材料被送到他的房間,晚飯過後,他開始加班加點,午夜終於成稿。「第二天一早上會,中午就傳來捷報,方案通過!」

海南的省級機構設置方案,由此出爐。

改革超前面臨各種挑戰

廖遜介紹,新組建的海南省政府省直機構共有48個,比原海南行政區的機構少了37個,人員編製減少了200多人。不少機構職能被整合在一起,如設立貿易工業廳和農業廳兩個「超級大廳」。在廖遜看來,舊體制下名目繁多的工業、商貿專業局完全可以不設,新體制下的「農林水合一」,也減少了大量扯皮。

「小政府」改革直接導致了一大批行政機構的轉軌,從政府走向社會。比如,有11個局整體轉軌成為省屬專業公司,比如農業局、林業局、水電局、水產局、熱帶作物局(鄉鎮企業局)、輕工局等。還有8個局級機構,以前一直是政企不分,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包括物資局、燃化工業局、建材工廠局等。19個局級機構,全都轉製成了省屬企業單位,變成總公司或集團公司,800多名行政幹部走向市場,成為企業職工,一律不定行政級別。

「不到一線不知道改革的殘酷,大批行政機構轉軌成企業,許多人毀了仕途,本想著建省之後『官升一級』,卻突然要去學做生意,那些領導已年過半百,還要在期限內自負盈虧。」回憶起當年改革,廖遜很是唏噓,這麼多年也忘不了那些「被改革」的幹部。

改革一年之後,廖遜在1988年對效果做了初步總結,發現1988年全國物價改革受挫,而且「沿海經濟大開放戰略」開始推出,使得海南不能像當初的深圳一樣享受獨家開放優勢,但即便在這樣的年景,海南經濟仍然取得了空前發展:工業增長25%,財政收入增長43%,GDP增長12.2%。

在他看來,海南當年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在新體制下才能保證特區優惠政策的實施,才能使內地和外國的資金、人才源源而來。而且改革帶來了深刻的觀念轉變:那些經營得好的轉軌公司,不願意再回到政府,而那些經營得不好的公司,即使想回到政府序列中,也不受歡迎。整個社會經濟系統,都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根本變革。

但「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也遇到了各種始料不及的問題。

「第一個解體的超級大廳是貿工廳,成立沒半年就一分為二,分成了貿易廳和工業廳。」廖遜回憶,海南基礎薄弱,處處需要中央部委支持,可是機構難以應對以一對多的尷尬局面,「於是,申請設立機構、升格機構、擴大編製的要求,就像雪片一樣飛來。」廖遜回憶,在缺乏大環境協同的背景下搞改革,海南在不少方面舉步維艱。

不過,海南各項改革的步伐依然沒有停滯。「當時省委書記兼省長阮崇武有兩句名言,一是『先立規矩後辦事』,另一個是『向自己手裡的權力開刀』。」廖遜說,從1993到1997年的五年海南推出了改申辦企業審批製為直接登記制,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實行「一腳油門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費等66項改革,此外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機構和社會改革,使當時全國各地改革都到海南來取經。

「30年來,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當年的改革。」廖遜回憶。

海南改革在路上

正當改革大刀闊斧進行之際,發展的大環境發生變化,海南的發展也一下停滯了下來,經濟跌入谷底,GDP增長率由1994年的11.9%迅速降至1995年的4.3%。原本GDP增速連續三年都是名列全國第一的海南,變成了連續三年名列全國倒數。

「當時整個經濟一片蕭條,滿街的爛尾樓。」與廖遜回憶相對應的數據是,不到700萬人口的海南,積壓房地產項目竟佔全國的1/10,留下了594萬平方米的空樓和1135萬平方米的「半拉子」工程,「爛尾樓」四處林立。不過,海南1995-97年的增速雖然全國偏低,但人均GDP排名保持前10以內。

廖遜說,1998年隨著國務院實施機構改革,海南的全面改革與立法工作基本戛然而止。此後多年,作為一個「改革開放超前試驗區」,再沒有向中央提供過一項超前試驗成果,也不再向中央提供過一項立法試驗成果。由此時起,在全面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方面,海南只是默默無聞地跟進。

但廖遜不認為海南的行政體系改革是失敗的,「我們的最大成績,是讓『建設服務型政府』等基本理念深入人心。」他說,海南的超前改革,「至少起到了催生婆、助產士的作用。」

時至今日,老改革人廖遜仍推崇「先立規矩後辦事」的政府行為準則,關注海南的改革進程。最近「多規合一」讓他看到了過去改革的精神,全省「一張規劃藍圖」繪到底,先確定生態保護紅線再進行建設,進而推動海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經濟發展取得諸多成就,春天過去不是秋,海南還有時間和機會。」廖遜如是說。(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清明節前後南京多項活動祭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網宿科技發布安全報告:2017下半年Web應用攻擊激增6倍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