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軍工廠是私人辦的,國家有點不放心,廠名被迫加了一個字
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的軍工企業,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安慶內軍械所在最初的時候,其實是一家私人性質的軍工企業,創辦人就是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生產的軍火,最初也主要是在湘軍內部使用。
曾國藩在創辦安慶內軍械所的時候,並未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批文,當時的清廷甚至不知道曾國藩創辦了一個軍工廠,曾國藩也沒有寫奏摺給咸豐皇帝,要求創辦一個軍械所。
使用新式武器的湘軍
曾國藩為什麼要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呢?十九世紀的六十七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工業革命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相比,西歐國家的軍事技術又產生了一次質的飛躍,而清軍裝備仍然是明朝的水平,停留在鳥槍、鐵炮的階段。
清軍的裝備水平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將近20年時間內為何沒有進步呢?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南沿海地區,清政府將其視為局部戰爭,所以,英國人的「船堅炮利」並未引起清廷官員的足夠重視。
到了十九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英、法兩國的軍事工業水平產生了質的飛躍,海軍開始普遍裝備蒸汽輪船(小火輪),陸軍開始大規模裝備擊發槍和後膛炮,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英法聯軍使用的步槍是1853年制的恩菲爾德步槍和米涅步槍,而清軍使用的步槍依然是火繩槍,火繩槍之所以被稱為鳥槍,是因為可以打天上飛翔的鳥兒,這種步槍需要點火,火繩槍之後是燧發槍,燧發槍主要通過摩擦燧石點火,燧發槍之後是擊發槍,擊發槍使用雷管點火,可見火繩槍與擊發槍之間的技術水平差距有多大。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英法聯軍裝備的火炮是阿姆斯特朗炮,阿姆斯特朗炮是一種線膛炮,炮管內壁有膛線,相對於炮管內壁沒有膛線的滑膛炮來說,線膛炮打出的炮彈具有一定的轉速,打得更遠、更准,當時,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台用的就是阿姆斯特朗炮,而清軍的火炮仍然是康熙年間製造的鐵炮。英法聯軍使用的炮彈有榴彈(開花彈)、實心彈、爆破彈和霰彈等等,而清軍使用的主要是實心彈,因此清軍的火炮不僅射程近、命中率低,而且沒有多少爆炸威力。
阿姆斯特朗炮
清朝官員真正認識到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開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56年至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則發生於1851年至1864年,在1856年至1860年期間,清政府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西方殖民者為了銷售自己的軍火,會同時向清軍和太平軍賣各種新式武器,太平軍通過裝備「洋槍洋炮」提高了戰鬥力,如1862年,上海一家洋行向太平軍出售了18000發子彈、3046支來複槍、795尊大炮,還在使用傳統火器的湘軍在戰鬥中吃了大虧,「洋槍」射程遠、速度快、擊中率高,「洋炮」的炮彈則可以落地開花,而湘軍使用的傳統火槍,射程近、速度慢、擊中率低,傳統火炮的實心彈在「洋炮」面前猶如一個實心的火球一般,「遠不及其精利」。
與此同時,湘軍也開始裝備新式的「洋槍洋炮」,在感受到「洋槍洋炮」的「精利」之後,曾國藩決定開辦專門生產新式武器的軍工廠,仿製最新的「洋槍洋炮」。
1850年,法國海軍裝備的蒸汽輪船。
安慶內軍械所不僅製造出了落地開花彈,而且還成功製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在看到蒸汽機研製成功以後,曾國藩感到非常的滿意。
我們都知道,在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創辦了多個軍工企業,除了安慶內軍械所之外,還有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漢陽兵工廠等等,為什麼只有安慶內軍械所要加一個「內」呢?
安慶內軍械所是曾國藩創辦的,又是湘軍的一個軍工企業,因而難免引起清政府的猜忌,加一個「內」字是為了讓清政府放心,這個「內」字用得恰到好處,表明這個軍工廠只是湘軍內部的一個軍工廠,並不是國家的軍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一般只在湘軍內部使用,而不推廣到全國。
同時,也為了表明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一個軍工廠,沒有僱傭洋人。
一個「內」字說得明明白白,湘軍是清朝的一支地方武裝,並沒有全國視野。
當然,這個由私人創辦的軍工廠,加一個「內」字也只是讓清政府放心而已,後來,安慶內軍械所遷往江寧(今南京市),發展成了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的湘軍大部分被裁撤以後,清政府才真正對曾國藩沒有了猜忌之心。
TAG:騰飛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