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父母若沒及時做到這三點,將毀了他一生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父母若沒及時做到這三點,將毀了他一生


凱叔講故事

兒童聽故事大全

1400萬父母育兒寶典


作者 | 蔡尖尖


 



你是不是經常拿別人東西?


那支筆是不是你偷的?




前幾日,

一條微博看得令人憤怒又心痛:

一個孩子被老師逮住,嚴聲質問。

 


孩子父親在天涯論壇發帖求助,





我家孩子,目前是三年級,

被班主任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公開指認為小偷,並且錄製了「認罪 」視頻。





 

老師怕孩子回家否認,還特意錄下了所謂的「認罪」視頻,

問孩子是不是經常拿別人東西




 


出於對孩子的理解,這位父親馬上打電話問自己的兒子,兒子的解釋很簡單,





當時只是覺得同學的筆好看,就拿起來看看,並沒有偷走的想法。

 


對於這種公開的羞辱式教育,夫妻感到憤怒,他們數次和班主任溝通,結果都令人難過。




而且發生這件事後,同班同學家長們也站隊力挺老師,還有班主任發來的會給孩子「特殊照顧」「單人單桌」的信息,都讓他感到無助。








在成人的社交規則中,大家都明白,把事情鬧大對孩子就學有一定的影響,比起來「偷」這頂帽子,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但最讓人寒心的是工作人員的回答:




孩子不需要心理安撫,就算老師冤枉了,也不算是什麼大事,因為老師和同學們沒有必要冤枉他。


 


且不討論是家長解決方式,還是老師教育錯誤,官方回應的敷衍,這一場喧囂紛亂的鬧劇中,

有誰會去注意到孩子那聲小小的解釋呢


 

「我只是覺得它好看,就拿起來看看。」


 


 


1


拿和偷,是兩種概念


 


拿和偷,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兩種概念。


 


去年有則新聞,衢州一個孩子在新華書店順走了四本漫畫書,第二天凌晨,書店還沒開門,家長就寫下道歉信和全部書款40元錢,從門縫裡塞進書店。


 


 


紙條上寫著:





你好!由於我教子無方,(兒子)在你店裡拿了四本(漫)畫書。貴店門沒開,本應本人帶上兒子親自來道歉,沒開門,我給你(把錢)放裡面。




對不起。


 



這種情況太常見了,五歲多的女兒跟著我進便利店轉了一圈,出了門口十幾米,我才發現她手上拿著一包沒付款的糖果。




朋友也說有時候孩子的小書包有不明來源的小玩意,問了就說「拿的」「撿的」「XX給的」。


 


上綱上線了說,畢竟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一想到孩子可能品德敗壞,不防微杜漸將來就是慣偷,心裡就是一驚。




 


但這句話並沒有站在孩子的年齡發育角度看問題,本身也屬於一種有罪推定。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

對於幼兒期(0-3歲)到學齡前期(3-6歲)的孩子來說,正處於自我中心時期,還沒有完全明確物權這個概念。




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之間的清晰界線,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那麼就我的。




 


很多五六歲或者更大些的孩子,儘管日常生活中能夠區分「好的、壞的」、「你的、我的」。




可一旦遇到喜歡的東西,這點模糊的是非概念和物權意識,還不能產生足夠的自制力抑制住他「想要」的需求。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順手牽羊,真的只能算是「拿」,而不是「偷」。




絕對意義上的偷竊,在孩子身上只是極個別的案例。




 


 


2


因為缺,才需要補


 


出於物質上喜愛從而佔有的行為,在孩子懂得物權,有足夠自制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但如果出於精神上的缺乏,就會變成大人無法理解的「偷竊」行為。


 


某天放學後,女兒怎麼也找不到放在共享玩具箱的玩偶,老師就在家長群發了公告,不一會成成媽就私聊我說還沒走遠,把兔子送回來給我。


 


見面之後她有些緊張,讓成成道歉,又帶著怒意對他說:





你再這樣以後不帶你去遊樂園了!







