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北影節片單:這些電影還有餘票

2018北影節片單:這些電影還有餘票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已於15日開幕,但電影節的展映已提前進行了一周。這樣的做法顯然比上海電影節更親民。對於普通影迷來說,更長的展映時間意味著更自由的選擇餘地和更多的觀影機會。但數百部展映影片著實讓人難以選擇,那些名氣大、話題性強的電影很快就售罄,但仍有大量不為大眾熟知的優秀影片找不到觀眾。此文將推薦一些還存在余票的優秀電影,這些電影票在電影節官方的購票平台淘票票上都能買到。

藉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契機,世界各地數百部在中國大陸本無緣大銀幕的電影蜂擁而至,這其中不乏前一年在國際上斬獲大獎的影片,這些電影基本代表了過去一年世界各國電影藝術的最高水準;這其中還包含了很多散落在時間塵埃中的影史名片,正是這些電影定義了電影的邊界。

北影節的展映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商業院線之外更加多元的視角來欣賞電影。在這個忙於奔命的快節奏時代,娛樂性已成為最大眾的剛需,但人總歸還會思考某些意義性的東西,雖然這種思考似乎越來越鮮有了。北影節展映的意義之一或許就是通過觀看這些藝術電影來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慢下腳步思考各種終極的意義與價值,審視我們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1

重磅推薦《假面》

電影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湧現了大量的電影作者,他們在藝術性和思想性兩方面不斷開拓著電影的邊界。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正是這類作者的代表,今年正值他百年誕辰,北京國際電影節致敬大師單元適時推出了今年北影節的重頭戲——百年誕辰伯格曼回顧展。

這個回顧展囊括了伯格曼各個時期的13部重要作品,幾部代表作都位列其中。作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他的電影總是用最超然的洞察力體察人性,思考人類最終極的困境,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般,值得你反覆觀看和思考。

《假面》在伯格曼的作品序列中處於承前啟後的位置,是伯格曼最具實驗性的電影。在這之前,伯格曼剛完成上帝沉默三部曲(猶在鏡中、冬日之光、沉默,這三部此次影展都有展映),對一系列宗教哲學問題進行了探討。之後,伯格曼的興趣點又逐漸轉向探討普遍人性的室內心理劇。

此片綜合了這兩方面的主題,帶有很強的存在主義傾向。就形式上,此片人物寥寥,幾乎是兩個女主角的對角戲,充斥著大量人物面部和其他部位的特寫鏡頭,黑白攝影的構圖和打光極其講究,充滿了形表現主義和神秘主義的美感。就內容而言,此片可能是電影史上最複雜最多意的作品之一,早已被影評人過度解讀。

但就伯格曼的自述,此片源於其擔任瑞典國家劇院院長期間的經歷,是對每日應付各種外交辭令而不能做自己的憤怒。顯然,本片用恐怖片般炸裂的鏡頭語言、懸疑驚悚片般的氣氛營造很好地表達出了這種憤怒感。

作為電影史上最偉大也是最美麗的電影,此片宛如一個神跡,啟發了後世無數的電影創作。在《搏擊俱樂部》、在《穆赫蘭道》、在各種雙生題材中,你都能看到《假面》的影子。能在大銀幕凝視這種偉大的電影,這不正是北影節的意義所在嗎?

此片為此次北影節最值得觀看的電影之一,還有大量余票,適合所有觀眾觀看,尤其適合藝術片影迷大銀幕膜拜。

2

《呼喊與細語》or 《秋日奏鳴曲》

作為一個經歷過五次失敗婚姻的導演,伯格曼是真正懂得人性的。任何道貌岸然的謙和,故作深沉的怯懦,避重就輕的坦誠,秋毫間不動聲色的怨憤都逃脫不了伯格曼細緻入微的眼睛。

伯格曼藉由演員的精彩表演(他會介入並調教演員的表演),將這層人性矯飾的外衣剝開,讓任何偽善與疑懼都無以遁形。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尤其面對大銀幕時,我們都無法逃避這種剖析。

