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史詩般」的驚喜大型小行星與我們「擦肩而過」
在北京時間的2018年4月14日17點22分人類發現了一顆較大類型的小行星,計算得出會在北京時間的2018年04月15日14點42分最接近地球,小行星的編號為2018 GE3,其平均大小約88米(37-138米)的最接近地球,其距離地球僅僅只有0.5LD(約192200千米)。這是人類有記錄觀測以來最接近地球當中最大的一顆近地小行星,還好已經與我們安全的「擦肩而過」。
為什麼小行星不能精確的提前預報?
該小行星在北京時間的2018年4月15日17點22分由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特林那巡天系統所觀測到,由於太空是如此的廣闊,且小行星個頭又小,所以能夠觀測到這樣的近地小行星系列,猶如大海撈針一般困難。因此一般「運氣」不佳時,只能在最接近地球時刻的前幾個小時小行星比較「亮」的時候,才「有幸」被人類的觀測器所捕捉到。這樣以來,如果觀測更小的近地小行星的話,那就是更難了,這需要全球的合作。
該小行星離地球有多近?
我們地球到月亮的平均距離約為38萬千米(1LD表示單位上地球到月亮的平均距離),該小行星最接近地球的時刻的距離約為19萬千米(地球直徑約12756千米)。這相當於從地球到月亮的「中間」穿過,下圖為模擬的小行星軌道示意圖:
GIF
動畫圖片來自:@tony873004
為什麼是「史詩般」的?
從國際小行星(MPC)給出的數據來看,如此般近而大的近地小行星,以前從來沒有記錄觀測(這裡除去擊中地球的)過。這次是第一次觀測到這麼近還這麼大的小行星,也包括了最接近月球的記錄。
「傳說」中編號為99942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可能會在2029年4月13日打破這項記錄,目前數據預測,最接近地球的距離約為0.098 LD(約為3.7萬千米,這相當於同步人造衛星的高度),小行星大小高達370米左右(2014年數據)。
該小行星有點略等同於1908年的通古斯卡撞擊事件的60-190米大小的小行星(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
小行星2018 GE3的質量約80.4萬噸,體積約268075立方米。 如果它擊中地球,小行星釋放的能量相當於80827千噸的TNT炸藥,或類似於4042顆廣島炸彈(氫彈)。
最接近時從地球看有多亮?
該小行星最接近地球時,目視亮度大概在12-13等左右,這個需要望遠鏡觀測了,因為我們肉眼在黑暗且空氣好的情況下最暗也只能看見6等左右的天體。
由於小行星最亮時發生在我國的下午,所以即便我國的天文愛好者有望遠鏡也無法看見,只有黑夜半球那邊可以看見了。下面的動圖為業餘天文學家Michael J?ger在歐洲中部的奧地利拍攝的該小行星划過夜空的動圖:
GIF
動圖來自:
Michael J?ger
關於小行星的編號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這顆小行星會是這樣的編號?其實很簡單的,當地球上第一次觀測到不明天體(UFO)時,首先會將數據傳送給國際小行星(MPC)進行「識別」,臨時取個不確定天體編號,比如這次最先起的臨時編號是ZG009C1。然後確定該物體屬於哪一類,如果屬於小行星等已知類型的天體,就會開始起一個正式的暫定編號(新發現的未知命名的小行星)。關於小行星的編號,近地的小行星不同於其它的小行星(如愛神星等)。近地小行星一般只有暫定的編號(除去有正式軌道的),它們主要由發現年份以及2個字母一個數字組成,如這次的小行星編號為2018 GE3。其中「2018」為發現年份,「G」代表4月上旬。這裡需要說明下這個「G」的來源,1月上旬為A,下旬為B,然後2月上旬為C,下旬為D,依次類推,如下表:(這裡面沒有字母「I」,因為它和「1」太像了,為了不混淆,而不用)
第二個字母「E」代表本次半月內發現的第幾顆小行星數目,如果是只有「E」這個字母的話,那麼就是本月發現的第5顆。但是如果後面還有數字的話,就是排到字母最後一個「Z」,開始循環使用數字。如「Z」為第25顆後,重新編號為「A1」,這就是第26顆,「B1」就是第27顆,以此類推。如下表:(如上,這裡同樣不能用「I」)
若有錯誤,歡迎指出
全文編輯作者:零度星系(天文在線)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且由本人一人編輯,難免出現錯誤,還請指出錯誤所在好加以改之。
參考資料
1.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SpaceWeather
3.NASA/JPL NEO
4.Apolo11Web site
5.Twitter
6.Weibo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且由本人一人編輯,難免出現錯誤,還請指出錯誤所在好加以改之。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天文在線
微信號:tianwenzaixian
TAG:天文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