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當代中國陶藝新視界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州美術學院主辦的第三屆廣東當代陶藝大展目前正在大學城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分為「中國當代陶藝家特邀作品展」「中國當代陶藝家作品邀請展」「港、澳、台當代陶藝作品展」和「當代陶藝家作品展」四大板塊。展覽將持續至5月6日。
從2007年起,廣州美術學院開始主辦「廣東當代陶藝大展」。大展立足廣東,同時充分地呈現中國當代陶藝的創作現狀和實力,它既是近年陶藝家創作、研究、動向和實驗成果的展現,也體現陶藝創作中傳播中華藝術精粹、結合時代、不斷創新的趨勢。開幕式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藝術家、批評家齊聚一堂,就當前陶藝發展的前沿問題展開探討。
焦點
青年陶藝家 應關注精神表達
展覽現場,不少作品都體現出對傳統器型的突破。在白磊《有空洞的風景》與遠宏《空山系列》中,陶藝被還原為藝術家童年時代「玩泥巴」的趣味和記憶。而在白明《形勢與過程——熵器》中,瓷器又展現出頑石一般的特徵。江衡以「膠囊」為模型創作的《終極系列》,對人生命的狀態與分量,傳達出新的感受。
然而,不少批評家都注意到國內陶藝創作存在的問題。「中國雖然是陶瓷的家鄉,但與西方當代陶藝相比,大部分作者還是局限在器物的變形上,僅僅是形態上的玩味,沒有將他們對社會、人生、文化的觀察和思考呈現出來。」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誌社長兼主編尚輝直言不諱地說。
為鼓勵當代陶藝的發展,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批評家王林建言,「廣東當代陶藝大展」今後可以雙年展的形式舉辦,同時應通過收藏建立一座真正的當代陶藝博物館。「當代藝術並不是單一門類、單一材料的藝術,陶藝展也需要突破這些限制,給予陶瓷相關的材料更大的發揮空間。」他補充道。
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館長左正堯表示,過去陶藝大展都是局限在陶藝圈內部的討論,要讓陶藝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部分,需要讓批評家、策展人近距離觀察、了解陶藝,與陶藝家進行直接對話,這也是本次研討會的初衷。
建議
從傳統出發 衍生「當代性」
除了對陶藝作品當代性的探討,與會專家也將問題的焦點投向陶藝行業與市場:與其他獨立、獨門、獨技完成的藝術門類不同,陶藝要受工序、流程、材料、季節、燒成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與天時、地利、人為有極大關係;陶藝的創作大多局限在產區、作坊、工廠內完成。
「從創作、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始終面對的是一線市場,所以消費者的採購信息會直接引導陶藝創作生產的市場發展,從而導致陶藝隊伍和陶藝門類的特立獨行,與當代藝術發展的整體趨勢時近時遠。」左正堯對陶藝市場對當代陶藝發展的制約,提出自己的隱憂。
不過,川音美術學院教授、批評家陳默對此卻有不同意見:「韓國、日本的陶藝也是很發達的,但他們藝術家一直保持創作的獨立性。藝術家水平越高,就能創作越多單一作品。」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取決於藝術家自身,不應滿足於低端市場。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孫振華則認為,所謂「當代性」的標準並不是一概而論的,必須針對不同民族、不同材質與工藝來討論。在他看來,陶藝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審美:「我們的『當代性』也可以從傳統出發,面對現實,生成自己的問題,不必處處模仿別人、與別人接軌。」
孫振華表示,陶藝的當代性,歸根結底是人性與審美的解放,是藝術家自由意志的體現。「實際上,我們對自己的陶藝傳統研究還有很多空白,還不夠深入。」此外,他進一步建言,陶藝應善用深厚的產業資源,將當代藝術推向日常生活與公共空間,實現當代陶藝的轉化。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發力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廣東電影年會暨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峰會舉行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