這部震撼人心的《呼喊與細語》是伯格曼室內心理劇的代表作。故事發生在一個內屋紅色的封閉空間,似一個載物台將個體封閉起來放大觀察。人具有天然的二元性,一方面人是孤獨的,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繫,渴望被愛,這是人最深層的追求;另一方面人性中的自私以及思維的差異性又使得人和人存在天然的隔閡。所以人總是在這種困境中徘徊,渴望和人親近又怕靠得太近暴露了缺點、怕自己的呼喊得不到應有的回應,想要與人溝通卻發現難於被他人理解甚至可能被惡意揣測。最終,我們只能用冷漠、虛偽面對外部世界,成為一座座孤島。伯格曼用最細膩的鏡頭記錄了最驚心動魄的人性掙扎,並探討了這些人性在成長中的起源。

整部影片籠罩著一層陰冷肅殺的恐怖片氣質,讓人能從中窺視人性的黑洞,這對於沒有接觸過伯格曼的觀眾或許太過重口。另一部《秋日奏鳴曲》可能更適合作為伯格曼電影的入門。

這部《秋日奏鳴曲》也是伯格曼後期室內心理劇中的翹楚,探討了母女之間又愛又恨的博弈關係和成長過程中家庭帶來的創傷,是同類型電影中最深刻的。63歲的女神英格麗·褒曼在片中奉獻了精湛的演技。這也是同姓為Bergman的兩位瑞典國寶的唯一一次合作。相較《呼喊與細語》的陰冷,這部《秋日奏鳴曲》應該更容易讓人產生代入感。

此兩片適合所有對內在情感世界有所關注的觀眾觀看。

3

《廣島之戀》

此片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之一,由法國左岸派領軍人物物阿倫·雷乃執導,法國著名左岸派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參與編劇。影片開始於類似紀錄片的廣島核爆解說,伴隨內心獨白似的旁白穿插的情慾鏡頭,漸漸回歸到一個法國女人在廣島短暫邂逅一個日本男人的劇情片。

隨著劇情的發展,藉由大量意識流的閃回,故事由現實時空逐漸引向了女主角更幽暗隱秘的心理時空。在此,個體記憶與歷史記憶、情感傷痕與戰爭浩劫相互重疊。導演用驚人的影像表現力將回憶、幻覺和臆想相互雜糅,使內心情緒外化以展現人的存在狀態。

銘記意味著痛苦的延續,遺忘可能讓悲劇重演,影片對這一記憶與遺忘的悖論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高度文學化的對白和敘事方式達到某種電影與文學的平衡,是為現代主義電影的濫觴之一。

此片為此次北影節我最想看的兩部電影之一,還有少量余票,適合藝術片影迷觀看。

4

《空山靈雨》

作為一代武俠電影大師,出生於北京書香門第的胡金銓將其自帶的儒生氣質融入到電影中,開創了帶有禪宗意味和東方詩意美學的武俠電影。中國電影要在世界電影舞台佔有一席之地,光靠學習好萊塢和歐洲是不夠的,必須像日本的前輩大師那樣發展出一套獨屬於自己民族的電影語言。胡金銓的重要性在於他提供了一種中國的民族電影的可能性。

【俠女】是胡金銓的代表作,在當年既已獲得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算是國際上最具知名度的華語電影,在電影節開票當日即已售罄。但另一部比【俠女】名氣小,但或許同樣優秀的【空山靈雨】(其實在很多人眼裡這才是胡金銓的最佳)還有大量的余票,適合所有人觀看。

5

《阿爾及爾之戰》

此片用粗糲的近似紀實片的影像,再現了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領導的對法國殖民主義的反抗運動。其中的街頭巷戰以及人肉炸彈等橋段都異常精彩。

導演立場幾近中立,通過不斷轉變的敘事視角對戰爭雙方的暴行及人員傷亡都作了不偏不倚的刻畫。此片曾榮獲1966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之一。

6

《黃金三鏢客》and 《西部往事》

義大利西部片大師賽爾喬·萊翁內的兩部代表作《西部往事》和《黃金三鏢客》也參與了此次展映。對於大對數中國影迷來說,他的《美國往事》應該是耳熟能詳的,但就影史地位來說,《西部往事》和《黃金三鏢客》或許更加重要。這兩部娛樂性與藝術性兼具的西部片聖經適合所有觀眾觀看。

