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成為專才前,先成為通才

在成為專才前,先成為通才

?

「在成為專才之前,先成為通才,這是耶魯大學通識教育的精髓。」

王爍在《在耶魯精進》中如是說。

(《我們》這首歌曲為耶魯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會歌)

01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識教育本身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衝突碰撞的問題。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必須要學會欣賞其他文化的長處,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當然,同時不能去閉著眼睛一味盲目崇拜。

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這個選擇儘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生產的發展日新月異,舊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工作崗位不斷出現。而高等教育中專業的變化,已經無法跟上社會職業的變化。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目標了。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情況可能越糟糕。

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專業化更為有效。而當前的產業升級和建立創新型和諧社會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深入了解人性、市場和社會的人才。

02

耶魯大學的秘密

2016年,財新傳媒的執行主編王爍入選「耶魯世界學者」,前往這所美國一流大學聆聽精品課程,與世界精英學者交流心得,並在其新書《在耶魯精進》中分享了在耶魯訪學期間的所悟所感。

耶魯立校之本是通識教育

到2018年,美國建國才242年,而耶魯大學建校則有317年。沉積至今,耶魯有14個學院,其中一個本科生院,一個研究生院,12個職業學院。職業學院並非我們國內所理解的「職業學院」,而是指商學院、法學院一類專門學院。

作為世界學人,王爍擁有在全校跨學院任意選課的特權,別以為這是一件多麼享受的事情,但是要在幾千個課程當中選出幾個課程去聽,你也會很頭痛的。

王爍親身體驗了「更多而選擇並不更好」的這一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發現。

選課季結束後,王爍總結出了兩點體會。

第一,耶魯教授:我需要每個人的腦子

不論是在商學院那樣的超現代化課堂,還是法學院十幾把椅子圍著張桌子這種小教室,教授對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電子設備都深懷敵意。客氣點會說,電腦只能用於記筆記;不客氣的就直接說,記筆記也請用筆。

寫過《大國的興衰》的著名教授保羅·肯尼迪就是這樣。他在課上說:「絕對不許用電腦和手機,必須學會手記筆記,這對你的職業生涯極為重要。」肯尼迪花了十分鐘歌頌了另一位耶魯教授、美國前副國務卿查爾斯·希爾的筆記傳奇。

希爾年輕時曾經是基辛格的顧問,無論多麼緊急忙亂的會議,他坐在一旁沉著地記下來會議的精要,「漂亮、有組織、可識別。」肯尼迪對學生悲鳴:你們是不可能達到他的水平了,但清楚扼要地記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極為重要。

他講了個故事:上校給將軍作彙報,照著彙報文件念,將軍打斷了他:「上校,我也識字的。這樣吧,阿拉斯加見。」於是上校職業生涯的後半段就被發配到阿拉斯加了。

不是每一位教授都如此重視筆記,之所以敵視電子設備,主要還是因為需要學生保持專註。我曾問過某教授用電腦記筆記有何不妥,教授說:「我需要每個人的腦子。」

第二,本科生素質驚人

王爍參加了耶魯本科高年級學生參加的一堂大戰略課,才真正感到震驚。

主持這節課的伊麗莎白·布雷德利教授,開場提了三個問題:

——全球化確實是在逆轉中嗎?

——如果是,是因為全球化這件事本身就難以持續?

——還是說全球化可行,但被誰在什麼地方搞砸了?

