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田勘:長江江豚「升格」為獨立物種,期待旁證

張田勘:長江江豚「升格」為獨立物種,期待旁證

作者:張田勘

4月10日,國際著名的《自然》子刊《自然-通訊》發表了一項由南京師範大學聯合多個國內外研究機構完成的研究報告。研究表明,原來一直被認為是窄脊江豚一個亞種的長江江豚,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長江江豚「升格」為獨立物種當然意義非凡,無論是提高對這一珍稀動物保護的重視,還是研究其生物多樣性以及不同物種資源的利用,都是好消息。不過,在宣布長江江豚是一種獨立物種之前,獲得旁證和重複性驗證至關重要。如果有更多的重複性研究得出同樣或相似的結論,研究結果才會更沒有爭議。

認為長江江豚是一個獨立物種的主要根據是,通過基因組大數據的分析,發現長江江豚和海江豚在進化上有顯著不同,體現為對淡水和鹹水環境適應性不同。長江江豚適應了與海洋高鹽環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滲環境,並出現適應性進化,具備在淡水環境下維持體內水鹽平衡的更好的生存機制。這種顯著的遺傳分化與適應性進化,提示長江江豚和海江豚之間缺乏基因交流並出現了生殖隔離,兩者之間不可能出現種群間混合的現象。

但是,這只是在基因組分析上的差異,其他方面,如形態學、考古學的差異是否顯著尚未得出證據。尤其是在形態學上,長江江豚和海江豚兩者並無明顯差別。從證據出發,目前只有基因,即遺傳方面的證據。

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判斷一個新物種的存在,顯得並不全面。從普氏野馬的發現和爭論過程可以得到一些經驗。

1878年,沙俄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率領探險隊先後3次進入准葛爾盆地,發現和捕獲了一些野馬。1881年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等人認為這是一種新的馬種,而且是在地球上已經消失的野馬,命名為「普氏野馬」,認定標準主要是形態學標誌:這種馬有豎立的馬鬃,被認為是野馬的特徵;其褐色的皮膚與冰河時代法國和西班牙岩洞壁畫中的野馬類似。

此後,普氏野馬被視為一種僅存的野馬被世界各國認可。然而,認可普氏野馬只有形態學依據,還缺乏遺傳學(基因)的標準。140年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分子考古學教授盧多維克·奧蘭團隊在2018年2月22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普氏野馬並非野馬,它們的祖先是大約5500年前生活在今天哈薩克北部的波泰人馴化過的一種馬。

對各種馬的DNA樣本分析結果表明,波泰馬並非現代馴化馬的祖先,而是普氏野馬的祖先。因此,所謂的普氏野馬實際上是最早馴化馬的後代,這種馬後來因受到人類的壓力而逃回荒野,在野外生存數千年,因此普氏野馬並非野馬。同時,認定普氏野馬並非野馬的不只是基因檢測和分析的證據,還有考古學的證據。考古學表明,波泰馬是家養的,波泰人不僅吃馬肉,而且喝馬奶,在波泰人的村落遺址里還發現了馬欄。這兩項證據顯然更可靠,證明力更強。

另一個值得借鑒的研究結果來自人類學。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與印尼的研究人員在2004年10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發現了人類演化歷史上的一個新的人種,取名為「小矮人」,編號LB1,並將這個新人種命名為「弗洛勒斯人」。

當時的主要證據也是解剖學(形態學)的證據,從挖掘的女性化石看,身高1.06米,頭顱只有柚子般大小,容積僅380毫升,是現代人1350毫升腦容積的1/4。

隨後,由於不斷有新的研究結果出爐,圍繞弗洛勒斯人是否為人類歷史上曾有過的一個新人種產生了激烈爭論。2014年美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的兩項研究表明,小矮人不是新的人種,只是一個發育異常的人類的骨骼,即一位患了唐氏綜合征患者的體型,這種病導致了身材矮小。

但是,2016年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尼的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一項研究又表明,在弗洛勒斯島上發現小矮人不遠的地方新發現了比小矮人年代更久遠的古人類骨骼化石,從形態上分析,他們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稱為馬塔門格人。因此,可以推論,弗洛勒斯人是在人類進程中存在過的一個人類分支,也是人類多地區起源的一種證明。

不過,這些研究也主要是基於形態學證據而得出的結論,目前對於人類演化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過小矮人的人種還難以下定論,如果有遺傳學、考古學和形態學等方面的證據結合起來判斷,結論的趨向性和可靠性會更強。

由此看來,對一種生物物種屬性的正確判斷,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形成的,需要不斷地發現證據,進行糾偏。因此,從遺傳學角度出發,目前提出長江江豚是一種新的物種當然有依據,對於保護珍稀動物和研究生物多樣性有很大的幫助,但要更有力地證明這點,還需要形態學和考古學方面的相關依據加以佐證,而不至於被逆轉。(張田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簡氏:中國出口印尼4架翼龍1無人機交貨
16歲少女腹中取出冬瓜大的巨瘤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