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電影行業被搞成了高風險行業」,中國電影如何由大變強?

「電影行業被搞成了高風險行業」,中國電影如何由大變強?

「電影行業被搞成了高風險行業」,中國電影如何由大變強?

文/江宇琦 編輯/師燁東

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一季度里,中國內地總票房收穫了創紀錄的202億元人民幣,約31.7億美元,超過美國單季度28.9億美元的票房成績,成為這三個月中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場。有不少業內人士估計,最快今年,中國年票房就有機會超越美國。從數據角度來看,中國都已然具備了電影大國的實力。

票房雖然在不斷增多,但是票房背後,仍然亂象叢生。中國何時能從電影「大國」變為電影「強國」,仍然是一個持續的議題。

4月17日,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參加了由新傳智庫舉辦的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從電影大國走向強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論壇」,來自各高校、製片廠、影院的專家與從業者們,對中國在向電影強國轉化過程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討論,並就如何走出困局給出各自的答案。

「電影行業被搞成了高風險行業」,中國電影如何由大變強?

電影市場將從超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新常態」

在經歷了2016年的票房市場低谷期後,許多業內人士都擔心2017年會是中國電影行業的一個拐點,連續多年的增長或許就此止步。但《戰狼2》等影片爆發,挽救了2017年電影市場的同時,也讓票房市場一直熱到了今年。

對此,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教授在論壇上表示:「2017年,中國票房市場的增速達到20%左右,這意味著電影市場的新常態會從原先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並在未來幾年內都維持在15-20%這個區間內。」

「電影行業被搞成了高風險行業」,中國電影如何由大變強?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產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就此可以順風順水了,在分析了過去一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所呈現的種種情況後,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指出,票房盛世下也隱藏了不少行業的挑戰,其中市場和產業的失序已經給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帶來了諸多困擾。

市場方面,雖然從資金總量上來看電影行業遠不如其他許多行業,但卻有大量非專業的資金開始湧入,買票房、鎖票房、製造輿論攻擊對手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以至於很多時候不砸錢根本沒辦法參與競爭。「如今這個行業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規範,良幣被劣幣所驅逐,觀眾被資本砸進了電影院,但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從而漸漸會失去對電影行業的信任。」

產業上的失序則更多體現在上中下游各個環節的發展不均衡上。尹鴻表示,2017年票房前五十的國產電影居然由三四十家不同的公司出品,製作方高度分散,下游的影院端亦是如此,時常在一座城市裡同時又二十多條院線,使得惡性競爭的事件頻發。「而上下游分散的同時,票務端卻形成了寡頭壟斷競爭格局,這就會使得上下游在競爭中缺少議價能力,導致其陷入被動,也不利於行業的良性發展。」

針對目前中國電影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系列問題,多位參與論壇的嘉賓認為,核心還是在於中國的影視產業不夠成熟、整個產業鏈上並不完善,沒有好的作品和良性的盈利機制,大家只能「各自為戰」,從而導致行業競爭力較差、不規範問題較多。

「現在我國內容生產從量上來看已經非常大了,但從質上來看仍然急需提升。渠道價值也有待開發,它的價值的釋放還不完整,市場活力急需激活,產業結構急需優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不得不去思考我們的產業的工業化體系問題。」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司若表示。

結合自己從業多年的經歷,藍海彤翔集團董事長魯永泉則指出:「如果美國電影是工業時代,那麼中國還處於作坊時代。我們服務過的電影里,沒有一部電影拍攝時是不超期的,超期了以後沒有一部是預算不超支的,原來發展得欣欣向榮的行業,已經被搞成了高風險行業。」

「電影行業被搞成了高風險行業」,中國電影如何由大變強?

邁向電影強國的前提,是做大做強電影產業鏈

「我們要做大做強電影產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就是要做大做強電影產業鏈,達到全產業鏈發展,我們國家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電影的票房來維持電影投資,這個模式是一定要突破的。」面對電影產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俞劍紅亦認為,做大做強電影產業鏈,是今後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前提方向。

論壇上,司若亦發表了相似的觀點:「工業化體系和現代化表現在投資、生產、宣發的各個環節里,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尤其是生產製作方面如何管控風險,將決定我們的工業化體系能否有一個好的發展基礎。」但她同時也指出,在產業鏈的延展上,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公司在做著積極努力,2017年,在電影票房有所增長的同時,電影的廣告衍生品以及中國電影海外發行也有20%的增長率,產業總規模也多達百億。

而在各個環節的完善上,行業內部也一直在探尋合適的出路。以生產環節的風險管控為例,俞劍紅透露,目前國內已經有公司和美國最大的完片擔保公司FFI展開合作,「完片擔保機制是最保險的制度,如果預算需要增加,完保公司來掏這筆預算,如果電影不能按周期、品質完成,完保公司還要給賠償,所以這是一種特別好的機制,一個是硬工業體系用在軟的機制,是種雙重提升。

「電影行業被搞成了高風險行業」,中國電影如何由大變強?

《機器之血》是目前首部使用FFI「完片擔保」服務並已經拍攝完成的國產影片

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人才和制度的配合。南京藝術學院的副校長李向民坦言,目前國內高校在電影人才的培養方面還處在一個較為落後且不完備的狀態,「我曾經看過某高校的編劇學教材,裡面引用的最新的電影居然是1995年的,用這種老套的方法跟今天的青年人講如何當編輯,沒法讓他們端好編劇的飯碗。」

因此,他呼籲高校的老師們必須先有所提升,要投入到一線的研究當中,如此這般才能引導你的學生理解當下電影產業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此外,目前藝術院校往往重視技巧的教授而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這一問題也繼續改善。「世界上好的藝術品除了技藝好外,它還是思想和感情的體現,沒有這兩樣東西,作品將會是一個空殼。」

而在制度上,尹鴻認為如果想讓電影行業健康發展,行業監管部門一定要讓市場規範。「越沒有規範就越惡性競爭,行業外的錢進入這個行業要經過一個專業化的平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有了規範,產業結構才能夠得以優化。」其他不少嘉賓也認為,《電影促進法》的實施和完善,宏觀上對於電影市場的管控,同樣是行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們的票房明年有可能第一了,但核心競爭力在五年、十年及更長的時間裡還要遠遠落後於美國,提升產業競爭力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做大做強中國電影產業是在座的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要有更好的宏觀的產業政策,包括《電影促進法》也實施了,我們要培養最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要拍出最好最優秀的商業影片。」俞劍紅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