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三人稱談論自己有何好處?
在生活中,你可能會遇到有些人談論自己時,喜歡用第三人稱形式。事實上,許多政客也是如此。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很喜歡在辯論或受訪時,就很喜歡用「特朗普」或「唐納德·特朗普」代替「我」字。
在英文中,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又叫「illeism」,對某些名人喜歡這樣做的原因,很多心理學家都有自己解釋。最不費力的解釋當然是自負,即他們的自我如此膨脹,甚至有了自己的生命。跟自戀者一樣,這些人太愛自己了,需要通過稱呼自己的名字來表達愛意。
為什麼許多名人總愛提自己名字?這方面沒有太多研究。不過倒是有研究表明,思考自己時用第三人稱能夠提升普通人的自信心。
Ethan Kross是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研究人們調節情緒的方式,其中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心理距離法(psychological distancing),即用外人的客觀角度看待自己的處境,讓自己從強烈的憤怒和痛苦中暫時抽身。
CREDIT: 123RF
他說,「我們發現語言能拉近或拉遠人們與自我的心理距離,這能夠在不知不覺間對人們造成影響。」
事實上,所有人在需要自我激勵的時候都會用第三人稱進行自我對話。例如,你在健身到快要放棄的時候可能會對自己說「加油!小明!」想要跟老闆提升職可能也會說「這是你應得的!小明!」
這確實有用。Ethan Kross對兩組人做了應激情況實驗,讓第一組的人用第一人稱自我鼓勵,第二組則用「你」字加上他們自己的名字進行自我激勵。最後,實驗者讓他們進行即興演講,結果第二組的心態和表現都更好,事後對自己的不滿也較少。
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參與者的大腦進行掃描之後,Kross發現第一人稱思考方式會激活大腦的「消極自我指示」區域,而第三人稱思考方式不僅不會,還能繞開大腦的認知區域,說明它帶來的積極效果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
這是否說明特朗普等名人之所以用第三人稱自稱是為了拉開與自我的心理距離呢?也許是,但Kross和其他人都沒有研究過。
在他的研究中,參與者從未將那些想法大聲說出來,只是放在心裡或者寫在紙上。所以,說不定那些名人並非特別擅長調節情緒,他們可能就是很狡猾而已。
本文譯自 howstuffworks,由譯者 蛋奶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原作者:DAVE ROOS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