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論竹刻藝術的成就與未來之發展

試論竹刻藝術的成就與未來之發展

關注嘉博,獲得更多活動資訊

摘要:竹刻自成獨立藝術以來,歷時已近五百春秋,盛衰之變,昭昭可鑒。其為小眾藝術時則成就高而風氣盛,其為大眾藝術時則水平低而風氣衰。何哉?為小眾,乃能材盡其美,工盡其巧,器盡其雅,格盡其高。為大眾,只能材盡其省,工盡其速,器盡其俗,格盡其卑……

◎按:2010年5月14日—6月14日,「相約世博——全國竹刻藝術邀請展」在嘉定竹刻博物館展出。5月14日下午,舉辦「全國竹刻藝術論壇」。該文是當時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施遠向論壇提交的論文。雖已過去八年,然其內容有致,思考周詳,於今讀來依然鮮活,發人深思。

▲ 全國竹刻藝術論壇現場

◎我國之竹刻藝術,作為雅玩雕刻的重要成員,其成就十分特出,其審美意義非常特殊。歷來不少專家和藝人,都對此作了不少總結和宣傳,但囿於竹刻為「小道」的謙見,不敢或未能對竹刻藝術所取得的成就,並其地位和意義,作出充分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古雲「竹解虛心」,是真不謬也。然而現在我們來進一步了解我國竹刻藝術的光輝傳統,加深認識,加強學習,並規劃未來的竹刻事業,不對其歷史上的成就與美學特色作好好的總結是不行的。這次論壇是歷史上首次將全國竹刻界的名家高手匯萃一堂的盛會,借一席之地,將我這個竹刻愛好者的一些淺薄認識芹獻於眾。

▲ 《竹人錄》清?金元珏撰集 姚奎榮校注

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

◎說到中國竹刻藝術的成就,我將其概括為四言四句,共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在所有材質的雕刻藝術中,恐怕只有竹刻能夠承當。這十六個字是:材盡其美,工盡其巧,器盡其雅,格盡其高。

◎我國工藝典籍的鼻祖《考工記》一書中講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天有時」指天有季節、氣候、時令的變化;「地有氣」是指地理條件有不同,自然規律有差異;「材有美」是指材料各有其自身的材質美;「工有巧」指人有創造能力和工藝技巧。它指出了天時、地氣、材美、工巧是製造優良物品的四個要素。其中,所謂「天時」、「地氣」是自然界的客觀條件,「材美」、「工巧」則是強調創作者主體方面的主觀因素。歷史上優秀的造物,尤其是優美的工藝美術品,其產生無一不遵循著《考工記》所確立的原則。即如竹刻,必用三年之成竹,必以隆冬入山採伐,必取收置經年無燥裂之虞的竹材奏刀,此其「天有時」也。而粗細厚薄、節間長短、竹根形態、密度硬度等各方面最宜雕刻的剛竹屬竹種遍生大江南北,正是人文深厚、藝術繁榮之區,使我竹人隨時可得取材,是謂「地有氣」。此皆客觀條件,勿庸多論。所尤要者,在於竹人能盡用竹材之美,又能盡運雕工之美,這就不是其他材種的雕刻工藝能夠輕易企及的了。試為言之。

▲ 明 朱纓 竹雕劉阮入天台香薰 上海博物館藏

◎凡雕刻工藝,首重選材,無論金玉牙檀,最重質地純凈,邊料皮料,一概裁汰,方顯貴重。玉作中雖有「巧色」的做法,硯雕中亦不乏「借皮」的手段,時見手眼別出的新意,但並非常制,更非凡皮皆用。這就與竹刻的取材有了差別。一根竹桿,自上而下為竹筒、竹兜與竹鞭;一段竹筒,自外而內為竹青、竹肉與竹黃。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皆可用之,更無棄材。不惟可用,還各具手段,各開境界,變化出萬千意態。

