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自有了「三千預算進卡吧,四路泰坦抱回家」這個調侃以來,「四路泰坦」已經成為了頂級玩家的標誌之一,兩塊顯卡不嫌多,三塊四塊方顯高玩本色!

即便nVIDIA已經表示在GTX1000系列顯卡中會弱化大於雙卡SLI系統的支持,專註於雙卡SLI的遊戲優化,也給GTX1060挖了個大坑:甜點級核心SLI一直被玩家認為是可擴展性和性價比都頗高的方案:保守單卡能玩主流遊戲,進一步組建SLI能挑戰次頂級核心的性能(前提是遊戲對SLI優化到位),可惜到了GTX1060沒這支歌仔唱了…但還是有很多玩家對「四路泰坦」的說法趨之若鶩。

說了那麼多,SLI看起來好像是非常新型、高級的技術,實際上距它的出現至今已經整整20年了:SLI技術出現於1998年春季,被應用在3dfx Voodoo2顯卡上。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Voodoo2頭頂像軟碟機線一樣的介面就是大名鼎鼎的SLI介面)

Voodoo在老玩家的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不同於現在「我想玩XX遊戲,需要配XX顯卡」的說法,當時則是「想玩大作,唯一的選擇只有Voodoo」,其獨有的Glide API搭配Voodoo 3D加速卡所提供的畫質和特效,是其他顯卡和API無法比擬的(就像讓遊戲分別運行在DirectX 9和11模式下一樣,影響效果的不僅僅是性能上的差異)。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喜歡Canopus的朋友應該記得這塊Pure 3D II,在這個年代,他家的非公版卡已經做得很漂亮了)

當時nVIDIA已經發布了大名鼎鼎的Riva TNT,Riva TNT在像素填充率這個重要指標上已經和神卡Voodoo2打成了平手,其繼任者Voodoo3還有一年才發布;雖然TNT的高性能還被笑稱作「傻快」(只有高幀率,卻沒有Glide API能提供的獨佔特效),但在那個幺蛾子輩出的時代,一年可是能發生很多故事的,於是3dfx祭出了在若干年後依舊影響著行業和玩家的「大殺器」:SLI技術。

Voodoo2通過SLI技術連接雙卡之後,性能提升超過70%並支持1024×768遊戲解析度(單卡只支持800×600,放在現在根本無法想像…),一下就粗暴地把TNT的勢頭打壓了下去:你不是能嘛?我把晶元數量翻個倍!你能做出性能翻倍的單晶元來?要不有本事也搞個雙卡系統來打我呀~此時的老黃憋著一口氣:躺在實驗室里的GeForce 256很快就出來打你!

Voodoo2 SLI在當時沒對nVIDIA造成什麼影響,卻挑動了當時正在OEM市場默默耕耘的ATi的神經;當時的ATi在3D圖形性能上沒有太大優勢,但對VCD/DVD解碼和色彩輸出有自己的獨到本領(A卡畫質好這個梗不是沒來由的),低廉的價格、優秀的回放表現(顯卡解碼好意味著能在CPU上省下不少錢)被不少品牌機廠商所推崇;要是把雙卡協同技術運用在現有的VPU上,意味著性能也能和高級廠商一決高下,短板全沒了!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被驅動坑慘了的曙光女神)

ATi小算盤打得噼啪響,把兩顆Rage 128Pro(用來應對Voodoo2和TNT2的核心)擠在了一塊PCB上,拼成了Rage Fury MAXX(又稱「曙光女神」),這一拼不要緊,拼出來發現紙面性能居然比老黃家最新最牛的GeForce 256都猛!這卡打Quake III在幀率上不僅可以和Voodoo3全系列一決高低,在超高解析度下甚至能把GeForce 256挑下馬;既然這塊顯卡理論這麼先進、性能這麼強大,為什麼沒有掀起風浪呢?這就要談到ATi(AMD)的另一個黑點:驅動!雙晶元顯卡非常依賴驅動給兩個核心分配工作的效率和合理性,沒有驅動支持的雙芯顯卡和兩塊獨立的單卡沒什麼區別;Rage Fury MAXX發佈於1999年末,ATi竟然沒有為它編寫支持Windows NT內核的驅動程序,在NT和2000系統下只能被識別為一塊Rage 128 Pro,這塊另闢蹊徑的「神卡」最終倒在了驅動支持上,ATi的驅動從上個世紀就開始坑顯卡,可嘆…

