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不要富養了身體,窮養了心

不要富養了身體,窮養了心

當下的中國,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全民子女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是父母不想讓孩子再受自己的苦,還是眾人皆富,我孩子不能比別人窮的攀比心理,亦或是覺得自己無能愧對孩子就竭盡所有富養孩子。

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里是夫妻倆加上四個老人,六個人面對一個孩子,把孩子弄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是含在心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

最後,溺愛里孩子被養成了寵物。所以,新聞里才有這樣難以置信又令人窒息的新聞: 小學生打賞遊戲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積蓄;女孩17歲卻還要父母喂飯穿衣;因為媽媽沒給他送錢用,兒子機場連捅母親好幾刀;因孩子買蘋果手機家庭負擔不起,殘疾母親當場給女兒下跪。

他們被「富養」了身體,卻養窮了心。不知感恩、只求索取,自私、懶惰、價值觀、道德觀缺失,禁不起挫折的打擊,受不了苦。

所以,精神富有的人有能力創造物質,而精神貧窮的人,卻連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都沒有。

以前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窮,讓孩子早早懂得柴米貴,人在困境,也會奮發圖強。

我上學時和我一樣的窮孩子拚命地努力,想通過學習,去爭取更好的生活。

不僅是我,那個時候,我身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這樣。我們從小目睹父母辛勞、體驗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熱愛生活的道理,有著奮鬥與吃苦的自覺。

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

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熱了有空調,冷了有暖氣,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

父母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像的。

所以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更是折斷了孩子自立的脊樑。

父母的全方位呵護,讓很多孩子無思無想的享受著安樂,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更不知道父母的艱辛。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攀比等不良品質。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

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時,創造物質的腳步自然會停歇。

反之,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愛。

有父母擔心,當別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時,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儉約,會不會讓孩子感到變得自卑、壓抑,會不會影響健康快樂成長呢?

我想,那些舉不勝舉、德才兼備好孩子的例子就是最好的答案。

中國父母可謂是勞心勞力為孩子操碎了心,卻是那種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酸楚。

最近,滙豐銀行發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

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灣和大陸分別以7萬、5.6萬、4.3萬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報告還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

在教育問題上,中國父母又一次碾軋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過七成中國父母擔心自己還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於是,當人們反思生活最大的感慨就是養孩子的貴和累。傾家蕩產幾乎成了中國式教育的代名詞。

可父母的付出和犧牲卻沒有換來熱氣騰騰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親子關係的困局。

這是為什麼?

也許真的是中國父母的心太脆弱,愛孩子愛得太自私了。

父母們以為給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以為竭盡全力、盡最大可能給孩子最好的,以為自己永遠不老不死,所以總把孩子當嬰兒照顧,讓孩子失去了自食其力的機會和能力,甚至有個孩子上小學了,帶飯媽媽沒有把雞蛋剝皮,那個孩子就不會剝皮而把你雞蛋原封不動的剩回來了。

這樣養孩子,不是真的愛孩子,而是把孩子養毀了,養廢了。

我們希望孩子勤苦儉約,自立自強,不是說要像舊社會那樣,讓孩子吃不飽穿不暖,也不是天天跟孩子訴苦,「我們很窮,買不起東西」,抱怨「我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上班,還不是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怎麼對得起我們?」

這麼說,會把貧窮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揮之不去。我們可以窮,但不能窮得卑微,而是要在貧窮里窮出倔強和自強。

在生活的艱苦面前,直面現實,錘鍊內心,進入曾國藩所說的「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的境界。

當父母們傾其所有為了孩子,近乎傾家蕩產為了教育,想想這就是愛嗎?

以愛之名的無微不至呵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它剝奪了孩子在成長中漸漸形成的自主和自理能力。就好比一個四肢健全的人,你非要把他當成廢物養,這樣的父母,這樣的愛是自私的,更是狹隘的。

中國父母們,以為對孩子的愛就是把自己當成孩子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貼身保姆。其實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來自於獨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而在很多中國式家庭里,孩子卻只是問題的製造者,因為父母們忽略了自己身為父母,更應該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要教會孩子自立,自理和做人,而不是一味的包辦所有事情。

全能保姆式父母,很容易讓孩子把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當做是父母的義務。

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合理地愛,適當的教,科學的育,理智的陪伴,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給孩子自理和自主的機會,當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他們才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寒冷刺骨,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行人一熱就脫掉了大衣,結果,南風獲得了勝利。

父母就如同這陣北風,無論外力多強,也比不上孩子內心的自發力量。一個人願意成長、獨立,不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成長多重要,而是成長過程里他找到了內心的滿足感。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孩子也是。

但他們自我實現的方式比成人簡單很多,很多你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洗一隻碗,倒一次垃圾,甚至孩子為父母開一次門,他們都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讓出一個機會,退退位,讓孩子有點主人翁意識,培養孩子的擔當和責任感,教他做自力更生、堂堂正正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幽悠說情感 的精彩文章:

一個好姑娘,絕對不會在戀愛中傷害別人
不讀書,換來的一生如何

TAG:幽悠說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