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未來十年,造車速度將比iPhone更新還快

未來十年,造車速度將比iPhone更新還快

專業的行業新聞及深度報道,不容錯過

━━━━━━

未來十年汽車形態的演進方向可能是:整車複雜度降低;軟體取代硬體成為競爭焦點;所有關鍵組件支持更換升級,甚至模塊化。

文| GentlemanZ

未來的汽車形態會走向何方?

這是站在今天這個傳統車廠極力探索轉型、新造車勢力涌動的時間節點上,我們很想探討的一個問題。

從我們自身的觀察來講,作為新造車領域裡跑出的獨角獸,特斯拉的秘訣在於通過軟硬體高頻迭代的機制,在極短的周期內把最新的技術下放到在售車型上商業化。

這很可能預示著一條通往未來的路徑。

具體怎麼說呢?我們知道,傳統車廠研發一款汽車的平均周期是 48 - 52 個月。即便是小改款,也要以年為單位,所以我們經常能聽到 2017 款奧迪 A6 、2018 款保時捷卡宴這樣的命名規則。

那特斯拉的迭代周期呢?

Our approach at Tesla was to adopt improvements as soon as they were ready. This meant we were implementing up to 50 changes per week. We often joked that if you wanted to know the 「model year」 of your Tesla, you needed to look at the individual car』s VIN number.

「我們在特斯拉的做法是隨時溝通、隨時改進,每周會對產品可以進行50多處改進。我們內部開玩笑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特斯拉汽車屬於哪一代產品,最好還是去看看車的VIN碼(會記錄車輛的製造地點、時間及基礎配置信息)。」

說上面這段話的人叫 Greg Reichow,在特斯拉從 2011 年 4 月干到了 2016 年 7 月,離職前是特斯拉生產副總裁、全球供應鏈、製造、工廠/自動化工程和產品負責人。

這種軟硬體高頻迭代的機制,讓 Model S 的續航從 2012 年的 491 公里提升到了 2018 年的 579 公里,讓 Autopilot 2.0 從剛發布時的「幾乎不可用」到現在功能和平順性全面反超 AP 1.0 ,成為業界體驗最好的輔助駕駛系統之一。

高頻迭代機制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是特斯拉和新造車公司為首的新勢力與大眾、豐田、通用這樣的傳統勢力的衝突演繹。

車和家 CEO 李想在混沌大學分享過類似的觀點:

大眾們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而特斯拉們誕生於信息革命後,這兩種公司在企業運營和管理上截然不同。

傳統車廠強調標準化、用規章制度去管理和運營企業,把造車分成研發、設計、造型、製造和供應鏈管理,製造又分成衝壓、焊裝、塗裝、總裝四大工藝,團隊里每個人各司其職、涇渭分明。

這類企業會有以年為周期進行產品迭代的現狀就不難理解了。

按照李想的觀點,新勢力都會建立一套IT系統以支持高效溝通和高頻的產品迭代。這種 IT 系統上接雲端、下接帳號,有很強的 API 能力,能夠連接所有的服務、外部硬體以及應用。能獲得軟體、硬體、用戶等所有原子極的數據。

來看看特斯拉是怎麼做的。2012 年,也就是 Model S 上市的第一年,特斯拉第一版企業運營IT系統上線。時任特斯拉首席信息官(CIO)Jay Vijayan談過特斯拉的動機,與李想的觀點基本是一個意思:

Elon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垂直整合的組織,其中信息流跨部門無縫流通,我們有一個封閉的反饋循環給我們的客戶。通過這樣做,我們能以最快的方式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服務和整體體驗,同時還能高效地運營一家企業。

為了實現這個願景,我們必須有一套簡單且可以連接所有部門、並使部門之間的信息無縫連接的中央業務操作。

高頻迭代的機制在每一家新造車公司里都備受重視:

2016年5月,蔚來宣布任命Ganesh V. Iyer為蔚來CIO兼全球數字運營主管,直接向李斌彙報。Ganesh是開發特斯拉第一版企業運營IT系統的核心人員,跳槽至蔚來前他的Title是特斯拉信息技術副總裁兼代CIO。

所以傳統巨頭轉型成功的標誌,不是推一款參數漂亮的智能電動汽車,而是內部高頻迭代機制的落成。

那麼,新勢力與傳統車廠競爭中的致勝秘訣,是否也會存在弊端呢?

事實證明是有的。

李想是特斯拉的忠實用戶,2015年7月17日,特斯拉推出了新旗艦Model S P90D,在續航和性能方面都有提升。但李想的評價是:「(特斯拉)產品更新速度快過了iPhone,升級不起了。更新速度是雙刃劍,推薦鄰居和朋友買的P85D第一批交車才三個月就變成老款了,不敢再推薦了。」

更大的風暴在這兒,2016年10月20日,特斯拉官方博客更新:搭載全自動駕駛駕駛硬體的特斯拉車型開始量產。Autopilot 2.0硬體進行了全面升級。但老車主群體對特斯拉量產AP 2.0車型的不滿高於特斯拉歷史上任何一次硬體迭代。

2017年1月,新舊車型開始交織著交付了,很可能鄰居今天提的特斯拉比你昨天提的自動駕駛算力高了40倍……一位老車主直接在網上@特斯拉駐Twitter客服Elon Musk:你的忠實擁躉在這兒求你了!Model 3很重要,也考慮下(老車型)翻新生產線吧。

