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上帝創造了世界,荷蘭人創造了荷蘭

上帝創造了世界,荷蘭人創造了荷蘭

北荷蘭省,2017年。下方的赫羅茨赫默爾圩田與毗鄰的、規整的貝姆斯特圩田涇渭分明,後者是17世紀開墾的,於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風車之國」荷蘭自13世紀便就開始填海造陸,然而現在卻開始「退田回海」,在海岸線上建立生態長廊。

文 | 胡博 編輯 | 露娜醬

攝影師Siebe Swart(希比·斯沃特)受雇於荷蘭基礎設施與環境部、荷蘭文化遺產機構、環境評價委員會和《新鹿特丹商業報》,藉助直升機,在空中拍攝了25000張荷蘭的海岸線、湖泊、城市的照片,向世人展示荷蘭與自然的關係。在Man-made Land(人造陸地)這個系列,希比試圖揭示國人數個世紀以來如何創造荷蘭。

荷蘭小城哈姆勒的弗里斯淺灘、圩田和鹽沼地景觀,2016年。內陸的圩田是以前建了堤壩後在鹽沼地開墾的。

荷蘭西南的沙洲潮間承載著鹿特丹港污染後的淤泥,風力發電機沿海岸線植入。2012年。

夾在高速公路和奧斯特贊村之間的圩田,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部。2012年。

灌木防波堤可使淤泥沉降,2014年。

荷蘭這個國家以「一高一低」著稱,荷蘭人平均身高世界第一,達到1.83米,但其國土面積的一半海拔低於1米,有1/4低于海平面。荷蘭直譯意為「尼德蘭」,即低地國家,其國土中低于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因而荷蘭有句俗語:上帝創造了世界,而荷蘭人創造了荷蘭。

瓦登海的水道,瓦登海北起自丹麥南部的海岸,遂向南至德國海岸後又轉向西到荷蘭,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

弗萊福蘭省艾瑟爾湖中的堤壩,最初是為了馬克瓦德墾區而造,是須德海工程的一部分。2011年。

馬斯弗拉克特海灘的海濱浴場,2015年。

贊德沃特和諾德韋克間的沙丘,此處是荷蘭最老的取水區,為供給阿姆斯特丹飲用水而造。2017年。

「風車之國」自13世紀便就開始填海造陸,築堤攔住海水,再用風力水車抽干圍堰內的水。如今其國土面積的20%(約7000平方公里)便是人工填海而來,臨近首都的弗萊福蘭省幾乎都是在地處國土中央的艾瑟爾湖中創造出來的。

西菲士蘭圍堤的一段,2012年。

廷厄梅滕島廢棄的小屋,2009年。這個島原先用於農業,但已被歸還自然。最後一個農民在2006年離去。

北布拉班特省的泥炭和沼澤地的遺迹,2014年。

北布拉班特省的泥炭和沼澤地的遺迹,2014年。

須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是荷蘭人引以為豪的量大填海造陸工程,在抵禦海水的同時為經濟的發展繫上了安全帶。但填海造陸使荷蘭的濕地損失嚴重,由此也導致其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功能的退化,沿海漁業資源也因為陸地的營養物質流入減少而受創。為此,荷蘭政府開始「退田回海」,在海岸線上建立生態長廊。

東北圩田,是現代大規模圩田的典範,須德海工程(始於1927年)的一部分。在1942年納粹統治期間東北圩田開始乾涸,現今大多數建築、農舍、村莊都是戰後的產物。

東北圩田景觀,2012年。

德倫特省泥炭地開墾後的農田,2013年。

海平面上升、挖沙會加劇海岸侵蝕,荷蘭的人工育灘工程(Sand motor或Sand Engine)是海岸防禦的試驗。2017年。

從抗爭自然到維護自然,荷蘭人的填海造陸史踐行了其國徽上的名言「Je Maintiendrai」(中古法語:我將堅持),也體現了其高度的現代文明。在谷歌地圖上,有些圩田的痕迹甚至被清晰地勾勒出來。

南荷蘭省的人工育灘工程建造於2011年,是世界上首個同類型試驗。

人工育灘利用人造半島特抬高海登(靠近海牙)的沙灘抵禦侵蝕,風力、海浪和水流會向海灘輸送沙子。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