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男子腰間的帶鉤時尚時尚最時尚!

古代男子腰間的帶鉤時尚時尚最時尚!

GIF

帶鉤是古人的束帶工具,也作服裝配飾,最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良渚文化就有發現,約自春秋時代開始普及,經戰國到兩漢成為古人重要的生活用器,漢晉之後逐漸被帶扣取代。

位於浙江寧波的中國港口博物館於4月21日推出「金鉤玉帶入夢來——中國古代帶鉤展」,圍繞現有的帶鉤精品,從帶鉤本身的發展演變、文化內涵、鑄造工藝、造型及紋飾藝術等多方面進行展示和解讀,讓觀眾在觀看珍品的享受中,充分了解帶鉤,思考帶鉤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帶鉤多精緻小巧,製作材料以銅、鐵為主,也有金、銀、玉、石、木、水晶等;其造型多樣,有動物形、人形、琵琶形、耜形、寬頻形等;紋飾多變,常見的有鳳鳥紋、獸面紋、幾何紋、螭龍紋等。

帶鉤的製作工藝複雜多樣,鎏金銀、錯金銀、雕刻、鑲嵌、漆繪等精妙絕倫的製作工藝在帶鉤中都有體現。在歷史上,流傳最久的要數玉帶鉤,從史前到明清都曾陸續出現過,考古出土和存世的玉帶鉤通常是作為禮器和玩賞用器;而最多見的當屬銅帶鉤,不僅數量龐大,分布的地區也相當廣泛,北至今內蒙古、遼寧一帶,南到兩廣、貴州,東達浙江,西去玉門關,都曾有銅帶鉤出土。帶鉤作為實用器在古人的生活里主要用來束帶、佩器、佩物、佩飾等,同時帶鉤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考古資料表明,帶鉤的等級由其體量、材質和工藝體現出來。總體而言,體量較大或者材質為玉、金的帶鉤等級較高,往往為高級貴族所使用。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與帶鉤相關的故事,鉤弋夫人因為手握帶鉤被漢武帝選中,從此開始自己傳奇的一生。管仲當年那一箭因為射在了公子小白的帶鉤上,公子小白才能當上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就連莊子、孟子這樣的先賢打比喻時也常用到帶鉤。帶鉤蘊含著、記載著並傳承著華夏文化,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伏羲創世、女媧造人、大禹治水……都被鑄刻進帶鉤里而流傳千年。

帶鉤的美豐富而又深邃,在內涵也在外觀,在造型也在紋飾。那些或規整或飄逸的線條,或華美或素凈的色彩,都是古人審美情趣的體現,方寸之間可以窺見妙不可言的東方藝術。《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四引《夢書》曰:「夢得鉤帶,憂約束也。鉤帶著身,約敕己也。持鉤帶脫,事決已也。」小小一枚帶鉤,入得古人夢裡,約束也隨之入夢,可見帶鉤對古人生活的重要影響。

時至今日,帶鉤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其所承載的美從未被歷史遺忘,透過一件件存世精品,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數千年前古人生活中的精緻與美好,也可以感受到根植進古人衣食住行中的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此次,中國港口博物館舉辦「金鉤玉帶入夢來——中國古代帶鉤展」,即以中國古代帶鉤實物為基礎,深入挖掘帶鉤造型以及紋飾背後的文化寓意與中國古代的審美情趣。以下揀選展覽的重點展品予以介紹,以饗讀者。

伏羲純銀貼金帶鉤

戰國,11.5×4.4 厘米,私人藏

此件帶鉤為純銀材質,運用了貼金的裝飾工藝,造型為伏羲,極為精美。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

帶鉤作為中國古代常見的生活用具,以伏羲為創作元素,是文化融進生活的反映,同時可見帶鉤作為文化載體對華夏文明的傳承作用。所以這件帶鉤無論是品相、工藝、美感還是文化內涵,都是帶鉤中絕佳的作品,堪稱「華夏第一鉤」。

西漢大禹治水青銅帶鉤

西漢,10.4×4.2 厘米,私人藏

此件帶鉤以青銅鑄造,根據大禹治水的故事而造型。先秦兩漢的帶鉤有很多以民間故事為題材,大禹治水的故事內容豐富,表現出來需要高超的製作工藝。這件帶鉤刻畫生動,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

