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欣賞 介紹潘閬詞《酒泉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撰稿 | 吳穹播講 | 方明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
原文
酒泉子·長憶觀潮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譯文
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潮水湧來時,彷彿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他們手裡拿著的紅旗絲毫沒被水打濕。此後幾次夢到觀潮的情景,夢醒時依然感覺心驚膽戰。
注釋
酒泉子:原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後用為詞牌名。《金奩集》入「高平調」。有兩體,一為溫庭筠體,為詞牌正格;二為潘閬體,又名《憶餘杭》。
長:通假字,通「常」,常常、經常。
郭:外城,這裡指外城以內的範圍。
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弄潮兒: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月十五錢塘大潮,吳地少年善游水者數百人,都披散著頭髮,身上刺滿花紋,手持大旗,爭先恐後,迎著潮頭,在萬丈波濤中出沒騰飛,做出各種姿勢,旗幟卻一點沒有沾濕。
向:朝著,面對
紅旗:紅色的旗幟。
覺:睡醒。
尚:還(hái),仍然。
心寒:心裡感覺很驚心動魄。
賞析
《酒泉子·長憶觀潮》是宋代詞人潘閬的詞作。此詞上片回憶觀潮,表現了錢塘江的宏偉壯觀;下片回憶弄潮,表現人定勝天的奇蹟。全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塘江潮湧的壯美風光以及弄潮兒的英勇無畏精神,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潘閬曾以賣葯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親眼看到了漲潮的壯觀以及宏偉,以至於今後的日子裡多次夢見漲潮的情形。這首《酒泉子》的小詞,就是他為了回憶觀潮盛況而作的。
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起首兩句,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萬頭攢動,爭看江面潮水上漲。為下面潮水的湧現製造了氣氛,作好了鋪墊。上片結尾兩句,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法,把錢江潮湧的排山倒海、聲容俱壯,渲染得有聲有色、驚險生動。
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鬥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於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為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涌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後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於錢塘江涌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採用誇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結拍言夢醒後尚心有餘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後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誇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潘閬簡介
潘閬(?~1009)宋初著名隱士、文人。字夢空,一說字逍遙,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揚州(今屬江蘇)人。性格疏狂,曾兩次坐事亡命。真宗時釋其罪,任滁州參軍。有詩名,風格類孟郊、賈島,亦工詞,今僅存《酒泉子》十首。
參考資料:
1、徐培均 主編.唐宋詞吟誦.廣州: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117
2、陳揚 主編.唐宋詩詞名篇.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9:432
3、傅德岷 盧晉.宋詞鑒賞辭典.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2
《閱讀和欣賞》,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名牌節目,1961年5月正式開辦。這個節目,被廣大聽眾奉其為不見面的文學老師。印象最深的是後來人們概括的「三名」:就是由社會上的著名學者,如葉聖陶、臧克家、蕭滌非、吳小如、周汝昌等撰稿介紹名作;名作是中國古典文學和歷代詩文詞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由聲名赫赫的齊越、夏青、潘捷、葛蘭、方明、雅坤等著名播音員廣播。這樣的「三名」相融相合的廣播節目,能不招人聽嗎?聽這樣的廣播節目,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五千年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歷時而積,經世而淀,博大深厚。僅從文學方面說,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浩如煙海,光芒萬丈。作為後人怎樣承前啟後、薪火相傳?別的姑且不說,從文字上弄懂通就是第一關。拿在手裡看不懂,不也還是咫尺天涯嗎?社會、語言、思維、心智、情感等等,畢竟滄海桑田,變化太大,差異甚遠,因而障礙重重。這就需要有橋,跨越千百年時空溝塹,聯繫古今。《閱讀和欣賞》節目做的就是這類工作,而且做得扎紮實實,做得讓人信賴。
《閱讀和欣賞》節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毒草鏟掉了。但是,十年動亂剛結束,1978年7月就在人們的呼喚聲中恢復播出了。方方面面的文學愛好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至國家領導人,海外廣播電台和學人,紛紛索要文稿和錄音。大家像老朋友一樣歡迎《閱讀和欣賞》節目,那份痴情,就證明了它存在的價值。
其實《閱讀和欣賞》這樣的廣播節目其實是很難辦的。一頭是古典,一頭是現代,要溝通談何容易?一方面,要確保科學性,原意不能走樣;再一方面,要給予現代的闡發,讓今天的人能聽明白。就以文字古譯今來說,如果沒有相當的才學,怎麼能夠做到「信」、「達」、雅」?
《閱讀和欣賞》節目的編寫者們,至少要做兩個「轉化」工作。第一個「轉化」是解讀古人,先要把握先賢大作的意思,同時轉化成今天的思維和表達的符號;第二個「轉化」是溝通聽眾,把上一個轉化的成果,進而轉化成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而且宜於口頭表達的廣播語言。這兩個「轉化」,又要傳達原作品的意蘊主旨、風骨神韻,又要貫通古今、雅俗共賞。這真是需要洗沙淘金、千錘百鍊的功夫。《閱讀和欣賞》節目的幾代人,多少冬去春來,就是這樣工作著,不貪虛華,不求熱鬧,辛勤地有時甚至是甘於冷清地工作著。
已故大詩人艾青的一首詩,名為《橋》。詩中說:「苦於跋涉的人類,應該感謝橋啊。」《閱讀和欣賞》節目就是傳播領略中華文化的一座通達之橋!
-------------------
※雀替,老房子上都有這隻「鳥」!
※生活其實簡而美——讀點有趣詩,做個有趣人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