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自殺率為何如此之高?
Lemon
Lemon
米津玄師
00:00/04:15
1927年
芥川龍之介在35歲服安眠藥自殺。
1948年
太宰治在四次自殺未遂後,跳河身亡。
1970年
政變失敗的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
17個月後
川端康成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言片語。
正如川端康成生前所言:「沒有遺言的死亡乃是真正的活。」
我們不禁納悶,日本作家自殺率為何如此之高?
分析可知,這多與日本的文化有關。日本的物哀之美,最早由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物,是指觀察的主體,哀,則指審美的情感。憂傷、孤寂、悲涼的心境成就了物哀之美,使之成為日本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理因素
日本諸島四面環海,水汽氤氳,美麗朦朧的景色讓人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地形地質的原因使日本多發火山、地震、颱風、海嘯等不可抗拒的天災。就像魯迅先生所說,「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撕碎給人看」。人生無常的感慨,坎坷不幸的回憶,美好事物的消逝,使日本人民心中總流淌著淡淡的憂傷。
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也是物哀文化的代表。日本俳句說,「婆娑紅塵苦,櫻花自綻放」。櫻花花期短暫,絢麗不過七日,枝頭開的嬌艷,等凋落之日落英繽紛、隨風飄零的憂傷之美,也被人們所欣賞。青春易逝,時光荏苒,無可奈何,徒然興嘆。像極了我國古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里的意境。
江戶時代的到來,也確定了櫻花的主流地位。「花為櫻木,人則武士」。日本人認為,櫻花盛開的時刻雖絢麗美妙,卻不如凋謝時來的壯烈,正如武士道精神,自身價值實現後,轟轟烈烈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作品滲透
日本的許多文學著作里都流淌著物哀之美。《源氏物語》講述的是宮闈里的秘史,優美的和歌,淡雅的氛圍,還有對命運的無可無奈何。紫式部用女性細膩的筆觸描寫出纖細朦朧的情感,自是物哀文化的代表作。
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物哀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曾說,「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悲與美是相通的」。
其著作《伊豆舞女》中少年少女之間朦朧純真的愛戀,令人嚮往。《雪國》中的薄雪、冷月、櫻花等意象的描寫正是那個時代人們所追尋的意境。稍縱即逝,沒有一點點的爭取與反抗,只留下淡淡的憂傷和凄婉。
物哀文化已經深入日本人民的骨髓,就像前面提到的自殺的作家,在巔峰時期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如同櫻花葬入泥土,絕不萎謝在枝頭。他們紛紛選擇瀟瀟洒灑地飄落,讓生命停留在永恆的美好。
神話傳說
關於日本,其性文化的開放甚至能追溯到古代神話。
日本神話里原是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兩兄妹亂倫生下日本諸島。天照大御神所躲藏的岩穴山洞,則象徵著女性子宮,而天照以女性的表徵,表達了渴望回歸母體的意識。
剛接觸村上春樹的作品時,被裡面大膽赤裸的性描寫嚇了一跳,略顯露骨。後來相繼拜讀過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杜拉斯的《情人》、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才發現大多數書籍里都會有毫不避諱的性描寫,性描寫不過是文學藝術中再正常不過的一部分,是人類情感的交融,它並不可恥。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滲透骨髓的物哀之美與其大膽開放的性文化看似衝突,卻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國讎家恨自不能忘,政治軍事也絕不妥協,但在文化方面,並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有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放在此處,再合適不過了。
公眾號:紅泥煮小雅
草木深深 心唯念卿
聽說帥的人都關注了,你還在等什麼!點贊留言走起來!!比心心!!!
TAG:紅泥煮小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