春秋「四不像」純金帶鉤

春秋,2.7×1.3 厘米,私人藏

據古代典籍《淮南子?說林訓》記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於環帶一也」,說明帶鉤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這件帶鉤由純金打造,造型小巧別緻,從其材質和工藝來看,應為古代高級貴族所使用。帶鉤作為實用器,形體較大的常用來束帶,體量較小的則常用來掛裝飾品或其他物件。此帶鉤形體很小,有可能是佩飾或者佩物所用。

戰國龍首錯金銀鑲嵌綠松石鳳鳥幾何紋青銅帶鉤

戰國,9.3×1.5 厘米,私人藏

此帶鉤主要以青銅鑄造,並運用錯金銀及鑲嵌工藝。鳳鳥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鳥,代表祥瑞,是貴族的生活用器上常出現的圖案。綠松石在古代是極為珍貴的寶石,要切割成規整的薄片鑲嵌在器物上,不僅需要極高的青銅鑄造工藝,也需要高超的玉石加工工藝。此件帶鉤工藝複雜、紋飾精美,除了鳳鳥紋之外,周身還飾有對稱的幾何紋,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鎏金饕餮形青銅帶鉤

西漢,11.7×3.8 厘米,私人藏

此帶鉤以青銅鑄造,運用鎏金工藝,造型為一隻變形的饕餮,表現出神秘獰厲的美感。饕餮紋是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吃,遂是貪慾的象徵,古人往往用其警示自我。

龍首鴟鴞手抱魚錯金銀鑲嵌寶石青銅帶鉤

魏晉,15.8×2.9 厘米,私人藏

帶鉤上刻畫的神人面部如鴟鴞,其雙手懷抱魚。鴟鴞是一種兇猛的鳥,被古人認為是可以辟邪的祥瑞之禽,而魚在古代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寓意長壽、求富、多子、安逸。所以鴟鴞手抱魚充分體現了古人趨吉避邪的美好願望。

秦代秦兵形青銅帶鉤

秦代,6.7×3.5 厘米,私人藏

這件帶鉤的造型為秦代士兵,青銅材質。士兵身穿鎧甲,雙目圓睜,雙手握兵器,兵器一頭為鉤首,造型與秦始皇陵兵馬俑腰間所系帶鉤完全一致。士兵身上的帶鉤造型亦為士兵,相映成趣!可以說這件帶鉤是兵馬俑上所見帶鉤的實例,是古人製作帶鉤巧妙構思的體現,更是研究秦代用鉤情況的珍貴實物資料。

春秋龍首虎咬夔龍環鏈青銅帶鉤

春秋,10.3×4.5 厘米,私人藏

此帶鉤以青銅鑄造,整器由龍首、虎咬夔龍及環鏈組成。虎和夔龍是古代青銅器常見造型,此件帶鉤上的虎大張著嘴,表情兇惡,身體上鑄刻紋飾,整體表現極為生動。中國古代的紋飾使用有等級之分,龍是帝王的象徵。青銅器鑄造過程複雜,帶鉤多用范鑄法鑄成,環鏈的製作難度極高,此件帶鉤是青銅鑄造工藝成就的體現。

龍首錯金銀幾何紋青銅帶鉤

戰國,21.5×4.4 厘米,私人藏

琵琶形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帶鉤造型。錯金銀是青銅器重要的裝飾工藝,其工序為先在器物表面預鑄或鏨刻出淺槽,然後嵌入金銀片或者金銀絲,最後用工具打磨使其平整光亮。這件帶鉤不僅工藝精湛,而且幾何紋飾對稱工整,富有美感,是錯金銀帶鉤中的精品。

龍首鎏金鑲嵌綠松石熊形青銅帶鉤

西漢,6.5×2.4 厘米,私人藏

這件帶鉤同時運用了鎏金和鑲嵌綠松石的工藝。其造型為一憨態可掬的熊,在體現我國古代巧奪天工的裝飾技藝的同時,也反映了古人的審美情趣。先秦兩漢的青銅用器造型豐富多彩,有神話人物、傳說故事、生活中常見的樂器和農具,還有真實的或人們想像中的神話動物等。這件帶鉤正是古代造型藝術的體現。

文∣李蜜,中國港口博物館文物管理部人員

圖∣中國港口博物館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簡體版2018年04月號。原標題為《作為文化與藝術載體的帶鉤,中國港口博物館「金鉤玉帶入夢來——中國古代帶鉤展」》。

金鉤玉帶入夢來——中國古代帶鉤展

時間:4.21—7.2

地點:中國港口博物館臨展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ARTCO 的精彩文章:

2017近現代書畫拍賣高價榜出爐!

TAG:典藏AR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