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家死了才值錢嗎?

藝術家死了才值錢嗎?

藝術家死了,他的作品才值錢嗎?

嗯,對的。

但凡是藝術家都不太接受這句話,包括我自己(雖然我還算不上是藝術家),誰會接受一個死了才能體現價值的事實呢?當別人跟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我一般都會說「哎呀,現在不是的啦!你看現在的那些畫家的畫賣多貴呀!」唉,有時就是要欺騙一下自己,順帶欺騙一下別人。

但是,大家都是怎麼認識到「藝術家死了才值錢」的這句話的呢?是不是從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和身邊的畫家經歷總結出來的經驗?莫奈?梵高?莫奈還好,起碼到晚年的時候,他的畫還是賣了點錢的。但梵高就真的悲催了,而且他還曾經是個富二代呢!他到死了,留在世上的就只有他的畫了。再者他真的是太出名了,但凡有人提起藝術,「梵高」這兩個字就幾乎跑不掉了。我曾一度懷疑是因為他把那句話給隨便傳播開的。

《日出印象》 莫奈

《向日葵》 梵高

沒錯,大家從表象總結出來的結論沒有錯!但是它為什麼沒有錯?你們看我的標題以為我要推翻這個說法?不會的,我不會蠢到去推翻一個連我自己都認同的現實的。但是我在這裡主要是想談談自己對於「藝術家死了才值錢」這句話的看法與這句話更內在的含義。

我不清楚這句話在歐美地區的流行程度,但一定沒有中國普及。主要的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歐美是當代藝術的中心。(其實主要是美國,但美國在我看來是個另類,它沒有多少歷史的沉澱,文化底蘊也是從歐洲帶過去的,他們的民族精神就是不斷向前、不斷創新,畢竟也沒有回去的路。當然,美國的藝術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政府也是出了不少力的,這都是題外話。)還有一方面是他們買畫更多的喜歡,甚至有的是一種信仰。看西方美術史,藝術往往與宗教聯繫在一起,宗教的傳播也經常以藝術的方式進行,主要是壁畫和雕塑。直到今天,藝術發展了怎麼久,從來不缺以宗教為主題的作品,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馬克·羅斯科,儘管他是美國藝術家(強調美國沒別的意思,僅僅為了推翻上面的觀點),但它的作品的深度足以讓人無法自拔,與觀眾有直擊心靈的共鳴。所以藝術品對於他們來說,除了是一種視覺需求 ,更是一種精神需求。既然買藝術品是精神需求,那這藝術家或者這作品值不值錢自然就不會成為他們的第一評價標準。

羅斯科展覽現場

到這我又想說點題外話,由於我正在學法語,所以認識了幾位法國友人,他們有玩極限運動的,有在玩具公司當工程師的,有將近退休的,也有從教法語十幾年的。我跟他們都分別有過一段時間的交流,聊到藝術的時候,我不敢相信坐我對面的這位法國人竟然是個跟藝術沾不上邊的人,他們對於西方美術史說不上非常清楚,但也知道個大的框架,也知道一些出名的藝術家,尤其是他們本國的,起碼我用不著去跟他們解釋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當代藝術。他們必然不能代表所有法國人,或者所有歐洲人,但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是社會或者國家對於藝術的重視。

其實我覺得「藝術家死了才值錢」這種觀念在中國普及跟中國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國畫是一種內斂的藝術,它表達的是作者自己的精神修養,一般畫完了放在雅舍里自己欣賞,或者送送親朋好友,最多含蓄地表達一下自己的抱負,但這種情況下你不死,你的作品就真的很難出名。再者就是國畫都已經發展了兩千多年了,每個畫家的風格都太難辨認了,以至於作者的名字就成了衡量價格的重要因素。不是說國外的就不看作者,但人家的藝術品擺出來,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作品是誰跟誰的,而國畫不行啊,專家都不一定看得出來。中國的藝術絕不比別人的差,但開放的社會,創新的時代,讓國畫不可避免地處在一個尷尬的難以發展的局面。

為什麼說現在國畫處在這麼一個局面呢?(個人觀點)當我們說要發展一個文化品種的時候,必須包含了創新與繼承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單獨擰出來都很好辦,但是一點意義都沒有。最終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完全脫離了國畫這一傳統文化(好比一個畫家拿了一張國畫,把裡面所有的小形狀都剪下來再重新拼貼,最後各種上色。這種類似的做法不就是隨手拿了張照片拼貼嘛!只不過這上面恰巧是國畫。他利用的不過是一個叫做國畫的畫種里的圖案。);一是跳不出國畫的傳統框架,走的是先人走爛的路子,並且不符合當代的中國社會現狀。而要傳承國畫的話,一般從技術層面和精神層面這兩方面入手,技術上無法超越兩千多年的沉澱,精神上難以與現代精神相融合,所以說現在國畫的處境很尷尬。

藝術家死了才值錢?

