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警惕學術稱號泛化偏離了設立初衷

警惕學術稱號泛化偏離了設立初衷

近日,有關科技人才的頭銜、稱號問題引發熱議。據統計,有關部委實施的人才項目(或學術頭銜)80多個、省市部門和高校實施的人才項目(或學術頭銜)數以百計,其中,以江河、山川命名的就有近百個。這些人才項目和學術頭銜,在提高科研工作地位、吸引和培養學術人才、促進國家科研人才隊伍建設、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等方面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常言道,過猶不及。人才頭銜和學術稱號泛濫之時,正是我們反思人才評價方式、系統優化人才頭銜之日。

從人才評價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各類人才項目在遴選標準和評價方式上大多強調學術產出,且多以短期可見的成果為依據。這種激勵導向在一定程度上誘使科研人員過度關注論文數量、評價指標,片面追求快速產出的選題方向,難以平心靜氣、沉潛治學。另一方面,對高校或科研機構的評價往往又「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這種片面的「數帽子」方法,進一步加劇了高校間搶挖人才的短期行為,加劇了高層次人才無序流動現象。

針對上述情況,第四輪學科評估改革人才隊伍評價方法,探索採用「代表性骨幹教師」和「師資隊伍結構」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由專家綜合考慮教師水平、隊伍結構、國際影響程度等進行評價。在代表性骨幹教師中,強調對科研團隊的整體評價,特別是對青年教師的數量與質量的評價,以此凸顯學術團隊結構性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評價規則上還強調科研成果需按「產權單位」進行認定,不隨人移。通過這種評價方式上的改革,推進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更加註重銜接有序、結構合理,鼓勵青年優秀人才沉潛為學、寧靜致遠,而不將目光僅僅放在引進「戴帽」人才之上。採用新的人才評價方式,旨在引導高校或科研機構引育並舉,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學術水平突出、潛心學術探索的科研人才隊伍,同時,促進高校良性競爭和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從系統優化的角度來講,各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類人才項目、學術頭銜、榮譽稱號,各自為政、自成體系,難免存在一定程度的條塊分割、重複交叉現象,造成國家科技資源浪費、低效等問題。不同高校、省市、部委的人才項目或學術頭銜看似「段位」清晰,實則在目標定位、遴選對象、組織程序和成果導向上存在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要求,卻讓不少科研人員疲於填報材料、時常應付答辯,甚至不得不「走後門、拉關係」。這種學者追逐「頭銜」、單位看重「帽子」、肆意搶奪「人才」的社會氛圍,可能已經偏離人才項目或學術頭銜的初衷,甚至導致學術品性、思想和創新的迷失,造成本末倒置、名實不副的不良後果。因此,建議在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的背景下,充分考慮人才項目或學術頭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系統優化由不同部門和不同地方所推出的人才項目或學術頭銜,加強協同、形成合力破解人才項目和學術頭銜泛濫的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改革科研人才評價方式,系統優化人才項目和學術頭銜,事關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體現。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充分發揮部門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形成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工作機制和改革方案,逐步建立國家科技人才項目體系,切實做到改革方案協同、落實協同、效果協同。

(作者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8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學前教育:一場與時代發展的賽跑
教育部十大行動培養高素質教師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