當時Musk的回應非常強硬:特斯拉從未停止創新,如果有誰希望(買到配置保持長期不變的汽車),那他們找錯人了,特斯拉汽車每隔12~18個月就會有一次主要迭代。

然而就在那條Twitter發出兩天前,特斯拉連公告都沒發,悄悄在官網上線了Model S/X 100D。

宣傳上極盡低調終歸治標不治本,還有長期關注特斯拉的用戶呢。2017年的一場演講中,同為特斯拉車主的蔚來創始人李斌說:「我當時買的特斯拉,好像是75度電,現在有100度電了,兩三年,所以我就覺得我很虧。因為電池影響加速性能、續航里程,這是電動車的一個BUG。如果從商業模式上來講,不去解決這個問題,那你就是讓越早買的人越吃虧。」

再看一遍李斌的最後一句話,怎麼從商業模式上解決這個問題?蔚來推出了換電模式。到2020年,蔚來可能推出90kWh的電池組(ES8上市版本為70kWh)供車主換電流轉。

去年的ES8發布會上,蔚來的換電模式是全場爭議最大的部分。很多合資車廠的員工私下聊起換電仍然會有質疑:「汽車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穩定可靠。電池都能更換,整車架構的安全怎麼保證?」

按照李斌的說法,想清楚做換電模式的時候,蔚來還沒成立。如果不是全盤推演了特斯拉拉起電氣化大旗背後的本質,又思考了特斯拉存在的問題,蔚來不會逆勢推出換電模式。

這兩家跑在行業最前端的企業可能預示了未來十年汽車形態的演進方向:整車複雜度降低;軟體取代硬體成為競爭焦點;所有關鍵組件支持更換升級,甚至模塊化。

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代表,汽車是工業革命時代的複雜度最高的產品。但如果將互聯網行業和汽車工業有機融合,你會發現複雜、精密這些詞並不代表先進。所以,下一個十年,汽車形態會如何演進呢?

1、整車結構簡化、複雜度降低

相對燃油車,電動車的複雜度已經大大降低,但這還遠遠不夠。Model S的零部件共有3萬多個,Model 3隻有1萬個;Model S上用於連接電子部件、實現智能化的線束長3公里,Model 3隻有1.5公里。

但Model 3的智能化完全不輸Model S,說明一款車技術複雜與否智能化水平沒有直接關係。相反,技術複雜決定了企業效率的天花板,在保證整車安全的前提下,整車複雜度越低,企業可達到的潛在效率越高。

2、硬體層面趨於一致,軟體層面成為競爭焦點

在燃油車時代,不同規格、不同技術原理的發動機與變速箱產生無數種組合,發動機前置、中置、後置都會帶來不同的駕駛體驗。

電動車時代,所有車廠無一例外都將電機置於前後軸上,整塊電池組平鋪於底盤。這樣布置可以大大降低重心、極大的提升安全性,同時讓車內空間最大化。考慮到5年後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每家車企都會提供千人一面的駕駛體驗。

一旦駕駛體驗的形容詞只剩穩定、可靠,圍繞基於雲服務的賬號體系提供的整體擁車體驗,也就是軟體生態的用戶體驗就會越來越重要。

如果不好理解,參照手機行業功能機時代五花八門的造型設計及系統體驗和智能機時代無一例外的大屏配合Android+iOS生態一統天下。

3、模塊化

關於關鍵組件支持更換升級,特斯拉做了自動駕駛晶元、蔚來做了電池組。為什麼說這是未來汽車行業關鍵趨勢之一,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電化學行業和晶元行業一直在快速進步。隨著智能電氣化進程加速,更多資本和技術人才湧入,這兩大行業的技術進步還會更快。結合高頻迭代的機制,Musk說的每隔12~18個月就會有一次主要迭代絕非危言聳聽。

但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汽車屬於大宗消費品,大宗意味著低頻。這決定了你可以每年換一台新iPhone,但不會每年換一輛新特斯拉。

所以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支持硬體升級,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即使在晶元足以支持全自動駕駛、電化學技術發展趨緩的後智能汽車時代,支持硬體升級仍然有充分的意義。

蔚來總裁秦力洪談過推換電模式的另一個原因:ES8電池組的循環壽命高達2000次,這就意味著當ES8行駛里程達到強制報廢標準的時候,電池組才走到了整個生命周期的1/3。所以蔚來做了儲能業務。

但不是所有車企都會做儲能業務,所以結合上面說的整車結構簡化趨勢,車企應該支持多組件更換升級,也就是模塊化。十年後,支持大數據調度的自動駕駛車隊會讓每輛車的閑置率和空駛率大幅下降,汽車行駛里程會更快達到強制報廢標準。而消費者/滴滴/Uber可以把報廢車上健康水平的組件拆下來,套用部分新組件後重新上路。

從全球來看,傳統車企都在努力克服工業革命時代的慣性,在技術和管理中融入互聯網基因;而新造車公司在向舊勢力偷學製造的同時,也在思考哪些環節存在改進的空間。所以別聽新造車公司說尊重汽車行業製造規律了,真的沒有什麼流程可以改進嗎?

那這個行業還有什麼意思呢?下一個十年,看誰跑得更快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空投」是什麼?真有免費的數字貨幣嗎?
辦了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展,我們在「中國矽谷」看到了不少新項目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