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視頻新聞:新聞報道的語法革命

視頻新聞:新聞報道的語法革命

導 讀

無論是用切片化來形容視頻新聞的傳播,還是關注視頻新聞的微平台傳播,或者是視頻新聞的個人化精確傳播和推送,都反映了視頻新聞對傳統的新聞報道的建構與解構。

視頻新聞和電視新聞的區別

對視頻新聞這個概念,很多業內人士是有質疑的,這種質疑主要有關新聞資質,換句話說,在中國誰有資質做新聞?作為視頻新聞的主力軍,大部分的網站並沒有獲得名正言順的採訪權,沒有採訪,談何新聞。

從媒介形態的角度看,視頻新聞已經有別於傳統的電視新聞。有一段時間,很多電視人把視頻看成電視的轉換形式,從固定的電視機到移動的網路終端,電視似乎並不會消亡,它只是換了一種新的形式繼續存在。值得探討的是,傳統媒體用什麼方式融入新媒體?從任何角度看,舊媒體融入新媒體的過程都是不可逆的。有趣的是,它們的融入方式似乎有所不同,如今許多人習慣了用掌中寶來讀書,而報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接入形態,電視和網路視頻眉來眼去。電視和視頻有什麼區別?這好像是一個幼稚的問題。對於電視的原住民來說,往往會覺得視頻不入流。但是,如今年輕的一代已經很少看電視了,他們看更多的視頻,並且,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同,這也許說明了媒介的轉換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習慣。

就新聞發展的歷史而言,電視新聞可以說是第一次用視覺傳播的方式來固化人類的新聞觀看形式。報刊雖然也是視覺的,但報刊是文字的,不是畫面的,也就是說,報刊不是直觀的,它們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間接的視覺傳播。文字是有門檻的,這種門檻不僅僅是對文字的掌握,同時,也是對思維邏輯的深化。儘管新聞紀錄電影在電視普及之前曾經用新聞簡報來傳播視覺新聞,可是,這種電影新聞一直沒有合適的播出平台,一直到電視機出現。

電視新聞和報刊新聞、廣播新聞相比,也許不是最深刻的,但它一定是最有影響力的。這種影響力來自於權威的製作和播出平台,比如說央視。如今很多電視台都有自己的新聞頻道,甚至於一些世界級的電視台還有針對全球的新聞頻道,美國CNN就是做國際新聞起家的。有了網路以後,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電視台可以把電視新聞放在網上播出,這就等於是視頻新聞。當初報刊和廣播也是這麼想的,把報紙的新聞放在手機上推送就變成了手機報。結果呢?手機報的效果並不理想。在這種時候,我們會深刻體驗到麥克盧漢的名言:媒介即訊息。

媒介形態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它也涉及人類的生活方式,改變一種媒介習慣通常和建立一種媒介習慣一樣困難。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恐怕不得不承認確實有視頻新聞的存在,它和電視新聞的差異至少有以下三點:

首先,電視新聞有更多的權威性,而視頻新聞則有更多的親和力。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吸引力和影響力的關係,傳統的看法往往是,你吸引的常常是你可以影響的。但是,今天的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你在吸引對方時可能就已經放棄了影響,或者說你吸引的並非你想要影響的。

傳統的電視新聞之所以保持著很強的權威性,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傳統媒體的機構性,換言之,傳統媒體一般來說都有一個強大的傳播機構,這一點無形中提高了傳播者的傳播地位。而視頻新聞則有濃厚的自媒體色彩。這裡,我們還可以把視頻新聞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傳統媒體製作的,這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嘗試,這部分視頻新聞仍然保留著某種程度的傳統媒體風格,並且它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另一部分則是由商業網站和自媒體提供的。

其次,短視頻激活了視頻新聞。雖然電視新聞也有短消息,但在碎片化傳播的時代,短小精悍似乎不是電視新聞的長處,反而視頻新聞在這個領域如魚得水。從書到刊物,再到報紙,經過廣播和電視,最後來到了網路時代,我們看到的是人類閱讀單位的不斷縮小。閱讀速度加快的一個明顯標誌是閱讀單位的減小,甚至於在網路中,我們可以看到視覺閱讀單位也在變小,比如短視頻。我們的閱讀單位往往會影響我們的閱讀能力,包括我們的理解能力。

短視頻能夠異軍突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播出平台的改善,如今我們幾乎可以在所有的媒介平台看到短視頻,特別是在社交媒介上短視頻更加活躍。典型的像新浪微博,短視頻已經成為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再次,視頻新聞的話語結構不同於電視新聞。具體來說,就是視頻新聞常常是五音不全,也就是新聞要素不齊全。我們看傳統的電視新聞時,一般都會覺得新聞講述得很清楚,時間和地點以及人物等新聞要素一應俱全。而看視頻新聞的時候,則會有不同的感覺,比如說,那個女患者譴責號販子的短視頻,聽不到播音員介紹新聞背景,只看到一個中年婦女大罵那些號販子。這算是標準的新聞報道嗎?當然不是。因為新聞應該有五個W和一個H,而這些視頻新聞基本上只有一條線,沒有記者和編輯,只有目擊者和拍攝者。但是,誰又能夠說它不是新聞呢?因為它揭露了一些大醫院挂號大廳里的那些號販子的行為,並且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視頻新聞對傳統新聞報道的影響

