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香港電影金像獎,到了和北影節「爭寵」的時候了!
「日益成熟的電影市場對中小影片的嚴苛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會打擊小成本影片,另一方面也迫使了這類電影提高水準,使製作日趨精細化。」
文|龐宏波
有多少人會守著金像獎的頒獎結果?
很少。作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金像獎最純粹也最冷清。沒有太多遺憾,也難尋太多亮點。你總能成獲獎名單中找出「合理性」,這其實是種「悲哀」。
曾經,內地和香港數次「口水戰」,爭論著港片沒落究竟是誰的過錯。如今,「港片已死」?難道港片還沒「死」嗎?當於冬在金像獎,再次叫囂「提名最佳影片的5部里,投了4部」時,得意了博納,「涼涼」了香港。
極力用獎項反哺港人,激勵被資本獻媚內地。比起爭議,更大的痛苦來自於已經沒有太多人願意關注金像獎。或是因為「老人連莊」,或是因為「審美割裂」。
總之,當北京掀起一股股觀影熱潮的時候,香港電影金像獎,遲早要與比它小近「30歲」的北影節爭寵。
48歲的古天樂,59歲的毛舜筠,71歲的許鞍華……
上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四大演員獎得主平均年齡高達58.5歲。
這一屆,48歲古天樂首獲金像影帝;59歲的毛舜筠首拿金像獎影后;71歲的許鞍華六奪最佳導演。
但實際上,古天樂10年陪跑終圓夢;毛舜筠此前兩次影后提名,聲稱「習慣輸」;關智耀的5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首度獲獎。新人不新,個個都是香港電影的「支柱」。
許鞍華第13次提名,第6次獲獎;洪金寶第13次提名,第4次獲獎;張艾嘉繼《心動》之後第二次獲得最佳編劇獎。老人未老,個個都是香港電影的「門面」。
最後的最佳電影由香港新浪潮的6位導演頒出的,寓意著期望下一個新浪潮出現。但香港電影的復興,指望誰?71歲的許鞍華?65歲的張艾嘉?尷尬,這就是金像獎的尷尬。
獲得最佳男配角的姜皓文在領獎時他激動地感謝了現老闆古天樂、舊老闆林家棟,以及片中的搭檔劉德華。看似的「圈內人的互捧」,實則應該看到的是香港電影的「自我畫圈」。
後繼無人,是香港電影難以訴說的無奈。但作為香港電影的最高榮譽,金像獎當然要頒給最具說服力的獲獎人。新王難立,獲獎的自然就是老人連莊。
每年的提名都是「熟臉」,每次的獲獎都是「門面」,這不是金像獎「固步自封」的驕傲,而是人才青黃不接,難抵大用的無奈。每個人都在懷念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但電影數量銳減、演員標籤化明顯是香港電影難以自救的慘淡局面。
即便香港電影金像獎可以力捧凌文龍、鄧麗欣,但這些青年電影人能否接班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香港電影最終讓金像獎陪其試錯,那最後的結局誰敢去全盤買單?
尊老愛老,是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得不做出的現實選擇。
楚原「謝幕」王家衛「出逃」,王晶式憤怒或在金像獎出現?
