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國第一吃貨」魯迅和他的「飯友們」

「民國第一吃貨」魯迅和他的「飯友們」

/本文由中國閱讀原創 轉載請聯繫我們/

04.18

中國閱讀

圖源網路

所謂天才,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吃清燉火腿和加辣椒加螃蟹加茴香豆上了。

by魯迅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是指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的生活所系。

所以很早以前,人類就知道了吃對於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不乏一些愛吃會吃的文學大家們,今天,閱讀君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吃貨魯迅和他的那些「飯友們」。

汪曾祺

有人說:「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

他自己也說:「寫字,畫畫,做飯是業餘愛好。」

他寫過很多關於吃的文章,不僅愛吃,也愛做,是把口腹之慾和高雅文學拉得最近的人。在他所著的書《五味》中,他就像街頭巷尾的尋常老者,絮叨著一日三餐的柴米油鹽,話里話外都是生活的滋味。

汪老先生把酸甜苦辣咸揉進了日常的生活當中,美食就像人生,往往交織著複雜而美好的味道。他講事物的來世今生,大談美食的製作方法,雖未細講入味之感,然而從製作過程中也可遐想一二了。吃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文化。

汪老先生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無論是談家常小食、地方美味,還是講蘿蔔、豆腐、手把肉,所有吃過的和沒有吃過的,在他的筆下,全都是美食,甚至於再平常不過的菜肴經他一說就會立刻讓人滿口生津。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人間至性至情的熱愛。

魯迅

魯迅先生也是民國吃貨的第一人啊,如果評選民國最愛下館子的作家,魯迅一定能排上前三名。5-12月份,這位愛吃北方飯的紹興人下了30 多次館子,去得最多的是紹興會館附近的廣和居,達20 多次。他到北京的第二天,就去廣和居報到。1912年5月7日的日記中,他記道:

「夜飲於廣和居。」

午後欽文來,並贈蘭花三株,醬鴨一隻。

我有一時,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吃到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鄉的蠱惑。

作為民國的公務員,魯迅先生並不缺打牙祭的錢,許廣平曾在給魯迅的信中提及:

「廣東一桌翅席,只幾樣菜,就要二十多元,外加茶水、酒之類,所以平常請七八個客,叫七八樣好菜,動不動就是四五十元。」

所以對於吃,魯迅先生有強烈的偏執,就算是大文豪,同樣被這些舌尖上的美味所俘虜。

梁實秋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每一篇都以食物的菜名作為題。比如:火腿、醋溜魚、烤羊肉、燒鴨、獅子頭、兩做魚、熗青蛤、生炒鱔魚絲等等。一看目錄就讓人口舌生津,讀者隨便翻翻,任意咀嚼,竟然能像畫餅充饑一般滿足自在。懂吃不難,懂吃背後蘊藏的文化,那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對梁實秋先生寫吃的這方面記憶深刻,受益匪淺。他說:

「讀大學的時候從安徽老家來到北京,一下子就被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給迷住了。美食在作家的筆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的代表。後來參加工作,拿著菲薄的工資,我專門去把《雅舍談吃》里寫到現在能找到的美食嘗了個遍。」

所以可見梁先生筆墨下的美食多具吸引力了。

閱讀君猜想如果梁實秋先生沒有寫《雅舍談吃》,是不是也就沒有了現在火遍全國的《舌尖上的中國》。

老舍

老舍先生筆下的民俗美食是一絕,在他的作品中,描寫過餛飩、老豆腐、蔬菜水果、馬蹄燒餅、爛肉面、羊肉包子、炸醬麵、干疙疸、老咸蘿蔔等民俗小吃。他的一些好友也說老舍先生是愛吃會吃的美食家。葉聖陶先生在日記中曾寫出老舍先生愛「下小館」的喜好:

「老舍嘗謂盛宴共餐,不如小酒店之有情趣……共謂數十年之老友得以小敘,彌可珍也。」

汪曾祺先生也曾回憶老舍對美食的鐘愛:

"有一年,他特意訂了兩大盒「盒子菜」。直徑三尺許的朱紅扁圓漆盒,裡面分開若干格,裝的不過是火腿、臘鴨、小肚、口條之類的切片,但都很精緻。"

先生筆下的美食都是尋常百姓家餐桌上可以見到的食物,不過裹腹而已。但在先生筆下,就算是如此簡單的吃食,也能寫出別樣的滋味。還有街巷裡小販的叫賣、食肆、茶館、冷攤、鋪戶都是那麼的生動而多情,充滿市井味。

這些文學大家們,他們吃進去的是美食,品嘗的卻是人間百味,而且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筆下的美食不是一些特別昂貴的珍饈,而是日常生活中你我都能吃到的食物,可以說這些文學大家們也是非常的接地氣了。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閱讀 的精彩文章:

霍金去世了,他還有這5個身份也值得我們銘記

TAG:中國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