藝術家死了更值錢!

其實講到現在,這才是我整篇想要表達的觀點。

「藝術家死了才值錢」這種幾百年前的說法,到了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顯然沒有什麼說服力。信息的流通,銷售渠道的完善,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促進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所以在現今社會,有的藝術家活著的時候,就能把自己的作品賣出很高的價錢。(能做到如此的開山鼻祖應該是畢加索了吧,畢竟是第一個活著看著自己的作品送進盧浮宮的藝術家。)當然了,其中少不了畫廊的宣傳營銷與幕後的資本操作。 據我老師所說,20世紀的8、90年代是中國藝術品銷售市場最繁榮的時候,中國藝術圈四大天王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四大天王: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有興趣的可以百度看一下,減肥效果一流。)他們的作品屢屢刷新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額,真的沒有誰比他們更能推翻「藝術家死了才值錢」這句話了。

但真是如此嗎?

藝術家?我想問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什麼是藝術家?這是一個難以定義的職業,我相信誰都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但有一句話是我到現在為止看到的最接近完美的答案:藝術家走到最後就是哲學家。(忘記出處)他們都在以某種方式影響著人們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同時也在正面地影響著世界的發展。優秀的藝術品如同流芳百世的名言一般,經得起無數的質疑與時間的考驗。

《格爾尼卡》

畢加索

我們雖然不知道這張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畫了什麼,

但我們能透過畫面上的那些殘缺的手與正在吶喊的人頭和狗的圖像,

深刻地感受到戰爭帶來的痛苦。

這就是優秀藝術品的魅力。

《千里江山圖(局部)》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一共有4卷,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刻畫之精細,氣勢之磅礴,只能用震撼來形容。

據說作者創作這幅作品的時候只有18歲。

看那些青青藍藍的山頭,無一不具有積極向上的姿態與志向高遠的氣魄。

每個時期都都會湧現很多優秀的藝術家,但是真正名垂青史,至今仍被人稱作偉大藝術家的能有幾個?文藝復興時期出現這麼多大師,能叫得上號的就只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這三人。(專業人士請忽略)然而,能夠戳穿中國藝術圈的泡沫的,能夠將毒瘤拉下舞台的,也就只有時間了。資料庫可能會記住每朵花的形狀,但人不會。

死了?這裡我想引用我最近看到的一部電影里的一句話。這是部叫《觸不可及》的法國電影,裡面有一句台詞「人們醉心藝術,因為藝術是我們在這世界上留下的唯一痕迹」。我之前一直在思考「藝術到底是什麼」、「藝術到底能幹嘛」等等,而在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這些問題好像都有了答案。而把這些痕迹真正地刻在這個世界上的儀式,就是藝術家的死亡。可是為什麼就一定是通過死亡呢?藝術家死了意味的是他的作品永久停產、買少見少,最後物以稀為貴。那他封筆是不是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呢?我很久之前聽過某個藝術家宣布要封筆(不是宮崎駿那種說著玩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你看我連他叫什麼名字都忘了。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他的觀點、他的態度、他的精神是他通過作品表達的最重要的東西,這些東西也隨著藝術家的成長而得到提煉、升華,死亡便是升華到巔峰的標誌。藝術家封筆,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音樂家宣布不再聽音樂一樣,除了讓人覺得惋惜外,更多的可能是沮喪。藝術不是一個職業,是一生。

更值錢?這自不必說,其實前文一直都在說這個問題。什麼資本操縱啊,什麼商品經濟的運作模式啊,我不懂,也不想在這談,但我相信大部分的藝術家創作的目的都不是為了錢。他們掏心掏肺地力求完美也不是為了更值錢。

沒錯!有的藝術家死了才值錢,有的死了更值錢,但誰在乎?

最後欣賞一下前幾年去世的藝術家塞·托姆佈雷的作品

《Untitled》

《無題》

《無題(紐約市)》

《無題》

《無題》

《無題》

(以上是本文全部內容,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評論留言,每個留言我都會回復,非常感謝您能看完我的胡說八道。)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毋心 的精彩文章:

TAG: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