7

《不良教育》 and 《情迷高跟鞋》

今年北影節焦點影人單元帶來了西班牙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的7部作品,其中包括為廣大影迷熟知的《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和《對她說》。阿莫多瓦是敘事大師,他的電影中從不缺乏懸念的鋪設和奇情異事的峰迴路轉。

作為一位已公開同志身份的導演,他向來以細膩的情感表達著稱,尤其對女性情感的表達,號稱是最懂女人的導演。性的多元性在他的電影中往往以最自然、最平等的姿態出現。

展映的七部影片中,雖前面提到的兩部代表作早已售罄,但其他影片同樣精彩。這裡重點推薦兩部。《不良教育》是其巔峰期緊接《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和《對她說》的作品,有著層層嵌套的敘事結構,精彩的敘事絕對不會讓人失望。而《情迷高跟鞋》是其早期的代表作,同樣是探討母女關係,可與伯格曼的《秋日奏鳴曲》對比觀看。

8

《安妮·霍爾》

作為伯格曼的大粉絲,伍迪·艾倫不止一次表達了對偶像的崇敬。伯格曼的《婚姻生活》(此次伯格曼回顧展有放映)更是深刻影響了其話嘮片的創作。

這部《安妮·霍爾》是伍迪·艾倫話嘮片的代表作,當年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是獨屬於知識分子的諷刺喜劇。

9

《魔方》

去年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的作品,同時也獲得了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此片用一種近乎荒誕的方式、利用大量當代裝置藝術對自私、自戀、自覺道德優越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進行了諷刺,也對當代社會階級分化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進行了批判。整體來說是非常高級的知識分子喜劇。

10

《夢》

雖然不是黑澤明大師最頂級的作品,但搶不到《七武士》或《羅生門》的你其實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觀看這部大師晚年的名作。

11

《賽馬皮特》

這部少年成長題材的影片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亮相便引起評論界一致好評。奔走於各大國際電影節的豆瓣好友給出了高達9.0的平均分,使我不得不提高對此片的期待。

12

《南特的雅克·德米》and 《天涯淪落女》

法國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的兩部名作。前一部是其為癌症晚期的丈夫、法國著名導演——雅克·德米拍的童年傳記片,鏡頭中飽含了對丈夫的愛。後一部則是瓦爾達登頂威尼斯金獅獎的作品。

13

《大街上的商店》and《嚴密監視的列車》

捷克新浪潮的兩部代表作,均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很難在大銀幕看到

14

《情人們》

一場義無反顧的邂逅。路易·馬勒的早期作品,記錄了讓娜·莫羅最美好的肉體。

15

《二十四隻眼睛》

此片是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也是日本影史top10。日本最偉大女演員高峰秀子在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大石老師這一集崇高師德和東方女性美德於一身的完美形象。

作為一部典型的日本電影,此片散文化的敘事方式如涓涓細流般描摹出生活的喜怒。全片瀰漫著一種雋永的憂傷,緩慢流淌的鏡頭還原了生活的儀式感,傳達出最樸素、最真誠的感情。

最讓人動容的是此片所描繪的日本戰前那個特殊時代,舊傳統與現代性相衝突卻還未失勢,軍國主義與人本性相背離卻還能得勢,在那種時代洪流夾裹下,個體成長的痛楚和選擇的無可挽回。

最難能可貴的是導演站在更普遍人性的高度來看待戰爭,用超歷史、超國家的人道主義視角對戰爭進行了控訴,讚美了個體生命的內在價值。

在當下這個民族主義不斷膨脹的社會,愛國主義使暴力合法化在電影里正成為一種風潮,能輕易激起全民的狂熱。或許此片能提供不一樣的視角來審視國家和個人、愛國主義和普遍人性的關係。此片還有大量余票,適合所有人群觀看。請自帶紙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文娛 的精彩文章:

TAG:黑白文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