2000年對3dfx來說是SLI大年,諷刺的是並不是SLI技術在這年有了突破,而是產品線過於依賴SLI進行擴展、細分,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塊神奇的顯示晶元:VSA-100。這塊晶元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具有無比強大的擴展性,最多支持32顆晶元協同工作,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擴展性最強的圖形處理器!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Voodoo5 5500固然經典,但在VSA-100瘋狂的版圖上,它只是一個開始)

3dfx利用VSA-100高度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發布了搭載一顆VSA-100晶元的Voodoo4系列,兩顆晶元的Voodoo5 5500,四顆晶元的Voodoo5 6000…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牙膏廠做派,通過堆晶元數量來劃分產品線高低,不僅難以控制功耗和發熱,更難控制成本和產能;即便擁有強大的性能和先進的抗鋸齒技術,但高昂的成本和過低的產能、售價都一步步將3dfx推向懸崖,終於在2001年春末被nVIDIA收購,留下從未完成的遺腹子Rampage核心,此時的3dfx無論是市場、技術還是管理都已落後太多,SLI技術的第一個春天可以說就此結束。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有「蒼蠅拍」之稱的Quantum 3D顯卡,型號已不記得了,在如此抓眼的版型下,型號還重要嗎?左上角的插針是它的SLI介面,Q3D為它設計了一塊四路連接器,實現32顆VSA-100互聯)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背後可以看出齊刷刷的8塊VSA-100,中間的三個螺絲孔為供電口,其中一路需要高達75A的2.9V供電,我實在不知道上哪去搞這麼逆天的電源了,所以這塊神卡從來沒被我點亮過)

說到VSA-100的擴展性,怎麼可能會有32個晶元的顯卡呢?比華擎妖得多得多得多得多得多的Quantum 3D就做出來了,他們對SLI技術的執念可以說秒殺任何發燒板卡廠商(當然,Quantum 3D面向的客戶並不是普通遊戲玩家,而是追求在民用領域性能最大化的企業,例如各種設計院、動畫公司)。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這是Q3D的Voodoo2 SLI顯卡,把兩塊Voodoo2也整合在了一塊PCB上,其瘋狂可見一斑)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背後是兩顆多邊形引擎,正面散熱片所覆蓋的則是四顆貼圖引擎,稍老的玩家應該還記得以前顯卡的頂點引擎和像素管線架構,在這個時代,這兩種處理器也是獨立的)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Duo V8沒啥好說的,就是其存世量之少,算是我比較自豪的藏品之一)

直到2003年,多卡協同工作領域才出現了曇花一現的挑戰者:XGI Volari Duo V8;XGI這個公司聽起來有些陌生,它是著名的SiS矽統科技的圖形部門和收購了Trident(講了那麼久老古董,Trident終於出場了)組成的新公司,按現在的看法也算是「情懷公司」了;情懷Volari Duo V8採用了功耗和發熱都堪稱恐怖的DDR2顯存,加上尚未成熟的0.13微米製程,和GeForce FX5800 Ultra一樣又熱又費電,當然拖後腿的還少不了孱弱的驅動程序效率過低,又是一款硬體肌肉軟體雞肋的實驗品,當然卡的本身還是非常養眼的~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GeForce 6800GT DDL,也就是蘋果版,板子非常漂亮,但因為PowerMac G5還在上海,所以一直也沒機器可以試用它…)

終於到了戲肉(我竟鋪墊了小2000字…),nVIDIA從GeForce 2時代收購3dfx到被Volari Duo V8搶鏡的GeForce FX時代的這些年裡,SLI技術被老黃吃下之後像消失了一樣;直到在Computex 2004展會上,人們發現展示NV40的主機上竟然插著兩塊顯卡,當時大部分人都沒意識到這是SLI技術的「回魂」,以為那是多屏顯示輸出的展示;因為在那時,SLI的生存土壤可以說是沒有的:AGP插槽不可能有兩個、主流晶元組無法提供兩個PCI-E X16插槽,可以說除了nVIDIA的展示機,市場上根本買不到可以插兩塊顯卡的主板,自然無法聯想到SLI技術身上,或者說也許從3dfx被收購以後,已經很少有人再期待SLI了…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NV40這代最神奇的設計莫過於Quadro FX4000 SDI,光是這張臉就讓人感受到它的狠勁)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從結構上看其主卡和SDI子卡是相互獨立的,通過一排插針連接,但上層板的樣子還是非常唬人的)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Quadro FX4000 SDI應該是第二代也是最後一代帶直接SDI輸出去Quadro了,此後的Quadro想輸出SDI則需要單獨安裝SDI子卡實現,到底是為了控制庫存還是賣多一個子卡掙錢就不得而知了…)

