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一個錯誤決定,導致宋朝三百多年一直被人欺負
很多人對宋朝的印象,都是覺得宋朝在經濟文化方面發展的非常繁榮;但是在軍事上,卻是很薄弱,被稱為軍事上的矮子,在319年中,處處受欺負,這個為什麼呢?這裡有個人難辭其咎,這個人就是宋太宗趙光義。
宋代第二任皇帝趙光義。趙光義和宋太祖趙匡胤是兄弟,兩個人關係還不錯。陳橋兵變後,趙匡胤之所以順順利利當上皇帝,還多虧了趙光義和趙普的輔佐。
建國之後,趙匡胤自然不能虧待趙光義這個弟弟,讓他擔任殿前都虞侯,統領軍隊。趙光義為穩固哥哥趙匡胤的江山社稷,立下了不少赫赫戰功。不僅如此,趙光義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主動將自己的名字趙匡義改為趙光義。
每逢一個新的朝代建立後,開國皇帝面對的第一個也是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開國功臣的處理,天下安定,自然不需要這些暴力份子了,而手握實權的將領更是對皇權形成了致命的威脅。狡兔死走狗烹,很多皇帝都是這麼做的。
但是趙匡胤還是比較仁慈的,他顧及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的感情,也不想落個誅殺功臣的罵名,最後給了他們一條生路——交出兵權,安心享樂。
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979),宋軍為奪取幽州(今北京,遼稱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被遼軍擊敗的一次作戰
宋太宗是文人,不能御駕親征,怎麼對武將進行控制呢,宋太宗採取了兩種辦法,在戰時,為了更好地控制與駕馭出征將帥,宋太宗開始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但是戰場上瞬息萬變,計劃不如變化大,如果按照宋太宗的計劃來,那肯定是行不通的,這導致軍隊很難打勝仗。
更為嚴重的是,邊境一下的朔州、雲州等軍事重鎮被遼國盡數佔領。宋朝自此失去了北方屏障,在之後的戰爭中落入了被動的地位。兩次北伐的慘敗使得宋朝軍隊一蹶不振,士氣嚴重受損。
隨後制定的守內虛外政策,也使得宋軍從根本上放棄了主動作戰的機會。長時間的被動防禦,使得邊境的宋軍戰鬥力江河日下,無法重現往日的風光。當然,宋朝貧弱的軍事實力並非一日形成,讓趙光義一個人總攬全責也不現實。不過這一過程中由趙光義的失誤判斷而產生的巨大負面效果,也是史有所載不可否認的。
當然了,宋朝軍事力量的薄弱並非一日形成,這鍋也不能讓趙光義一個人背,不過誰也不能否認,在這個過程中他發揮過重要作用。
※古今16個朝代225位皇帝(六):南北宋朝
※宋史筆談105:李繼遷勝利大逃亡,如虎歸深山,打下西夏基礎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