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輕人,你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年輕人,你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前段時間一位久未聯繫的朋友忽然給我發微信詢問一些事情,交談過程中我就發現一個問題,他總是在用各種各樣的圖片或者表情包穿插在我們的對話間,有幾段對話甚至完全用圖片表情包代替語言回復我。這樣的語境讓我不敢想像他曾是一個謹小慎微,做事一絲不苟的人。我就在想,一個好好的年輕人為什麼不能好好的說話呢?後來的某一日,我在刷微博的時候,竟然遇到連續五條動態內容只發文字,沒有配圖。我忽然意識到這並不是某一個體的問題,圖像的傳播形式已經隨著媒介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經成為某些媒介的標誌。

當別人都在盲目堆砌圖片進行社交的時候,你能夠試著「好好說話」就會顯得格外珍貴。自媒體時代下,我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今天就來聊一聊我們所處的讀圖時代。

人們對信息獲取的方式正從閱讀時代大步地向讀圖時代走去,但其實很難說清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人認為是互聯網及自媒體興起的這幾年才開始的,但實際上人類傳播的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在朝著圖像化發展的過程。《韓熙載夜宴圖》就是古代沒有成像技術時通過繪畫進行信息傳遞的鮮明例子。到了近代,報紙可以刊登照片,而貝爾德帶來了完全由圖像進行敘述的電視。後來電影誕生、電視彩色化、互聯網的興起,直到今天自媒體發展、短視頻的流行。所以可以看到,人們對圖像的追求有著一個漫長的歷史。但在此之前,人們在閱讀的方式上並沒有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讀書,或者說文字閱讀一直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流方式。為什麼自媒體一出現,人們的閱讀方式就改變了?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話語權的轉變。

許知遠在《十三邀》對話馬東的某一期採訪中,討論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建國以前人們的識字率不超過5%,但我們國家幾千年來文化的傳承靠的就是這5%的人。現在人們的識字率超過90%,但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了解過去,剩下的95%的人就是在生活,只不過這些人在今天有了一個技術通道,他們的聲音才被更多人看到。

換句話說,自媒體時代最大不同是互動式媒介高度發展,更多人有了話語權。用戶一旦擁有了話語權,人們所共有的訴求就會被無限放大,這就意味著媒介平台為了生存要不斷地去迎合用戶的口味。圖片、影像這種具有強烈感官刺激的形式也就史無前例的在媒介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視、電影技術雖然不及現代發達,但在當時已算是突破廣播和報紙的重大變化,但人們的閱讀方式卻並沒有發生變化。那還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充滿詩歌和音樂的年代,人們集體崇拜海子,崇拜崔健。人們並沒有沉迷於電視而放棄閱讀。好的文字和歌曲依然是指引人們前進的燈塔。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當時電視並未普及,另一方面電視這種單一傳播方向的媒介並未給受眾帶來過多的話語權,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改變電視的傳播方式。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電視可以實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或者受眾自身產出內容。那麼,讀圖時代會提前到來30年。

到這裡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電視可以實現互動,用戶可以自主上傳內容實現共享,這不就是現在的手機終端自媒體嗎?沒錯,技術的延遲可能會導致一個時代的遲到。然而,這一天還是在現如今來了。

此刻我們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打開微博,刷新主頁,然後往下瀏覽,看有多少條內容是不帶圖的。

然後你會發現,在主頁里向下刷新,會連續十幾條甚至更多的微博都是圖文並茂的形式。說這個不是在否定這種形式,而是想要說,習慣性的讀圖可能會導致我們喪失思考的能力。

理由如下:

一、過多的圖像會消解我們的想像思維。圖片對人感官的刺激是直接又鮮明的,但正如愛吃辣吃鹹的人一樣,長期大量的接觸圖像傳播會導致他們對文字的「味道」感到乏味。看電影帶給人的感受和看書是不同的。但書籍卻能給人更多想像的空間,很多畫面與道理是需要人在腦海中自己去構建的。這就相當於電影和戲曲,同樣作為視覺的藝術,但戲曲在一個舞台上,在空間、布景有限的情況下,需要人們自己去還原劇情,每個人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旦我們所處的環境把所有的情景都給我們還原出來,不再需要我們去思考想像的時候,我們作為人的思考能力是在不斷退化的。

二、媒介的傳播行為模式會使受眾產生從眾心理,而從眾會導致人喪失思考能力。這一點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突出。想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自己出去遊玩拍了一張美美的風景照想要發朋友圈,可是圖片選好了卻被配什麼樣的文字難住了,於是絞盡腦汁憋出一段話,然後點擊發送。此時一個觀念深深地植入人們的腦海中,就是發朋友圈必須要圖片配文字。這就是從眾心理的體現,當所有媒體和用戶都在圖文並茂的進行傳播時,你也慢慢認為就該是這個樣子,而你卻忘記了自己想表達的最初的意思,忘記了你只是想分享一張照片、或者只是想單純的分享幾句心得而已。讓別人看來,這段詞不達意的信息碎片,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當我們把「理所當然」看得理所當然的時候,我們就如同這個信息社會的複製品,失去了自我。

社會的流行趨勢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往複的過程,當人們厭惡文字的時候就去選擇圖像,當對圖像產生審美疲勞的時候又會重拾文字,所以我們完全不用擔心文字、圖像亦或者報紙、廣播會消失。只是在這個漫長社會大背景之中,某一個特定時期下的每一個個體,就有可能成為流行的犧牲品。特別是現在年輕一代的所謂的媒體人,不要為了迎合新媒體語境而去過於注重形式,無論什麼年代,注重內容,好好說話,才會給這個社會留下有用的東西。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課工場 的精彩文章:

TAG:課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