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越刷手機越焦慮?——科技,社交網路,與人的異化

為什麼越刷手機越焦慮?——科技,社交網路,與人的異化

「「不喪」是首檔文化類夫妻夜間談話節目,我們每周分享讓自己快樂的文化類產品,可能是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部電影或一部電視劇,再隨便扯扯閑篇。力求在維護婚姻和諧的同時,以一己之力抵抗喪文化。」

大家好,這次節目主要是聊聊社交網路與科技對人的影響,為什麼手機讓你欲罷不能,為什麼社交網路讓人越刷越焦慮,科技如何改變傳統家庭的等級結構,在本期走進科學節目里都會為您一一解答(噗

之所以想談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和喬老師在上周五的第一次「家庭經典電影觀看夜」時重新看了大衛芬奇的那部《社交網路》。這部片子我第一次看時印象不深,好像連故事線也沒理清楚,而且整部電影台詞極多語速極快,估計當時看字幕也看不太過來= =但總而言之,這部電影講述了Facebook的創立過程,而Facebook的創立也標誌著人們開始更多地在社交網路上,而不是僅僅在真實世界裡分享自己的生活。

這讓我想到戈夫曼有一個「印象整飾」理論,是在說人們對於「自我」的呈現和展示,其實都是建立在「別人會怎麼看我」的基礎上;人類可以被看作是演員,而人類行為就是面對不同觀眾的不同表演而已。自從社交網路出現以後,人們不但需要整飾真實世界裡的自我,也需要在虛擬空間里呈現不同的人格。你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發怎樣的照片,並不是因為你真正想發(有沒有「自由意志」或「真實自我」其實都是存疑的),而是因為你希望能夠從觀看者那裡得到某樣回應而已。

同時,我們感慨科技讓生活越來越便捷,出門只用帶手機,生活和工作都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完成的時候,有沒有也反思過這一切對人的控制?我們越是依賴於那一個或兩個的支付和購買平台,就更多地把圍繞自己生活的種種信息押在了上面,也同時擁有越來越少的隱私;國家機器可以通過控制極少量的平台獲取極多的信息,也可以輕輕鬆鬆讓一個人和與他生活有關的一切徹底消失。最近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克在國會參加聽證會,其實就是民主國家對於公民面對巨型科技公司所受到威脅的最後一層保護屏障。

拿我自己舉例,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社交網路的使用時間和心情的快樂程度基本是成反比的,微博朋友圈刷得越多,我越容易焦慮或者心情變差,但與此同時,刷好像又成了一個下意識的動作,拿著手機,就會不停地看下去,自制力非常缺乏。對此我採取的方法挺簡單粗暴,工作時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電腦上也會使用限時鎖住社交網路的軟體,休息時只看書,手抄讀書筆記,貌似非常虔誠。但與此同時,我又很享受在社交平台上閱讀不同人的觀點,在微博和豆瓣遇見的有趣又厲害的人大概是現實中的二十八倍。所以我和喬老師達成共識,認為開放的網路,社交媒體和科技一定是利大於弊,但你作為一名使用者,也需要足夠警惕和聰明。

啊,總之我們就是從《社交網路》聊起,談了談科技或者社交平台對人的異化和控制,我們往往傾向於感慨科技浪潮為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卻由於身處於巨浪之中,無法看清巨浪的形狀。

先這樣,下周再見~

這集播客中提到的相關作品的介紹

電影&劇集

《社交網路》(The Social Network) (2010)

書&文章

Zadie Smith, Feel Free

Jaron Lanier, You Are Not a Gadget

Zadie Smith, "Generation Why?"

音樂

這一期的音樂都來自於電影《社交網路》的原聲

"Hand Covers Bruise", Trent Reznor/Atticus Ross

"In Motion", Trent Reznor/Atticus Ross

應用

Moment

如何收聽「不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胸平腦不平 的精彩文章:

TAG:胸平腦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