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很少看到使用動畫。而在視頻新聞里,動畫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報道手段。我們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動畫和在視頻新聞中看到動畫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在電視新聞中,動畫往往被用來簡化複雜的東西,例如表格和數據。而在視頻新聞中,動畫常常可以看成是一種閱讀方式。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看動畫成長起來的少年兒童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習慣了用動畫的方式看世界。動畫的虛擬性和喜劇性給視頻新聞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觀感。如今一些政治傳播作品也在使用動漫形式,不只是有關國家領導人的新聞報道,還有一些是政治普及產品。

多年前,電視台還在給一些熱心拍攝新聞的群眾提供攝像機,希望他們拍出身邊的事情。我們可以把這種新聞稱為群眾新聞,或者說是電視台在走群眾路線。但是,今天我們已經很少聽到這樣的事情了,因為很多人都可以用手機來拍新聞。對傳統的新聞報道來說,這等於是無形中平添了無數個潛在的新聞見證者,或者說是新聞現場目擊者。這正是視頻新聞領域悄悄發生的變化。

過去,電視台很少使用手機拍攝的畫面,因為技術水平不達標。電視台的畫面往往是高大上的,屬於陽春白雪,而視頻新聞則是下里巴人,不上檔次。如今我們在電視新聞中可以看到更多手機拍攝的畫面,甚至一些電視記者也會在某種場合使用手機來拍攝新聞,我們可以把這種行為看成電視台在吸引新媒體觀眾。

不僅如此,今天的電視台還會在新聞中使用公共場合的監控探頭拍下的鏡頭,交通新聞是最典型的。這種情況讓傳統的新聞報道突然之間增加了大量的客觀拍攝者。換句話說,電視台可以調動所有可以利用的社會拍攝設備,全景式地監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顯然我們不能把這種現象等同於某些西方學者說的景觀社會,也不能說它是一些西方學者提出的全景監獄。畢竟中外文化不同,至少在中國,這種行為還沒有大面積侵犯到公民的個人隱私。

視頻新聞的流行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忽視拍攝者的身份。我們會發現,在一些走紅的視頻新聞中,幾乎看不到拍攝者的身影。也就是說,以往在電視新聞中,拍攝者通常是重要的存在。但是,現在就好像是流行音樂在市場上打敗了古典音樂,視頻新聞的拍攝者似乎忽然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甚至它們可以是無人機上的攝像頭,還可以是無人操縱的監控攝像頭。總之,被拍攝對象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故事的主人公佔據了畫面的中心。

很多人都看過一分鐘小說,這種快消文學並沒有對文學產生什麼影響。而微博的140字限制確實是對文字的最小單位做了有趣的探索。但與視頻新聞相比,這些文字的縮減化探索就顯得有點小巫見大巫了。視頻新聞讓我們見識了所謂的新聞點可以在幾十秒的畫面上展現,這是對人類最小視覺單位的挑戰,就好像物理學在窮盡最小的物質單位。

視頻新聞對傳統的新聞報道還有一個明顯的影響就是載體。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基本上是各就各位,什麼樣的新聞發表在什麼樣的地方,例如,人民日報的社論不會首發在中國青年報上。這既是新聞競爭的結果,也是避免新聞同質化的選擇。而視頻新聞則不同,它似乎可以鑲嵌在任何社交媒介上,例如,在新浪微博上看視頻新聞好像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而然,視頻新聞和微博的配合相得益彰。

在讀圖時代,圖片只是比文字更容易理解。而有圖有真相的說法,則把圖提高了一個層次。今天到了視頻時代,動態的圖像似乎才有生命力,我們甚至看到了像《至愛梵高》那樣的讓油畫動起來的電影。很多人看了太多的視頻,顯然他們浪費了很多時間,但視頻又確實比文字更好看,一些人甚至會覺得看視頻比讀文字更節省時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閱讀的概念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視頻的閱讀量正在超越文字的閱讀量。在傳統的閱讀概念中,主要的標準是文字,換句話說,影像的觀看並不被納入閱讀的範疇。而現在的情況是出現了很大的改變,看一部電影和閱讀一本書很難說孰輕孰重。

視頻時代有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我們幾乎所有的社會生活都已經視頻化了。在書籍時代,整個社會並沒有書籍化,讀書的只是社會上的一部分人,並且他們更可能是社會精英,因為讀書的門檻是最高的。而到了報刊時代,全社會也還沒有報刊化,雖然有便士小報的普及,類似於中國的晚報和都市報,但文字的限制恐怕仍然是一種阻礙。在廣播時代,我們的社會也沒有聲音化,朗誦和讀詩依然被視為一種懷舊。在電視時代,社會還是沒有電視化,反而是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在網路時代,技術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特別是人工智慧的出現,讓我們可以感受到社會視頻化的影響。無論是用切片化來形容視頻新聞的傳播,還是關注視頻新聞的微平台傳播,或者是視頻新聞的個人化精確傳播和推送,都反映了視頻新聞對傳統的新聞報道的建構與解構。

【本文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社科項目「人工智慧時代融媒體內容生產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K20081】

(欒軼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宏: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本刊學術顧問)

【文章摘自《青年記者》4月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記者 的精彩文章:

網路視頻:超越「觀看」的新形態

TAG:青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