▲ 明 朱稚征 竹雕松下高士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

◎雕刻之工,品目實繁。撮其要者,為圓雕、浮雕、鏤雕、陰刻四大類,其中又可細分,又可組合施用,不能一一盡舉。金、玉、石、牙、骨、漆、木各種雕刻藝術,在明代嘉萬間竹刻自立門庭之前,已曆數千年發展,均極成熟,名家層出,諸法皆備。然皆各美其美,並無一藝能包舉萬法。至明朱松鄰出,開宗立派,迄於清乾隆,二百餘年間,竹刻竟成大宗。不僅已有之各種雕刻技法包羅殆盡,且能自出新法。其中之樞機,在於竹人皆通六書,擅丹青,手眼與凡匠不同。除對各類已有之雕法行拿來主義,運用無礙之外,更為追求雕工與書畫之雙美璧合,憚思竭慮,窮工盡巧。一改此前雕刻工藝之偏重裝飾美與圖案性為講求意境美與繪畫性,開我國自清至今工藝美術以模擬繪畫格局為高雅這一創作程式之奧源。這一創作程式,在初創之際,援書畫清明朗潤之氣,入雕簣滿眼刻鏤之工,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為雕刻藝術開創了新境界,也提升了雕刻藝術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品位。16、17、18三個世紀是竹刻藝術的黃金時代,凡我竹人,治犀、象、漆、木乃至玉、石、陶、瓠等雕刻,皆如牛刀之試也。而其他雕藝皆從竹刻取法,以至我們今天研究明清雕刻工藝,每以竹刻為參照,作為鑒定和斷代的標準。無庸諱言,乾隆以降,我國之工藝美術包括雕刻藝術過多地向書畫藝術靠攏,在審美和格局上與書畫藝術日益同質化,原有的豐美而深厚的裝飾設計意識與造型手段日形枯弱,遂導致路子越走越窄,自身優勢喪失泰半,即竹刻亦然。此又非當初三朱、魯珍、希黃、芷岩諸援畫法入竹刻的大家們所能逆料的了。兒輩不思進取,守成法而未證心印,遂盡失祖宗基業的故事,豈獨竹刻為然!又豈獨吾華工藝美術之一隅為然!此處宕開一筆,乃為索解竹刻盛衰之由,而有所警策於今也。俗語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老子曰:「反者道之動」;西哲云:「回到原點」。竹刻藝術的重振與光大,一定不是單單沿襲已走了數百年的模擬繪畫之道,而是要回到雕刻的本原,立足於各種豐富的雕刻手段,展現立體通透的雕刻之美,重返「工盡其巧」的大好天地。新的思路、新的境界、新的風格與面貌,一定會展現無窮。

▲ 明代 無款山水竹杯 嘉定博物館藏

◎藝文範疇所謂「雅」者,爰有二解:一為正確、規範之意,一為優美、高尚之意,而以後意為多用,乃與「俗」相對言。士為四民之首,風雅之師,降及元明,士乃丕變為文人。故明清二代直到今天所謂「雅」者,文人所喜所好所為也。凡人皆有安身立命之行,不可不依賴於工具。文人所用之工具稱為文具,寫字為文之具也,除文房四寶外,還有林林總總一大堆輔助用品。文人又要詩筒贈答應酬,又要香筒熏衣炙手,又要摺扇標榜風流,無一而非風雅之事,又無一不與竹刻發生關係。竹器清爽、潔凈、輕盈、瑩潤的品質,清新自然帶有山林野趣的風味,無不與文人的生活理想相暗合。利用竹筒和竹根為材製作的筆筒、洗、臂擱、詩筒、香筒以及各色清供雅玩,自然成為為明清文人書齋中的愛物。筆者曾有《竹器與晚明文人生活》一文,大致探討了與文人書齋和日常生活發生關係的竹刻製作的種類,達數十種之多。竹刻藝術的發軔,亦與文人關係密切,即所謂三朱祖孫「雕竹為文具,四方每貴重之」,此人所共識。竹子本為植物中之「君子」,竹刻又多為文人用具與山齋清供,說竹刻藝術「器盡其雅」,相信是實至名歸吧。