NV40(GeForce 6800)可以說是具有相當多時代性標籤的產品:它是第一塊支持Direct X 9.0c的顯卡、它肩負著打一場GeForce FX翻身仗的使命、它在AGP和PCI-E換代之爭的節骨眼上被發布;最後一個標籤甚至影響了nVIDIA對SLI在標杆產品上的應用,那就是HSI橋接晶元:當時的NV40晶元是原生的AGP介面GPU,PCI-E普及的鐘聲已經敲響,守著AGP平台發布旗艦產品自然不是良策,但同時設計原生AGP和PCI-E兩種介面的GPU無論在成本和庫存控制上都是一個大坑,於是nVIDIA研發了BR02高速互聯晶元——它可以將AGP橋接為PCI-E匯流排,做到了以極低的成本同時擁有PCI-E和AGP兩種介面的產品線;到了後期,BR02橋接晶元又被反嚮應用,將原生PCI-E的GPU橋接到AGP介面上,直到GeForce 7時代,nVIDIA還在為AGP平台用戶推出AGP介面的新顯卡,都得歸功於這塊橋接晶元:BR02。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BR02還有一個很坑爹的應用就是把AGP橋接為PCI-E,惡評如潮的GeForce FX系列竟也被反向轉接拿出來再賣一輪,雖說豐富了當時的PCI-E產品線,但拿出性能這麼差的GPU來炒冷飯老黃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技嘉自己折騰的6600GT單板雙芯卡,由於沒有橋接晶元,需要搭配自家的專用主板使用)

說了那麼多似乎BR02隻起了「轉接卡」的作用,它和SLI又有什麼關係呢?到了GeForce 7時代,受華碩、技嘉等廠家的「單卡雙芯」腦洞影響,nVIDIA決定試水同類顯卡,加上G71 GPU是小核心,在功耗和散熱上不會拖太多後腿,這個特性也成為nVIDIA做出這個決定的堅強後盾(可以想像一下GeForce 6800 Ultra的散熱器做雙芯,要不就是板子特別高,要不就得佔3-4個插槽,這在成本上是難以接受的);可以用的GPU有了,想法也有了,怎麼保證兩個GPU有足夠的帶寬同時工作呢?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華碩早在GeForce 7900GX2發布前就已自己折騰出了7800GT的雙芯卡,才一個6pin電源)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由於7900GX2還沒發布,BR03自然也沒出來,但只需支持SLI的主板就能用了)

通訊的事自然要讓專業的上,老黃想起了上一代專搞介面的好基友BR02,於是繼續研發它的下一代橋接晶元BR03;到了BR03這代橋接晶元,它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轉接卡」了,更像一個掌管PCI-E通道的HUB,它將從主板接入的PCI-E一分為二,分別為兩顆GPU提供16條PCI-E通道,再由它和主板溝通,這樣的設計自然就不存在其他廠家自製雙芯卡的PCI-E通道管理悲劇;而本來就支持SLI技術的主板更是可以再次通過晶元組分配PCI-E通道,實現兩張雙芯卡協作,也就是Quad-SLI(現在的4-Way SLI)技術,四路泰坦抱回家,這技術在12年前就有啦!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nVIDIA官方第一塊SLI雙芯卡GeForce 7900GX2,不在市場銷售,只面向OEM市場供應)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很普通的兩塊板夾起來的結構,連前後板的散熱設計都非常相似,帶SLI介面,可以組Quad-SLI)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7900GX2功耗、發熱和成本實在都有點大,於是推出了優化版7950GX2,對很多玩家來說相對熟悉)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結構倒是沒有變化,可以看出散熱鰭片和7900GX2比疏了很多,供電也有所簡化)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後續發布的Quadro FX4700X2看起來是7900GX2或7950GX2的專業版,然而實際上它用的是大名鼎鼎的馬甲王G92核心,但又由於G92馬甲實在太多,搞得我都不好意思說FX4700算是哪個卡的專業版;不過既然是雙芯卡,能對得上的也就只有GeForce 9800GX2了,不過它的樣子和9800GX2差得也太遠了吧)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注意看外側板散熱器缺口處的卡口,那個就是外接SDI子卡的介面)

