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介紹之青花喜字罐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明清瓷器,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其歷史背景與其發展。
明、清時期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至今日。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特點是彩瓷得到巨大的發展,器物造形型,紋飾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種豐富多彩,「其彩色,則霽紅、礬紅、霽青、粉青、冬青、紫綠、金、銀、漆黑、雜彩,隨意而施。」
明朝時期的瓷器其特點是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胎體較為立體,如瓶、尊、盤、碗等,都較厚重,瓷器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紅痕迹的現象。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迹。在紋飾方面多為寫意,各種豬咀龍,三、四、五爪的。
明代瓷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灰、暗淡。永樂年間,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規矩,俗稱「凈里」,而其他時期的盤、碗類,內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兩層的銜接痕迹。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到嘉靖、隆慶、萬曆及明末各朝,胎體接痕特別顯露,民窯器尤甚。而在款識這一塊也是在永樂以後才開始在官窯器物上書寫本朝年號款,而民窯則是以圖、吉祥語、私家人名做款識。
清代瓷器的造型,順治、康熙時時期,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期是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胎體,一般薄厚適中。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瓷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
雍正時稍面細白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軸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緻。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瓷器,圖案趨向規範化,用筆細緻入微,構圖拘泥、繁縟。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皴,並加皴點,古裝仕女高髻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體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鍬背形足等。景德鎮官窯多署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下圖便是小編有幸見到的青花喜字罐,口徑8.2cm,高20.7cm。罐口收斂露胎,罐身內外及底足滿釉,足端內外斜削較尖,帶蓋。整罐釉色滋潤,青花沉著,白地偏青,肩部飾一道小卷草紋,一道如意雲頭肩紋,主紋飾為二組對稱的雙喜紋和纏枝勾蓮紋,罐下部為一道簡筆蓮瓣紋,喜字中等勻稱,系雙勾填色。據考證,這種青花纏枝勾蓮紋雙喜字罐,最早出現在清嘉慶年間,連續生產至民國初期,至今民間祖上為富豪大宅人家的家中仍可見到,這種青花喜字罐給民間婚嫁喜事增添了喜慶吉利的色彩,而且這件青花雙喜蓋罐還帶蓋,並保存完好,十分難得!
清代青花「囍」字蓋罐,始於清朝中期。俗稱為「喜字罐」,亦有「雙喜」罐之說。其器型是由一壇,一蓋相組而成。古人對雙喜罐用途多作於婚嫁之時用來裝糖果花生之屬,後來亦有被大戶人家用作於泡菜等功能。
中國古代瓷器近年多有億元拍品誕生,尤其是明清瓷,歷來是古玩市場的絕對主流,無論是拍場還是收藏市場,無論是數量還是價值,明清瓷都穩居國內瓷器市場前列。近年,中高端瓷器拍品市場規模日漸擴大,增長率順勢直上,均價同樣在上漲。據統計,2017年成交在500萬元以上的拍品數量占瓷器總成交量的一半以上,市場份額逐步擴大,瓷器市場更直觀的看出2017年—2018年瓷器市場整體是很受歡迎的。綜上所述,以上藏品的歷史文化價值、收藏價值以及投資價值都比較高。
那麼有關明清瓷器的部分介紹就到此,如有建議的小夥伴,可在評論區留言,小編看到即會回復。
TAG:滿園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