出於信任,焦慮的成成媽向我坦誠,成成已經不是第一次帶走不屬於自己的玩具。





家裡講過道理甚至打過罵過都不太管用,又害怕真的被扣上「小偷」的帽子,成成會很難和小朋友玩到一塊兒了。


 


找到問題的癥結很簡單,就看孩子做了這個事可以得到什麼。


 



是因為爸媽太忙很少陪伴,而這件事可以大程度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


 


是因為他在集體里,總是搶不到最想玩的玩具,挨了批評,那麼把它藏起來帶走,可以發泄自己的小情緒?


 


還是因為他渴望得到某個東西,卻一直遭到爸媽的拒絕?


 


孩子這些所謂的「偷竊」行為,不要輕易上升到道德品行不好的高度,它更多是一種自我滿足、尋求關注,找補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




 


 


3


比「偷竊」更可怕的,是「審和罰」


 


尹建莉老師曾經尖銳地指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




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面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污水一樣,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純凈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


 


成人對待這個問題,很容易會因為焦慮而過激,這種過激不但效果不好,很容易把孩子推向了反方向。







貴州這位班主任,可能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公開讓孩子承認偷東西,他會不會被集體認定,扣上了沉重的道德帽子。




孩子長期被暗示品行有虧,很容易在這方面不斷自我否定,滑向壞的方向。


 


任何時候,對於善惡品德觀念正處於萌芽階段的孩子,不能把懲罰作為教育的終極手段。




 


那麼,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千萬不要責罵孩子


 


正是因為孩子的思考模式一般是自我為中心,並且模仿父母,對於是非對錯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學會社會規範。


 


僅僅是教孩子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夠的。


 


逛超市的時候,孩子不懂價值交換,會覺得那就是個拿東西的地方;隨意拿走屬於孩子的東西,孩子也會隨意拿走家裡人的東西。




公共設施、物品等財物隨意破壞、帶走,孩子當然會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幫孩子培養出好習慣,不碰別人的東西;


拿東西前一定先說;


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公私分明。




只要這樣逐步引導,相信孩子出現「隨意拿」的壞習慣就大大降低。






 


了解「偷」的原因,適度滿足


 


我們這一代人里,很多人有小時候偷拿大人的錢買零食玩具的回憶,那是因為實在太渴望,而大人又一般拒絕這種開銷。


 


到了我們當父母的時候,在規則感很強的家庭,想吃這個不行,想玩那個不許,總是被合理而無情地拒絕。




為了滿足渴望自己做主,孩子就會尋求辦法,其中也許就有偷偷拿錢。


 


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零花錢,約定不要買危險物品垃圾食物,然後就不要干涉他的任何決定。




疏比堵,更加有效。




 

 


告訴孩子哪裡錯了,給予愛與關注


 


養育孩子就像種下一顆小樹,物質的培育是基礎土壤,而愛和關注就像養分與陽光一樣,少了,就長不好。


 


對於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實並不是物質匱乏,這個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心理創傷。




但是情感上的匱乏,卻會讓人一輩子都在尋求溫暖的客體,來彌補原生親子主體的帶來的缺憾。


 


那些想要順手牽羊的孩子,那些有反常行為的孩子,不過都是為了爭取父母的注意力和關愛。




等到孩子關上心門,要走進去就非常困難了。


 


回到文首,從愛護孩子的角度來說,唐先生的做法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讓孩子知道,不管如何都有爸爸媽媽堅定地站在他的身後。


 


且放心,有關注和愛澆灌的樹苗,不會長歪。







作者:

蔡尖尖,品牌專欄作者,寫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溫暖的情感老樹洞,尖尖而立,保持獨立思考。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當孩子問起有沒有外星人,你只需要這樣回答...
孩子越催越磨蹭,真相讓人心疼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