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教師怎樣專業地「讀」電影?全是乾貨,看了就知道!| 我是教師
中國教育報
ID:Zhongguojiaoyubao
關注
不是看電影?是」讀「電影?
說到看書和讀書的區別,我們或許可以說,看書可能更隨意,讀書的自覺性更強、任務更清楚,讀出其中的意思和意味才是目的。
說到電影,當然也可以有兩種方式對待呢!一種是消遣性、休閑性、娛樂性的,這可以叫作看電影。另外一種是研究性、批判性、發展性和成長性的,從中發現對自己的意義,這可以稱為讀電影。
人生需要幸福,人生追求幸福。趙汀陽在《論可能生活》的觀點「幸福是一種能力」,提供了認識幸福、追求幸福的一些啟發:幸福生活需要能力,追求幸福從提升能力開始。
從這種意義上,對於書和電影,我們都要有從看到讀的轉變。
教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專業,在有限的時間背景下,教師還需要專業地學習和成長。
那我們如何在電影中讀出成長來?
有什麼電影值得我們老師讀?我們教師又如何專業的「讀」電影呢?話不多說!快和中教君一起來
看看成都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陳
大偉的文章《教師怎樣專業地「讀」電影》吧
,
乾貨就在這裡!
什麼電影值得讀?
到手的書,有的只需要翻翻、只需要看看,有的則需要認真地花時間、花精力去讀。對於電影,也是有的只需要看看,有的則需要認真讀。那選擇什麼樣的電影讀?
從專業發展的角度,需要選擇有教育意蘊的電影來讀,這類電影可以稱為教育電影。
教育性是電影的基本屬性之一,每一部電影都有或多或少的教育意蘊。縮小範圍,我們所指的教育電影刻畫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物對象,表現了教育影響關係,能反映和揭示某一個或幾個教育問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以教師與學生生活、學校教育生活為表達主題的電影,比如《美麗的大腳》《放牛班的春天》;二是以社會生活為題材,主要反映社會現象,但其中存在人與人之間的教育互動關係,能觸發我們研究和思考教育的電影,比如《百鳥朝鳳》《摔跤吧!爸爸》等。
值得讀的教育電影應該是真的教育電影。
所謂真也有兩種:一是由真人真事改編,如《孟二冬》《陶行知》《奇蹟的締造者》《自由作家》《叫我第一名》《熱血教師》等。二是經創作而成,以一個或多個教育故事為主題,集中反映教育現實、刻畫教育人物形象、表達教育觀點主張的電影,如《美麗的大腳》《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等。判斷第二類電影屬不屬「真」,主要看是否有教育真的基礎、是否有教育真的邏輯。
美國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提出了這樣的命題:「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大多的一線教師角度是需要從電影中讀出教育的希望、讀出自己的勇氣的,這可以成為選擇的一種參照。
在讀電影中提升教師素養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說:「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像電影那樣,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
中外教育電影琳琅滿目,數不勝數,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研讀資源,讀好教育電影,可以幫助教師學到比較充分而完整的教育學。
例如:
《美麗的大腳》《叫我第一名》等揭示了教育信念的來源與意義,可以引導我們關注教育信念,審視教育信念,確立更加合理的教育信念;
《無問西東》中愛和希望、勇敢和堅毅、責任和使命的傳承,揭示了教育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力量;
《鄉村女教師》《生命因你而動聽》等刻畫了教師的情懷,揭示了教師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可以幫助我們認同和理解教師生活,發現和追求教師生活的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表現了對行為主義教育觀的反思與批判,展現了人文關懷的教育美麗與影響;
《我的教師生涯》《摔跤吧!爸爸》等表現了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中教育的選擇和作為,可以加深教師對教育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認識和理解,發現教師勞動的社會改造價值;
《孩子那些事》《地球上的星星》描畫的學生個性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確立兒童觀念,從而研究學生差異、尊重學生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如何更專業地讀電影?