遠在香港的楚原,在頒獎典禮現場,說出了讓人心酸的獲獎感言。
「終身成就獎,頒給終生沒有成就的楚原。我破過香港的賣座紀錄,老闆立刻跟我說工資加十倍,各個都說我是香港最幸運的導演。
十年後,我的戲不賣錢,拍完幾部撲街片,又想拍《天龍八部》,開機前,高層撕了通告不讓拍,去了辦公室問我:誰讓你拍天龍八部的,虧本了你可以賠嗎?楚原你根本不會拍電影!那時候都說我是邵氏公司最難堪的導演。」
楚原獲得了「終身成就獎」,理應看淡一切,享受榮光。就在楚原進行人生豁達的宣洩同時,對觀眾來說或許也是香港電影興衰的一種見證。
但無論如何,楚原「謝幕」了,那個熱衷拍武俠片的香港電影時代也謝幕了。
而近在北京的王家衛,擔任了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感嘆著「北影節是一個了不起的八歲孩子」。努力崛起的北影節,通過一批又一批展映片單掀起了陣陣觀影熱潮,但論資歷、論公信力,北影節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一邊是,香港電影的黃金人謝幕。一邊是,香港電影的領軍人紮根。成龍在奧斯卡說,如今的中國電影沒有香港和中國之分,都是中國電影。這句話,有著太多太複雜的含義。
今年的金像獎,其實和往年沒有太大的差別。提名最佳影片的5部影片里,3部是類型片,2部是文藝片。最終獲獎的是帶有文藝屬性,且政治絕對正確的獻禮片。
比起去年,毅然頒給《樹大招風》,今年的金像獎略顯「溫和」。但其實,從影片的內核來講,近幾年的最佳影片骨子裡都是香港電影最純正的「血液」,代表的是絕對香港的精神共振。
只是,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提名已經難以勾起太多的興趣。關於金像獎複雜且「狹窄」的選片規則,每一年都會被拉出來進行強有力的「批判」。以金馬獎為對標藍本,將香港電影的「固步自封」一股腦歸結為選片規則的『自娛自樂」。
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主要目的在於力推本港的新作品,並非以褒獎所有華語電影為主要職責。所以批評來的毫無道理,反而顯得內地更加狹隘。
但從另一面來講,香港電影的衰落、割裂只能獨自承受,畢竟這是自我選擇。前不久,王晶「大腦」電影電影節,怒斥IP抄襲。如果說王晶炮火主要是集中在仍然野蠻生長的網大市場的話,那麼,香港電影脫離華語電影大勢獨自發展,而內地資本「無所不侵」,未來,王晶式的憤怒是否會出現在金像獎身上?
港萊塢」到「小香港」,香港電影終究難抵內地「侵蝕」
香港電影的興盛,無需多言。那個被冠以「東方好萊塢」的名號足以說明一切。只是就在內地資本「買入」戛納、威尼斯、柏林,「自辦」電影獎項時,嚴格把控選片規則但本土電影市場極度縮水,將讓「港萊塢」變成了「小香港」。
上一屆金像獎,《七月與安生》12中1,《寒戰2》10中1,《美人魚》顆粒無收。反而是《一念無明》和《樹大招風》成為了最大的贏家,聯手拿下八項大獎。
如果聯繫到《樹大招風》成為了近幾年唯一一部不能在內地公映的金像獎最佳影片,就可以看出上一屆金像獎,是香港電影對華語電影的一次「集中復仇」。
但效果呢?效果是今年最佳影片提名的5部中4部由博納影業投資,效果是《西遊:伏妖篇》、《悟空傳》兩部商業類型片聯手拿下技術類大獎。 而港味較濃,且均有兩座技術獎盃入賬的《殺破狼·貪狼》、《追龍》和《明月幾時有》均出自博納之手。
這是依託於港片成功崛起的博納影業,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得意的「代表作」,也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彌補去年「過錯」最無奈的現實選擇。
香港電影的年產量由400部降至60部,基本上每年有一半為合拍片,不選博納出品那選中影出品?香港電影極力維持「一片樂土」,但樂土早已成為了共享,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合拍片是香港電影的大勢,人盡皆知。儘管金像獎稍微有一點技術含量的獎都要頒給本港人,但終歸於事無補。比起興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衰落,不如擔憂香港電影質量的滑坡。
別等到香港電影寫進了歷史,留下的是一個草草書寫的微弱結尾。
※甄子丹、鞏俐、李連杰加盟《花木蘭》,會是下一部《長城》嗎?
※2018中國電影公司TOP100權力榜出爐!華誼、萬達、博納位居前三甲!
TAG:一起拍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