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種打臉,叫我糾的錯,我自己犯

有一種打臉,叫我糾的錯,我自己犯

GIF

這個故事的主角有兩個,一個是唐高宗李治,一個是位居「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

李治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李世民的兒子,武則天的丈夫,一個活在老爸、老婆(特別是後者)陰影里的男人。

王勃的名氣也不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貌似誰都會背,《滕王閣序》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名句,想必大家也熟得不能再熟。

這兩位,一個是當朝天子,一個是不世出的天才。他倆湊到一起,會上演什麼樣的戲碼呢?事情得先從李治和武則天的二兒子李賢談起。

唐高宗和武則天一共有4個兒子——宏、賢、顯、旦,其中前2個當過太子,後2個當過皇帝。4人之中,李賢算是最有才能的一個。他喜歡看書,不滿十歲就能夠「讀書一覽輒不忘」,也就是達到了傳說中「過目不忘」的境界,儼然是個小神童加「文藝少年」。李治對這個兒子非常欣賞,曾得意地誇他「夙成聰敏,出自天性」(當然是在背地裡誇,怕他驕傲,可見李治也深諳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李賢也的確爭氣,沒有像300多年後的方仲永一樣大了之後便「泯然眾人矣」,20出頭就帶領一班學者注釋《後漢書》,在中國史學界也算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

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王勃這個「最強大腦」相比,強如李賢也會被秒成渣。以下就是「王天才」的簡歷,保證讓你看完之後懷疑人生:

6歲,初步掌握了寫作的竅門(「六歲解屬[zhǔ]文」),而且「構思無滯,詞情英邁」,文筆相當流暢、大氣。對比:駱賓王的《詠鵝》是7歲寫的,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創作於16歲。

9歲,研讀顏師古注釋的《漢書》後,發現裡面的問題實在不少,於是乾脆撰寫了《指瑕》十卷,將其中的錯誤一一指出。對比:本人現年39歲,雖已將顏注《漢書》看了整整4遍,但仍舊兩眼一抹黑,甭說十卷,連十行都憋不出來。

10歲,已將《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融會貫通,而且悟性奇高,別人十幾年、幾十年苦苦鑽研還未必能整明白的,他十天半個月就掌握了(「百年之學,旬日兼之」),簡直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脈的張無忌,一天功夫便練成了「乾坤大挪移」。

14歲,直接上書當朝宰相,分別從軍事、政治、經濟、人事四個方面痛陳時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文章縱貫古今,氣勢浩大,動不動就來一句「此君侯之未諭」,完全是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架勢。年近七旬的老宰相看完之後拍案叫絕,驚呼:真乃神童也!請收下老夫的膝蓋!

15歲,創作完成了構制宏博的《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聖聽。唐高宗聽說作者未及弱冠,驚嘆不已,連稱: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話說到了此時兩位主人公已經有交集了,但是要讓他們再有進一步的聯繫,還得靠李賢「牽線搭橋」。

《乾元殿頌》問世之後,王勃名聲大噪。禮賢下士的李賢把他延攬至王府,專門負責陪他搞學術研究、文學創作,「甚愛重之」。當時王府里人才濟濟,王勃身處其中如魚得水,春風得意。那段日子,差不多是王勃人生中最輝煌、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然而突然降臨的意外打擊,卻讓王勃向上的通道戛然關閉,人生的劇情瞬間反轉。

公元669年,19歲的王勃突然又來了靈感。當時鬥雞盛行,上層貴族子弟尤為喜好。據《東城父老傳》記載,為了鬥雞,「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那股子狂熱勁兒,和現如今斥巨資購買遊戲裝備的玩家沒啥區別。

儘管博學能文、情趣高雅,李賢在這方面卻也不能免俗。那一年,他和三弟李顯一個14歲,一個13歲,擱到現在就是倆初中小孩兒,正是貪玩的年紀。鬥雞是兩兄弟的共同愛好,於是擇期約架,手下僚屬紛紛站台打call,吶喊助威。眼看大家都玩得這麼high,才高八斗的王勃自然不肯屈居人後,便乘興寫了一篇應景的遊戲文字,代表主子向周王李顯下戰書,史稱《檄周王雞文》。

這篇檄文沒有流傳下來,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寫的。但以王勃的才情,不難想像定是一篇佳作,興許也不乏「一本正經地胡說」似的喜劇效果。李賢看了估計會很開心,李顯看了也未必會生氣。但是有一人看完卻吹鬍子瞪眼了,沒錯,這個人就是唐高宗李治,一位剛過不惑的中年大叔。

「此乃交構之漸!」

並非不懂幽默,李治看問題還是很有深度的。他從中敏銳地發現了一點很不好的苗頭,覺得這無異於煽風點火、挑撥離間,時間長了難保不讓兩兄弟產生矛盾,於是毅然決然地下令:

開了他!

可憐王勃雖然才華橫溢,但最終還是難逃被逐出王府的命運。畢竟還是年輕啊,大意了,忘記了諸王之間的關係向來十分微妙,彼此相互構陷、爭奪權位的事件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高宗本人就對此有著切身體會——要不是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斗得不可開交、兩敗俱傷,他也沒有機會最終上位。因此他對此高度敏感,為了防微杜漸,哪怕犧牲他眼中的「大唐奇才」也在所不惜。

5年之後,當年的鬥雞兩兄弟已經長成十八九歲的大小夥子,早已把王勃忘得一乾二淨。某日,高宗在皇宮召開盛大的party,吩咐李賢、李顯分別組建自己的音樂戰隊彼此PK,「務以角勝為樂」。包括李治在內的君臣上下都不覺得如此安排有何不妥,唯有一位大臣站出來堅決反對。而他的反對理由,聽起來不僅有種熟悉的味道,更讓人懷疑他莫非是受了上天的委派,專門替受了委屈的王勃報仇、打臉來的:

兩位王爺年輕氣盛,「志趣未定,當推梨讓棗,相親如一」。陛下心血來潮搞什麼PK大賽,那些「俳優小人」難免「遞相誇競」,稍有不慎就會因為言語衝突發生齟齬,極不利於王室內部的和諧友愛、安定團結。

愛卿,你不用再說了,朕全都明白了。你這番話,不就是朕5年前「此乃交構之漸」的加長版嗎?

皇上聖明!

當天夜裡,李治在夢中收到了來自「大唐奇才」的親切問候。問候的內容非常樸實,不過區區5個字:

陛下,臉疼否?

(全劇終)

韓冷

2018年4月18日

?這是一面鏡子,透過我的文字?

也許可以照見你的影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韓冷 的精彩文章:

愛卿,你的答案朕好意外︱5個皇帝問了6遍的問題

TAG:韓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