(一)以研究方法讀電影
更專業地讀意味著研究。怎麼研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一個孩子僅僅把手指伸進火焰,這還不是經驗;當這個行動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聯繫起來的時候,這才是經驗。從此以後,他知道手指伸進火焰意味著燙傷。」「手伸進火里」是行動,「手被火燙傷」是結果,有了行動和結果,這只是人的經歷,要把經歷轉化為經驗、從經歷中獲得經驗,需要認識其中的關係「手伸進火里會被火燙傷」,
因此讀電影首先是要讀行動和行動效果之間的關係。
郝文武在《教育學的科學化和合理性——論近年來我國關於教育學研究方法的反思》中強調:「教育行為只能在目的和手段關係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教育科學並不只是一種描述事實的科學,而是一種分析目的和手段的科學。」專業地讀電影還需要讀出行動背後的東西,比
如原因、理念、價值選擇等。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影片中,後來成為指揮家的莫昂治有極高的音樂天賦且喜愛歌唱,但他就是不參加馬修老師的合唱團,馬修是以「如果你不想繼續被關禁閉,那你就要參加合唱團」的交換條件讓莫昂治加入合唱團的。為什麼會這樣?追蹤馬修的行為,我們發現,他們之間有這樣的第一次互動:馬修要帶勒蓋萊克到校長室,他叫莫昂治維持秩序,莫昂治站起來衣著不整。馬修卻說:「不錯,穿著整齊,襯衫露了出來,很時尚啊。」當馬修回到教室時,教室已經亂作一團,莫昂治則在黑板上畫醜化馬修的漫畫。馬修的處理方法是:「不錯呀。但我能畫得更好,你給我來個側姿。」在其他同學對莫昂治漫畫哄堂大笑的時候,莫昂治轉頭狠狠地瞪著同學們:「誰敢再笑,下來我收拾他。」這裡對馬修的怨恨神情表露無遺。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馬修的不合適的教師行為造成了莫昂治的怨恨與不配合。
那馬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之前的學監對他有過這樣的提醒:「他(莫昂治)少言寡語,但你得小心他,他有天使的面容、魔鬼的軀體。」這使馬修有了先入為主的認知:「這不是一個好學生。」對這樣的學生,馬修可能懷有「殺雞儆猴」、迅速樹立自己權威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獲得這樣一些教育的專業領悟:先入為主要不得;殺雞儆猴很糟糕;挖苦諷刺不可取……
(二)以學為本讀電影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促進和實現人的發展,專業地讀電影也要以此為本。基於這樣的教育價值取向,讀電影的視點就應該聚焦在受教育者身上,觀察他們的特點、觀察他們對教育行為的反應、觀察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參與和變化,體會他們的狀態和心情。而判斷教育行為是否合理和有效,就要看是否有利於受教育者的健康快樂成長。
回到《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身上閃現著人文關懷的智慧和光芒,他帶給孩子們愛和希望,帶給孩子們音樂和美好,他在教育電影中留下了自己的光輝形象。但以學論教,就事論事,從莫昂治的眼神和以後不配合的舉動,我們必須承認馬修和莫昂治的第一次互動存在問題。
(三)面向實踐讀電影
電影要遵循藝術的邏輯,教育要遵循實踐的邏輯。藝術表達有聚焦,有誇張;實踐邏輯需要平衡和中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這樣表達教育的實踐使命:「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而不放棄把他放在真實生活中的需要;傳遞文化而不用現成的模式去壓抑他;鼓勵他發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而不助長他的個人主義;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而不忽視創造也是一種集體活動。」
以此分析《死亡詩社》,對基廷的教育行為,在看到其激蕩青春、張揚和解放個性的教育實踐的意義和價值的同時,也要看到忽視教育平衡和中庸的危害。比如,他對現實主義詩歌跳過去不教,而側重於浪漫主義詩歌的講授,這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就忽視了平衡,用撕書的方式來表達過於極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有宣告「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年輕人應該浪漫和理想,教師偏重浪漫和理想無可厚非,但生活中除了理想還有現實。沒有應對現實的教育,學生的未來生活將舉步維艱。對於結局的尼爾之死,當然不能完全同意校方的結論:「是基廷先生濫用教師職權,才直接導致尼爾死亡。」但不能否認基廷的教學間接影響了尼爾的生命選擇。理論表達可以尖銳,實踐中的教師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任性胡為。
面向實踐意味著要讀出實踐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對《陶行知》中「四塊糖的教育故事」,可以讀出這樣一些實踐策略:
(1)在制止可能出現學生間傷害事件後,不要著急處理,要為學生留下情緒緩衝和認知反省的時間;
(2)要先做調查研究,不要在事情不清楚、情況不明白的時候處理學生;(3)要善於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促進學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4)對學生的表揚和肯定要指向學生的具體行為;
(5)批評學生要注意選擇場合,儘可能讓批評具有私密性。有了策略,就有了面向實踐、提升實踐的相對可靠的保障。
面向實踐還需要投身「虛踐」。「虛踐」就是把自己想像成場景中的人物,設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想?」「如果是我,要怎麼處理效果才會更好?」在《放牛班的春天》里,看到莫昂治畫自己的漫畫,「如果是我,能不能這樣說『見我一面,你就能畫出我的輪廓,真不錯,老師謝謝你。現在,老師站在這裡,給你當模特,你再修改修改,如何?』這樣處理效果會不會改變呢?」對於讀書,我們不能把「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看成和用作批評,對於電影,我們要提倡和實踐「讀電影思得失謀自己未來」。
(四)和讀書、行動結合起來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說:「學問中便是正事。此刻於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去了。」電影的語言是形象、藝術的語言,讀電影得到的知識首先是關於實踐的知識;要更專業地讀電影就需要理論、需要學問、需要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解讀表達。從這種意義上,讀書和讀電影也是理論和實踐的互動,它們應該相互補充,彼此可以相得益彰。
《道德經》刻畫了聞道以後的三種狀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看電影后是很容易「大笑之」的,專業地讀書也好,專業地讀電影也好,我們都要學會「勤而行之」。改造自身、改造實踐,這是讀書、讀電影、讀生活、讀世界的共同目的。
文章轉載自 | 中國教育報
《教師怎樣專業地「讀」電影
》2018年3月26日 09版讀書周刊 作者陳大偉
責任編輯 | 郭可暢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