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在爭議中落幕,香港電影卻再也回不去了
近日,第37屆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落幕,
最佳男女主角獎項分別由古天樂和毛舜筠兩位影星拔得頭籌,
而在頒獎典禮上,與往屆相比最與眾不同的是,
已經有十多年歷史的「專業精神獎」由巨星成龍頒發給幾十年如一日辛苦工作的茶水阿姨楊蓉蓮,
這也是成為了整個典禮上最溫馨的一個環節了。
典禮上並沒有以前繁盛時期的驚險刺激、驚喜連連,現在整個過程平淡如水,毫無懸念。
其實金像獎的老態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顯現,而回顧其發展史,造成頹勢的原因有很多。
金像獎原有的影視老人們北上發展,空留下年輕影人的支撐和奮鬥,
並且獎項提名限制項目繁雜,入圍困難,還要受到資歷輩分的限制。
存在這麼多障礙和瓶頸,不禁懷疑金像獎究竟還能堅持多久?它還能重現以前的輝煌嗎?
金像獎於1982年成立,雖只是僅限於香港範圍內電影作品的行業獎,
但在其輝煌時期,曾與台灣電影金馬獎、中國電影金雞獎被共同讚譽為「華語三大電影獎」。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市場頗為繁榮,
不僅作品質量過硬、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其產量和存活率也十分可觀,甚至被稱為「東方好萊塢」。
當時「正值壯年」的成龍靠著《醉拳》等眾多作品,強勢攻佔了香港甚至是全國的喜劇動作片市場,
為自己贏得了「功夫小子」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並一舉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最受歡迎的亞洲男明星。
李連杰憑藉其「黃飛鴻」、「方世玉」、「洪熙官」等系列動作電影開闢了自己在影壇的一方新天地。
喜劇影人周星馳更是依賴其經典作品《賭聖》創造了票房神話和奇蹟,
迄今為止周星馳在喜劇電影方面的影響力和地位都很少有人能夠望其項背。
在那樣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周潤發、吳宇森、徐克等一個個創造了奇蹟的名字活躍在香港影壇,
成為當時乃至以後幾年內年香港影壇巔峰之作的代表。
然而盛極必衰,到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呈現出衰敗之勢,
差不多經歷了港影自誕生以來重要而不可逆的轉折期。
不斷有大量優秀影人脫離香港,或北上內地,或進入好萊塢,曾經輝煌的香港影壇一時間彷彿被掏空。
新世紀不僅是時間的分水嶺,更成為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市場發展的分界線。
在這段時期內,港片與內地電影經歷了明顯的此消彼長式發展。
資本的逐漸流失、諸多優秀人才的出走,導致港片的產量、風評都直線下滑。
而隨後張國榮、梅艷芳、林青霞成龍、徐克等港片老人們,或去世、或歸隱,或轉戰內地,
港片曾經的輝煌不復存在,而離開港片支撐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早已不復當初的絢爛奪目,少了很多耀人光彩。
不過,近兩年《西遊降魔篇》、《澳門風雲》、《美人魚》、《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香港電影的票房奇蹟告訴我們,人才流失可能並不是香港電影和金像獎萎靡的主要原因,
或許更多的與香港電影市場本身的發展有關,市場頹勢顯現,所以影人們逐漸喪失信心選擇離開。
關於金像獎將來的發展問題,不少金像獎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金像獎不會擴大成華語片獎,它只屬於香港電影人。」
但殘酷的現實表明,「繼續固步自封的後果就是獲獎名單反反覆復只是那些熟悉的臉孔」,香港電影只能逐漸凋零。
或許金像獎應當學習絕境轉型的金馬獎一樣,敞開懷抱海納百川,才能扭轉當下的頹敗局勢。
又或許金像獎只是想要未來的市場為其走向作一個未知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