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9.2,這部國產片能「救命」

豆瓣9.2,這部國產片能「救命」

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行駛120公里。

他們和家人在同一個屋檐下,卻常常無法同時相見。

他們和死神賽跑,在城市中開闢一條生命之路。

人們不想見到他們,卻又不能沒有他們。

因為他們是最接近死亡的人,卻也是最靠近希望的人。

他們是120急救醫生。

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推薦這樣一部劇——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

看點:全國首部大型院前醫療急救紀實片,記錄了上海「流動的急診室」內外的故事, 展現了醫患間、病人與親友間的情感與理解,還科普了不少急救知識,值得一看

集數:12

看到了海報上方碩大的番茄台的標誌了么?

沒錯,這是東方衛視醫療紀錄片的第四彈。

前幾部也是非常出名的,《生門》、《急診室故事》、《人間世》都在豆瓣上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每一部都在9分以上。

這次新片,是院前醫療類題材,主人公是120急救隊的一線醫護人員,記錄了上海三輛救護車內外的故事。

跟之前幾部紀錄片相比,這部紀錄片更真實了,因為它拍得更不「好看」了。

攝像頭要麼安置在救護車一角;

要麼由攝像師扛著,一路哼哧哼哧追著救護人員到處跑;

更別說藝術加工與情節的起承轉合了,就連普通紀錄片拍攝那種的「美感」,你可能都找不到。

短短12集,每集30多分鐘。

不長,道盡了醫療急救行業的喜怒哀樂,與人間滄桑。

這部片子里90%的急救患者,都是老人。

第一集里,有位94歲的老阿婆,發生髮熱癥狀而呼叫了120,她就住那種老建築里。

當時天在下著雨,阿婆年邁,身體情況令人堪憂。

送醫院的話,只能把人從頭到腳謹慎包嚴實了,由醫生抬著頭部,時刻觀察病情變化,再沿著陡峭的樓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抬下樓。

一切防護工作其實都做完善了,但病人的情況卻依舊難以預料——

下樓時,阿婆特別緊張,一直拽著其中一位小哥的褲子。

這場面極其尷尬。

而事後,小哥居然完全沒往這方面想。

只呆萌地表示如果褲子被拉掉的話,阿婆會非常危險……

不得不為這份敬業精神,點365個贊!

120急救現場,往往就在病人的家裡。

當急救小分隊到達81歲的宋兆科老人的家中時,都驚呆了。

房間里堆滿了廢品和垃圾,窗戶緊閉,空調和風扇也沒有打開。

一堆雜物中,蜷縮著一個形容枯槁的老人,很久沒有洗過澡,全身散發異味。

老人幾天沒有吃東西,此時全身乏力意識不清。

當時正值上海2017年酷暑,市區溫度達到了歷史罕見的41度。

而室內的溫度,比室外還要高。

自5年前老伴兒去世後,老人一直獨居,子女不在身邊,只是偶爾來探望。

這次是鄰居發現情況不妙,才打電話報了120,要不然老人就會這樣痛苦地死在一堆垃圾里。

都到這種情況了,老人還一度堅持不去醫院。

是的,我們不能拒絕的一個事實是——我們都要老的

人老了,洗澡都是危險動作。

77歲老奶奶,晚上8點在浴室摔了一跤,突發腦梗,左半身癱瘓。

睡覺也不能掉以輕心。

69歲大爺,凌晨四點鐘,毫無徵兆突發胸悶,呼吸困難,心跳會隨時停止。

貪個嘴,都可能喪命。

102歲的王阿婆,中午多吃了7個餃子,血液循環都到胃部,所以大腦供血不足,造成暈厥。

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120急救的紀錄片,還不如說它帶領你進入一個個潮濕晦暗的角落,窺見很多中國老人的生存狀態。

而同時,他們還會遇到很多「不講道理」的病人與家屬。

為情所傷喝農藥自殺,事後堅持不通知父母的成年男子;

明明沒太大毛病,不願就近就醫,堅決要求去極遠的醫院,導致救護人員一路堵著去醫院的家屬大媽;

身體健康卻因為寂寞,而把調戲120當興趣的老人,把急救人員叫來,說一堆有的沒的以後,要求把自己送去醫院。

完了查出沒病沒災,被醫院請出來。

結果沒過一會兒,調度中心再度接到信息。

急救人員到場以後,發現果然又是這位老人,在打電話召喚。

有人已是危在旦夕,急需送醫;

