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又有新花樣,這次居然連頭骨都能列印了!
自從3D列印進入易學領域開始,就創造了一個個醫學奇蹟,去年60多歲的劉女士因車禍導致顱骨損傷,雖然經過開顱手術撿回一命,但是額頭上卻留下一塊缺損,由於腦補組織失去顱骨的保護,她經常感到頭暈、頭痛,由於害怕額頭收到外力擠壓劉女士不敢到人流密集的場所,可以說塌陷的額頭給劉女士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醫生利用高精度CT為患者進行顱骨掃描和三維重建,確定患者顱骨缺損的形狀和大小,接著通過3D列印技術復原損毀部分,製作胡修補片,利用3D列印技術成型,嵌入後嚴絲合縫,外形完美,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力學性能接近人骨,通過手術將修補片鑲嵌到患者缺損部位。
通過3D列印技術,可以1:1立體重建了明明的顱骨模型,在模型上進行手術方案討論和演示,如哪片骨頭需要移位,哪一塊需切開,哪一片要取下後重新自合。
除了頭骨列印之外,醫療中還有這些領域時常會用到高新科技?
1.人造心臟,人造心臟與人類心臟大小相當,據它的發明者稱可以全替代人類心臟,從而挽救數千患有心臟病患者的生命,因為很多人在等待心臟捐獻的過程中死去。這種人造心臟的跳動與真正的心臟類似,上面覆蓋有經過特殊處理的組織以避免引起人類免疫系統的排異反應,尤其是血栓的形成。人造心臟本體可取代患者心臟的左右心室,微型鋰電池和操縱系統植入患者腹腔,用以提供動力。外接電池組可通過安裝在腹部皮膚下的能量傳輸裝置對微型鋰電池進行充電。
2018年2月,媒體報道香港大學造出世界首個人造迷你心臟,研究人員使用幹細胞,藉助基因工程等技術,只需要幾升血液,就能再造專屬的人類迷你心臟。
2. 生物印表機,3D生物列印技術的發展在器官生長和創新生物材料的出現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項技術將有助於替代人體器官,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的性能優於重要器官。然而目前活體組織列印實現仍有難度,通原之前也介紹過生物3D列印目前還只是停留在研發階段,雖然已經有團隊研發出了活細胞的列印技術,神經、血管等組織都已經可以進行3D列印,但這類的應用如果真的要實現產業化的運作,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通原文化希望3D列印能在醫療領域儘快普及,造福更多病患!
TAG:通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