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引發異位性皮炎癥狀的多為食物,具體包括哪些食物呢
異位性皮炎是一種遺傳性的過敏性皮膚類疾病,也叫做異位性濕疹或者遺傳性異位性皮炎,具有慢性、易複發、伴隨瘙癢和炎症等特點。大多數異位性皮炎患者由嬰兒濕疹反覆的發作而成,大部分患者有家族過敏史。
容易引發異位性皮炎癥狀的多為食物,尤其是高蛋白食物。另外花粉、塵蟎、動物毛皮等也是因素之一。
另外,氣候的變化、精神緊張、搔抓刺激、出汗等均可誘發或者加重異位性皮炎的癥狀。
1、臨床表現隨年齡的變化,病情亦隨之而變化,臨床上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嬰兒期、兒童期、成人期。
(1)嬰兒期
多見於出生一月後開始發病,好發於面頰部,呈濕疹樣改變,局部潮紅,糜爛滲出、結痂,自覺劇癢,一般多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皮損可蔓延整個面部、頭皮、少數患兒可累及頸部、四肢伸側、臀部等處。通常1~2歲自愈,少數可遷延至兒童期。
(2)兒童期嬰兒期遷延不愈或緩解數年後複發,也有無嬰兒期濕疹史者。皮疹形態可分為兩型:
①痒疹型:好發於四肢伸側,主要為散在性粟粒大小正常皮色或褐紅色小丘疹,群集或散在分布,自覺劇癢,常伴有抓痕血痂。病程緩慢,反覆發作,腹股溝淋巴結增大,本型多發於學齡前兒童。患病時久,患兒營養發育常受影響。
②濕疹型:好發於四肢屈側,尤其是肘窩、腋窩,其次為面、頸部。呈亞急性濕疹樣損害,滲出濕潤較輕,或呈局限性苔蘚樣變,抓後形成糜爛滲出、結痂等。病程慢性,常反覆發作。中醫稱之為四灣風。
(3)成人期
呈播散性神經性皮炎改變,好發於肘窩、腋窩及四肢屈側,磨擦刺激後可有滲出及結痂,亦可播散全身。自覺劇癢。
異位性皮炎的治療
1.局部治療
原則上與接觸性皮炎、濕疹處理相同。因感染常是異位性皮炎的激發因素,故常用含抗生素的復方皮質類固醇製劑。此外,干皮症常是異位性皮炎的主要癥狀,因此潤膚劑的應用極為重要,外用尿素或尿囊素軟膏有助於皮損的消退。
2.全身治療
以止癢、鎮靜、抗焦慮為主要目的。
①抗組胺類藥物
如氮苯那敏、苯海拉明、安他樂、西替利嗦等。對小兒較為安全的藥物為0.2%苯海拉明糖漿,每日0.5一1 ml/kg,分3次口服;或氛苯那敏2一4 mg,每日2-3次口服。
②抗生素
對繼發感染者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③免疫調節劑
胸腺素5一15 mg隔日1次肌內注射;轉移因子2 ml,每周1-2次上臂內側皮下注射,6一10次為1個療程;斯奇康0.5 mg,隔日肌內注射1次.18次為I個療程;口服萬適寧匹多莫德800 mg,連服2個月。
以上就是治療異位性皮炎的過程中,一些好的方法。很多人覺得所有的皮炎治療起來都是一樣的,事實上,這樣看是錯誤的。很多人覺得皮炎的癥狀都很相似,治療起來也應該是相似的。事實上,同一種癥狀,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疾病導致的。
TAG:皮膚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