▲ 清代 無款圓雕芭蕉葉擺件 嘉定博物館藏

◎上述三點,皆從形而下之「器」的層面發表議論,還不足以推尊竹刻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所具有的高蹈地位。一切藝術,歸根結底是人之藝術,「技固殊工拙,亦視人重輕」,故我以「格盡其高」來概括自朱、濮以來歷代竹刻宗匠之清品高格。吾國之傳統,在「人品」與「藝品」的觀念上,始終以「人品」為第一義。三朱從未被時人以「匠人」目之,而被稱作「高人」、「幽人」、「逸士」、「隱君」。《竹人錄》言朱氏「祖父兄弟三世以高尚稱,松鄰子又以刻竹名家」,此一 「又」字有深意焉。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指出德為本,學為末。因此時人在評價朱氏祖孫時,一再強調其人品,自非偶然。明清兩朝諸竹刻大家所制雖為時所珍,然無人鬻藝斂財或恃技邀寵。小松 「興至始一運斤」,「有以貨干之者,不輒應,即應之,必不受人迫趣」,即縣令強索亦不應,乃至逝前「瓶乏宿舂」。三松秉性一如乃父,「每制一器,動輒經年,或迫之,則曰:『我豈牟利者,奈何頹唐落指便布人間耶?』」濮仲謙亦「赤貧,自如也。於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為之。意偶不屬,雖勢劫之、利啖之,終不可得」。封錫爵「家居杜門,禪榻蕭然」,「蓋逃名而無求於世者」。施天章則是「人無貴賤皆爾汝之」,至被目為「迂僻」。芷岩大有畫名,「富人慕其畫,或致金幣不即得,偶然欲畫,畫成隨手與人,無矜色」。近代以來竹人之特出者,若金西厓、徐素白諸先生,亦人品高潔、不慕榮華之徒,故能為時冠冕。真正的藝術創造,需要自由之心靈。孟子有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證以前例,可稱得當。竹人之品格,一何高也!此為「格盡其高」之一義,另一義,乃指藝術之氣格。無論作者之人格,抑作品之氣格,竹刻皆臻於工藝雕刻領域的至高境界。竹刻盛期,作品氣格不凡,制仙佛比於吳道子;花鳥則規模徐熙;山水若非師法馬、夏,必取徑倪、黃;或大朴不琢,一片天機;或平淡天真,純以韻勝;或秀媚精雅;或生動渾成。且竹人於詩書畫印所謂文人四絕者,每為一時之選,方其奏刀時,不求高而品自高矣。即近世百藝衰頹之期,竹人猶能保持清雅之藝品不墜。無論人格藝格,其所以能仰之彌高者,征偉道兄析為「為學、有德、以成、惟新」四目詳而論之。筆者以為尚可加「同化」一目,即竹子、竹人、竹刻三者之境界化而為一也,以明竹人之刻竹文竹與夫吾人愛竹玩竹之素志。竹中虛外直,有凌雲傲霜之態,正合君子不屈不驕之德,而竹人之品行與竹材之文化內涵,乃如此契合無間,嘆觀止矣。

▲ 清 吳之璠 竹雕松蔭迎鴻圖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

◎竹刻自成獨立藝術以來,歷時已近五百春秋,盛衰之變,昭昭可鑒。其為小眾藝術時則成就高而風氣盛,其為大眾藝術時則水平低而風氣衰。何哉?小眾者,竹刻之知音也,曲高而和寡,故為小眾。為小眾,乃能材盡其美,工盡其巧,器盡其雅,格盡其高。風雅既作,乃能化被天下,以高就卑,潤澤群好,故成就高而風氣盛。大眾者,竹刻之消費群體也,人多而識淺,乃至無識於竹刻,故為大眾。為大眾,只能材盡其省,工盡其速,器盡其俗,格盡其卑,非如此,不能多快好省以成規模,媚時阿世以應眾好也。利潤既收,市場是望,遂變藝術品為手工藝品,又變手工藝品為手工業品,風斯下矣。既為手工業品,則何取於竹刻焉?竹片數莖,竹根幾團,安可與金玉晶檀並著?衰颯之勢,可以想見。

▲清 封錫爵 竹雕白菜筆筒 故宮博物院藏

◎故筆者以為,發展竹刻的要務,不在產業之規劃與市場之拓展,而在技能之修鍊與品格之養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工藝美術事業,向有開發一個品種,毀掉一個行業的傳統,唐三彩、景泰蘭、青花瓷、紫砂壺等皆有殷鑒在邇,凡我竹人竹友,能不戒懼乎?老子有云:「外其身而身先,後其身而身存」,此語固非急功近利者可以參透,幸與竹結緣者皆明淡泊寧靜之旨,不致欲速而不達,似進而實退也。異時再續《竹人錄》,於材、工、器、格四目,能不讓朱、濮專美於前,則竹刻之振興,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清 周顥 竹石圖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

來源:載《疁城文博》第四十八期,第三版,2010年8月31日;作者:施遠;配圖:徐征偉;編輯:陳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定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掌中玲瓏——鼻煙壺的風格流派

TAG:嘉定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