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去加拿大陪17歲兒子,深夜滿臉淤青逃下樓
近年來,來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大幅上升。移民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共有14萬名中國留學生取得加拿大簽證,這一數字幾乎是2009年5萬名留學生的3倍。
然而,你知道嗎?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飄洋過海、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即便是對成年人來說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何況是十幾歲的孩子。家長們一心希望孩子長見識、看世界,但很可能卻是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特轉發海外中文網溫哥華港灣上的熱貼《媽媽去加拿大陪17歲兒子,深夜滿臉淤青逃下樓》,和大家分享。
17歲的杭州大男孩彬彬,家境殷實,一年前,高一的他被家人送到加拿大讀高中,和很多孩子一樣寄宿在了別人家中。全新的環境讓彬彬感到非常不適應,不過當時他和父母都覺得,過一段時間應該就會好了。
不知不覺之間,開朗的彬彬變得話越來越少。寄宿家庭有時還會不知輕重地嘲諷他兩句。「英語一點進步都沒有,也不知道有沒有認真學」、「生活能力這麼差,以後怎麼辦?」……
和很多留學生一樣,彬彬對父母總是報喜不報憂,不好的情緒和事情全都憋著不和家裡說。漸漸地,他不吃飯,不洗澡,更是被人家嫌棄了。
一段時間之後,彬彬的媽媽實在不放心,又聽到了一些閑話,就堅決結束了手上的生意,來到加拿大,把兒子接到了加拿大的親戚家裡,決定陪讀。可是,彬彬的狀況並未因此而改善。他在學校里和同學相處不好,便開始厭學。
今年年初一天晚上,媽媽正在睡覺,深夜突然睜眼,發現彬彬就站在床頭。然後,彬彬掐住媽媽的脖子,還對她一陣毆打。滿臉淤青的媽媽逃到了樓下的一間卧室,將就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兒子看到媽媽臉上的傷,竟然一臉無辜地問:「媽媽你怎麼了?」
這下,媽媽才意識到,問題大了。她幫彬彬結束掉在加拿大的學業,回國看專業醫生。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學業壓力門診的徐鷗醫生說,彬彬在人際交往中已經出現問題,屬於抑鬱的一種,後來他才會把精力放在遊戲上。當時來看病的時候,彬彬已經不上學了,沉迷在遊戲中。經過一陣子的心理治療,他已經開始慢慢接納外界的人和事。
「其實,現在很多父母都盲目一味地想送孩子出國。要知道一個陌生的環境,父母不在身邊,年紀又小,經歷也少,其實是需要很強大的心理支撐的,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適應這個過程。所以,我建議,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出國之前做個心理評估,看看到底適不適合在這個年齡段獨自去面對,會減少很多以後會面臨的問題。」徐鷗說。
中學裡的孩子不快樂,大學生們也壓力山大。據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國際學生部副主任透露,在約克大學對該校學生髮起的一項精神健康調查報告中顯示,66.8%的學生表明他們會感到壓倒性的焦慮(overwhelming anxiety);48.7%顯示他們會抑鬱到不能生存(depress and difficult to function);更有11.9%的學生顯示他們甚至有過自殺的傾向。
對身在海外的華人來說,抑鬱症是對健康的一個潛在威脅,尤其是背負學業的留學生。陌生的國度、從零開始的社交圈、功課和將來就業的雙重壓力、文化衝擊,這些因素讓留學生被稱為罹患抑鬱症的「高危人群」。
留學生們該如何遠離抑鬱?英國慈善機構抑鬱症聯盟(Depression Alliance)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一份給學生的建議,可以說是一份很實用的指南。
首先,健康體魄是健康心理的強力支撐。適度的鍛煉能夠刺激人體內產生愉悅感的荷爾蒙,長期堅持還可以增強抗壓能力。鍛煉身體的另一個積極作用是改善睡眠,而失眠和抑鬱症則是互相交織的惡性循環。
其次,有效的時間管理可以緩解學業焦慮。習慣在「死線」(deadline)前拖延到最後的學生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驚慌癥狀,而有效管理時間和工作量則能規避這個風險。
另外,重視自己的心理建設,在出現問題時及時求助也是很重要的。多和親友袒露心聲可以獲得他們的支持。絕大多數國外的大學也設有專門的心理諮詢服務,留學生們可以在那裡獲得專業意見,從而將抑鬱症的負面影響減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