事情發展到這裡就差不多塵埃落定了,接下來這顆BR03橋接晶元又在9800GX2上被升級成為BR04,支持了PCI-E 2.0(帶寬翻倍),又在GTX295身上被升級為nForce 200;這個nForce 200就更厲害了,不僅用在自家的顯卡上,還賣給主板廠商,為主板提供更多PCI-E通道,回想一下第一代酷睿i年代的X58主板,是不是有不少高端板子配了3、4個PCI-E X16插槽以支持多卡SLI?都是nForce 200的功勞,可以說整個BR系列晶元組的發展,都和SLI技術息息相關,再之後的發展,就是大家所更為熟悉的Tesla、Fermi、Kepler、兩代Maxwell、Pascal等新架構的故事了。

結一

按理說3dfx、nVIDIA SLI和ATi(AMD)CrossFire的工作方式(畫面切割、任務分配)各不相同,但本質都是通過驅動把待渲染的畫面分割成多塊,讓多顯卡分工合作以提高渲染效率,所以SLI也好CrossFire也罷,都是多顯卡協同工作模式,並不特指誰家的技術;只是3dfx在3D圖形市場競爭失勢被nVIDIA收購之後,nVIDIA所推出的多顯卡協同工作技術仍叫作SLI,所以我更傾向於把他們當作同源的技術來表述,實際上兩種SLI技術的工作方式大相徑庭,我更相信3dfx為nVIDIA日後的SLI所作出的貢獻更多是在調度、連接兩個GPU的經驗上,畢竟ATi在第一代CrossFire技術上所走的彎路不是一般的崎嶇…這是題外話。

結二

又是一個題外話,組建過多顯卡系統的朋友都知道,「多顯卡」和「SLI(或CrossFire)」並不是一回事:多顯卡系統在早期常被用於組建多屏系統,由於早期顯示晶元只能提供1-2個顯示輸出通道,而數據、圖像處理和金融行業往往需要2-8個屏幕,所以需要安裝多塊顯卡來實現多屏輸出;這些顯卡們各自為戰,負責自己輸出的畫面,起不到協同3D渲染提高性能的作用,和SLI、CrossFire這種把一個畫面拆成幾塊分出去的做法完全不同,在nVIDIA顯卡驅動里也有提及,啟用SLI技術時,Surround多屏顯示技術會受限制;除了像Matrox這種在多屏顯示行業耕耘多年的廠商自己設計帶多視頻輸出通道的GPU以外,也有生產多屏卡的廠商通過在一塊PCB上整合多個顯示晶元來實現多屏輸出(本質上就是多插了幾塊顯卡…),看起來非常唬人但性能往往更嚇人(畢竟不是為遊戲設計的產品);隨著AMD EyeFinity技術的推出,6屏顯示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多屏卡的專利,不得不感慨民用技術的發展一不小心還拉低了專業市場的門檻…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ColorGraphics比較早期的四屏卡,由於沒有自己的GPU,只能通過堆晶元的方式實現多屏輸出)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從背面可以看出,它貼了4塊顯示晶元再上面,這塊卡也有雙屏版,區別則是少兩個晶元,非常粗暴…)

結三

這篇文字的構思起源於放假前的最後一刻,我收到了一塊ATi Radeon X800 CrossFire Edition顯卡,在此之前我並沒有摸過初代交火版顯卡(現在來說比較少見),於是想曬一曬這些年收集的顯卡順便寫一篇《在現代SLI開始的地方》;沒想到寫著寫著就寫岔了跑偏了(而且X800交火版還沒到手啊喂!),變成了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口水文,結合了以前看過的雜誌內容和在電腦城道聽途說的軼事也查閱了一些資料,如有紕漏或不詳之處,還請行家指出斧正!

SLI 走過的二十年,一路上不僅只有老黃

(這是EVGA設計的非公版GTX460雙芯卡,這個時代自然已經有了nForce 200這麼喜聞樂見的橋接晶元了;作為傻子一樣的我,只拍了背面忘了拍正面,湊合看吧別打我…)

最後的最後:

在為這篇文字拍配圖的時候,上面出現過的Canopus Pure 3D II(Voodoo2)因為手滑沒拿穩摔出去撞到了牆上,PCB被撞翻起來了,這竟是它最後一張完好的照片…如果哪位朋友還有這張卡且願意割愛的話,請聯繫我,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玩燈玩出范,jonsbo C3 Plus 裝機作業
和一加 5T 的稻城尋夢之旅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