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佛教就像寓言,故事裡面有故事。佛教的「故事裡面的故事」,才是佛教的真實含義,所以,佛教的《開經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就告誡人們,世人看到的佛教文化,只是佛教文化的表面義,而不是佛教文化的真實義。我們要了解佛教文化,不能停留在它的表面義上,應當透過其表面義,見其真實義。佛教文化的表面,是神秘玄妙的,好像佛教說的是另一個世界的事,好像佛教說的是鬼神世界的事。其實不然,佛教「故事裡面有故事」,只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及其證悟我們的妙明真心的方法。所以說,佛教的文化形式是宗教隱喻,佛教的實際內容,則是關於人們的「心靈世界」的一門學問。

智慧不夠的人,總是借著佛教的文字,憑著自己的想像,妄想出佛教的含義,這便是佛教所說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譬如,《阿彌陀經》云:

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帀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1]

世人看了這段經文,自然就會想像,在太陽落的那個方向,很遠很遠的一個地方,那裡有一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教主,名曰阿彌陀佛,正在那裡說法。極樂世界,只有快樂,沒有痛苦。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裝飾而成。

看了這段經文,若作這樣的想像,若作這樣的認為,便是「依文解義」,便是「三世佛冤」。何以故?佛教經文,有二重義,一是表面義,二是真實義。佛教就像寓言故事,既有其表面義,還有其真實義,表面義所隱含的義,才是佛教的真實義。譬如,佛經的題目,有七種立題,也叫做七種比喻。以《阿彌陀經》為例。阿彌陀佛是人,用阿彌陀佛作個比喻,這便是人喻。「阿彌陀」的這第一重義,亦稱表面義。阿彌陀佛所喻的那個實際,則是諸人的妙明真心,則是諸人的自性彌陀,這便是「阿彌陀」的第二重義,亦稱真實義。阿彌陀佛是這個題目的表面義,妙明真心是這個題目的真實義。世人把表面義當作真實義,這就把阿彌陀當成了他,於是,心外立他,心外求他,這就成了心外求他的外道見解,也是佛教接引外道的方便說教。

佛經的題目,皆是比喻。一切比喻,共分七類,稱為七種立題,亦稱七種比喻。佛經的正文,也是比喻。無量的比喻,無量的表法,所喻的那個實際,只是諸人的自心實相。譬如「西方極樂世界」這句話,西方,表放下,放下心中的執著,放下心中的掛礙。放下即西方,西方即放下。極樂,表絕待之樂,表本然之樂。世界,表三世與十方的統一。世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界有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普照三世、遍含十方的妙明真心,即是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

如此看來,西方極樂世界,是通體放下、回歸自性後的自心境界,是自性極樂,是自性凈土,是自性世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也只是放下心中的十萬億貪嗔痴。放下了心中的十萬億貪嗔痴,回歸了自性妙體,便是過了十萬億佛土,便是到了極樂世界。可見,過十萬億佛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度脫自性眾生,恢復自性的清凈,恢複本然的快樂,這便是佛教所說的「欲凈其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2]。惠能大師云:

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3]

從相上來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十萬八千億之遙。這十萬八千億之遙,就是我們心中的十惡八邪。說遠,是為下根人說。若是上根人,則不說遙遠,而是直指人心,令其見性。所以惠能大師接著說: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4]

依照凈土宗的修行方法,執持名號,心念耳聞,妄念若起,也不理睬。如此而念,心中的惡,則自然消融,心中的邪,則自然脫落,便能當下超越十萬八千,便能當下直達極樂凈土,亦名當下回歸自性凈土。可惜,迷人念佛,向外喊他,大違佛意,故成南轅北轍之行,是故凈宗大德告誡學人,莫向外求,但向己見。

省庵大師云:

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5]

一元大師云:

「西方弘誓廣流通,一句彌陀好用功。歷歷分明無間斷,聲聲喚醒主人翁。[6]

蓮池大師云:

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7]

「聲聲喚醒本來人」,「聲聲喚醒主人翁」,就是「聲聲喚醒自心」,就是句句覺悟自心。蓮池大師云:「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8]

《釋凈土群疑論》云:

問曰:《觀經》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云何是心即能作佛也?

釋曰:案唯識之理,心外無別法,萬法萬相皆是自心。故《起信論》言:心生諸法生,心滅諸法滅。《維摩經》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又言:「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故知萬法,皆心變現。當用此心,觀彼佛時,阿彌陀佛為本性相。眾生觀心,緣彼如來,不能心外,見佛真相。當觀心變,作影像相。是影像相,名曰相分。能觀之心,是名見分。見相兩分,皆不離於自證分。見分之力,能現相分。故名是心作佛也。此相分即是自證分心,無別有體。故名是心是佛。欲觀如來一切功德,皆用自心所變影像。故名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也。[9]

佛教不是向外求佛的迷信,而是覺悟自心、凈化自心的聖賢之教,而是覺悟自心、凈化自心的君子之行。



[1]《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三四六頁下。

[2]《維摩詰所說經》卷一。《大正藏》十四冊,第五三八頁下。

[3]《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二頁上。

[4]《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地三五二頁上。

[5]《省庵法師語錄》卷二。《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二十五頁下。

[6]《蓮邦詩選》。《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八〇三頁中。

[7]《雲棲凈土匯語》卷一。《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五頁中。

[8]《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一。《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中。

[9]《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六十六頁上。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見地正確,最為重要
清凈解脫願 聞名得福願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