然後,整堂課就是學生髮言。

40多位學生爭相舉手,一個一個地站起身來,侃侃而談,言之成理。這個問題是王爍提的,自然有一些思考,但這些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整合起來,遠遠超出了王爍的幅度和深度:他們自如地運用統計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知識,結合自己的觀察——幾乎每一個人剛剛過去的暑假都在海外某個地方渡過——然後互相駁難。

教授只需要把學生們的發言在黑板上整合成為一個思維導圖——是的,學生們用一個小時,初步描畫出了研究全球化問題的思想地圖。

結束之際,加迪斯教授站起身來:「同學們,你們忘了一件事。政策決定是人做的。你們不能只從政策對國家的長期利弊來思考問題,必須還要從決策者的個人角度來思考。政策不僅要對國家有利,還要決策者能接受。」

參與這次課程的學生來自歷史系、文學系、政治系等等,不一而足。他們都至少已初步掌握了當代作為一個知識人必備的思維框架和表達能力。無論將來在什麼領域開始職業生涯,他們只需要補上特定的專業知識即可,而這並不難。

03

通才之路

「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榜樣。

他一生保持低調,但是要他公開發表演講,就必然受到高度關注,他的觀點也成為無數人希望從中尋找啟迪的教材。正因如此,《窮查理寶典》——這本收錄了他將近20年的主要公開演講的書籍在全球熱銷。

1.一萬小時定律還不夠

比爾·蓋茨曾經這樣描述芒格:「他真的是我見過的涉獵最廣泛的思想家。從商業原理、經濟原理、學生宿舍設計到雙體船設計,他都無所不知。我們時間最長的一次交流,是關於裸鼴鼠的交配習慣,以及人類能從其中學到什麼。」

雖然從時間上說,芒格自身工作的時間已經足夠長,但是他取得成功的關鍵卻另有所在。他並沒有讓自己像一束激光那樣將全部精力集中於投資理論,而是在很多領域廣泛涉獵、深入研究,這包括微觀經濟學、心理學、法律、數學、生物以及工程學等等,並將從中得到的啟發用於投資。

2.「通才」的特點

貝恩諮詢董事長Orit Gadiesh是「通才」(expert-generalist)這個詞最早的提出者,她的定義是:

這種人有能力、有好奇心在很多不同領域、不同技能、不同國家以及不同話題上成為專家。他/她可能自己沒有意識到,卻具有以下特徵:

能夠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識別不同的形態,將不同領域的內容串聯起來;

能夠潛心專註,形成完美的思想結晶。

3.雙軌分析

芒格自己曾說:「形成習慣去掌握現實背後的模型,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

在對不同學科進行串聯這方面,芒格開發了一套他自己所謂的「思維模型」,他就用這種模型去評估投資機會。事實上,他已經打造了超過100個這種模型,且經常使用。

那麼,這些模型到底是什麼?

要解釋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舉一個他常用模型的例子——雙軌分析(Two-Track analysis)。這個模型融合了心理學、神經系統科學、經濟學以及人類行為學等不同學科,其中認為,在分析涉及人類決策的情況時,會涉及所有的商業領域,作分析的人就必須考慮「雙軌」:

基於利益最大化考慮,做決策的人如果採取理性行為,他會怎麼做?

在面臨大量非理性認知偏見的衝擊時,他可能會以何種方式屈服?

看重思維模型的並非芒格一人,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和思想家都在某種程度上使用思維模型,包括橋水基金的Ray Dalio。

04

上文提到的貝恩諮詢董事長Orit Gadiesh就極為推崇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她曾稱:

「我把我做的一切都帶到工作中來,包括過去所有的諮詢項目,所有讀過的書籍(每年超過100本)。我不僅讀小說,還讀物理、數學、歷史、傳記以及藝術相關的書籍。我是以色列人,能在德國工作順利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我曾經讀了大量德國文化、德國哲學家以及德國歷史相關的書籍。我也能在法國工作,同樣因為我讀過很多法國相關文學作品。」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專業化分工似的學科也越來越細化,要成為通才真的越來越難了。

不過只要我們一直在學習的路上,就什麼都不用怕了,你也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戰略家。

文件參考:百度百科、《在耶魯精進》

新浪微博:許諾愛說話

喜馬拉雅:搜索訂閱《知識隨筆》欄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不諾 的精彩文章:

終於明白等待是人生的常態
如何有效利用暗時間,提升工作效率?

TAG:許不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