卻還有另一部分人,把120當代駕,當計程車。

分明是這位病人耽誤了那位病人,可一旦意外與不幸發生的話,被耽誤的病人家屬,基本不太會責備其他病人。

而是選擇將怒氣,宣洩到已然殫精竭慮的醫護人員身上……

按要求,如果接到預報電話,急救車必須出車;

如果病人有意願,急救車就必須送他去醫院。

在常住人口為2418.33萬的上海,120急救中心也就1000多名一線從業人員,救護車數量更是極其有限。

因此如何更好地調度,一直是一個問題。

儘管經驗再豐富,接手過再多救命的活兒,自己卻也終究只是一個平凡的人。

既然是人,就總會發生「不知道」「不確定」與「無能為力」。

「我已經儘力了」,這句早已在各國各種影視劇里,被用到爛的台詞,

通過這部紀實片,才讓人真正體會到它背後的分量,竟如此之厚重。

120急救小隊的日常,四個字形容:累死累活。

既要技能,又要體力。

由於病患的發病狀況複雜,120醫生需要掌握非常龐雜的醫療知識。

單是紀錄片里呈現的疾病有:腦梗、尿毒症、紫癜、癲癇、農藥中毒、骨折等等。

吳昕醫生冷靜理性,他能及時準確地判斷病情,面對肌肉萎縮的病人,能迅速找到靜脈血管進行輸液。

5秒插管的神技能,在彈幕上引發一票醫學生的驚嘆。

輪班倒是常態。

與常規工種不同,因為你無法預測病人什麼時候發病,相應的,急救人員必須12小時不間斷輪班,沒有所有人都能得到休息的時候。

凌晨一兩點,調度中心一個訊號就得馬上出車,不存在所謂能不能通融的「特殊情況」。

接到通知、趕赴目的地、進行緊急救助、與家屬進行溝通。

等病人情況穩定以後,再小心翼翼抬上擔架,驅車送去醫院做全面的治療。

日復一日,重複這項單一的工作,卻又得保持緊張狀態,腦子裡那根弦要被繃住了。

入這行太多年,救護員們也從一開始的戰戰兢兢,一出手就出錯;

訓練到如今確認過眼神,就知道下一步該咋做。

偶爾休息休息,「吃頓好的」也是可以。

但因為有工作在身,所以同事聚餐的話,只能選擇簡便高效的路邊攤。

酒也肯定喝不成了,喝水吧。

看起來有些可愛,有些好笑,卻又很心酸。

不止晝夜不間斷進行工作,令人崩潰,這些工作人員們,最大壓力來源還是在於他們的服務對象——病人。

120的每一次出車,都意味著要在各種不確定的環境中,與死神搶人。

運氣好的時候,目的地有相應的急救設備,病人情況穩定,可以順利恢復心率。

但也總免不了,遇到一些家庭基礎條件堪憂,或者造成時機的延誤。

無論怎麼救,無論再怎麼不甘,都有救不回病人的情況發生。

每當這時候,急救人員心裡已經非常不好受,卻也不得不承擔起安撫崩潰家屬的責任,當然更免不了承受遷怒與無理由的指摘。

但沒時間抱怨和收拾心情,他們必須放下情緒,埋首奔赴下一個急救點。

我們常常忽略的一個事實是,醫生也只是普通人——

有人正與妻子進行著「異國戀」,平時只能視頻溝通。

有人私底下的性格逗比,吐槽抖包袱功力點滿。

有人下班後喜歡擼貓減壓;

還有這位肖醫生,特別愛妻子愛家庭,陪老婆產檢時露出的笑容實在是太痴漢了。

但每每鏡頭拍到他脖子上那根金鏈子時,都很讓人齣戲,恨不得跪下叫一聲大哥。

這部紀錄片除了向我們展現了120急救人員不尋常的工作之外,更對普通人有警示作用。

每一個案例中,片中都會給出小貼士。

比如:

腦梗發生後 3 小時內是黃金治療期,可最大程度恢復腦細胞功能,甚至不留後遺症;

醉酒後的嘔吐物極易引發窒息,所以身邊要有人陪伴;

老人摔倒後不要輕易搬動,最好是等待救援。

很多突發性疾病,如果家屬處理妥當,早點打120,病人生還和康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我覺得每個人有空都要看看這個紀錄片。

畢竟我們千辛萬苦,搖搖晃晃,才來這人世間走一遭。

我看的眼淚要出來。生而為人,請努力好好活著,為了自己也為了這些為讓我們活下來而努力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劇影評 的精彩文章:

TAG:影視劇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