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後一條硬漢:他死了,明朝才算亡了

最後一條硬漢:他死了,明朝才算亡了

原標題:最後一條硬漢:他死了,明朝才算亡了


張煌言(號蒼水)最後一次回到家鄉寧波,


是以一名被俘罪犯的身份。


父老鄉親聽到消息,紛紛出城觀看,


希望目睹這名堅持抗清近20年的孤膽英雄最後的模樣。

腦袋後面已經拖著長辮的民眾,


看見他頭戴方巾,身穿葛布長衫,


一身明朝衣冠,恍如隔世,


大家不禁潸然淚下。


浙江提督張傑,此前為了抓捕張煌言費盡心機,


此刻他在衙署里「接見」張煌言,


第一句話就是「等你等得很久了」。


張煌言神色從容,立馬接話說:

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罪。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從1645年參加浙東的抗清運動開始,近20年里,

他從未怕過死,他一直在等待死亡,


等一個恰當的時候。


現在,是時候了。



▲張煌言


1


張煌言被捕,根子在5年前就埋下了。


那是1659年的夏天,他與鄭成功聯合北征,


逆長江而上,一直打一直打,打下了蕪湖。


這是多年來張煌言數次攻打長江,最大的一次勝利。

他後來回憶這一仗的兇險,說是:

兩岸炮聲如雷,彈如雨……骨飛而肉舞。

血腥的場面,因為勝利,而被他寫出了音樂般的歡快。


這一刻的張煌言,一度以為光復故國有望。


臨近的州府,一看他的勢頭,也紛紛改旗易幟,


最高峰時,長江兩岸有30餘座城池在他的掌控下。


然而,勝利來得快,去得更快。


張煌言的三千水軍能夠拿下這麼多城池,


得益於鄭成功的主力部隊在南京城外牽制住了清軍主力。


鄭成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打下南京如囊中探物,

因此遲遲不發兵攻城,一次次延誤戰機。


等到清軍援兵趕到,鄭成功卻打不過了,不得已倉促退兵。


留下張煌言孤懸長江中游,沒有進路,也沒有退路。


此時滿清重占長江,上下游音信斷絕。


張煌言請一僧人密藏書信,經小路急送鄭成功大營,


信中苦勸鄭成功千萬別撤退,天下事尚可圖。


信還未送到,鄭成功已將沿岸數百里舟師以及駐軍撤了,


全軍逃返福建。


深感絕望的張煌言在清軍夾擊下,退入崇山峻岭間打游擊。


經過殘酷的搏鬥,他的軍隊犧牲的犧牲,潰散的潰散,

最終僅剩一個隨從攜印陪著他突圍,


在善良民眾的掩護下,一路往東,徒步兩千餘里,退回了海上。


這次失敗之後,張煌言再難發起有力的進攻。


他的被捕,只是時間問題了。



▲劇照:鄭成功


2


不過,先於張煌言被抓的,是他的至親。


得知張煌言生還浙東的消息後,總督郎廷佐忍無可忍,


派兵抄沒了他在寧波的老家,

拘禁了他的妻子董氏和唯一的兒子張萬祺,


企圖用人質逼迫張煌言投降。


張煌言不為所動。


十幾年的抗清生涯,早練就了他的「鐵石心腸」:


至親可以懷念,但不可以成為談判的條件。


他的妻子董氏,知道自己嫁給一個英雄,


知道聚少離多,但沒想到會聚得這麼少。


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張煌言就離家抗清去了。


直到三年後,他終於滿身風雨出現在家門口。


來不及訴說思念,丈夫就說他是來辭別的,

錢塘江防線已破,他要隨魯王到海上征戰了。


為了緩解妻子的不安,張煌言和董氏打了個賭:


投擲骰子,讓老天決定他是走是留。


或許只有這樣,也才能緩解張煌言的愧疚,


是天意要他走的,不是他自己想走的。


總之,那天之後,他終生再未與妻兒見面。


1652年,他的父親張圭章去世。


張煌言幼年喪母,少年時代就隨父親出外,


他的人生觀基本是父親影響和塑造的結果。


得知父親離世的消息,他悲痛萬分,

但是,仍然沒有回家奔喪。


張煌言被捕前兩年,隱居在舟山附近一座荒島上。


一個部將要他納妾,並把戰死的將領陳木叔的女兒獻給他,


張煌言嚴詞拒絕,說:


小姑娘是忠臣之後,怎麼可以遭受如此對待?


何況我的妻子為我身陷大牢,怎麼可以如此對待她?


在民族大義面前,他能做的就是,


獨自面對漫漫長夜,以此彌補對妻子的虧欠。



▲張煌言塑像

3


清廷官員在與張煌言交戰的近20年間,


無數次對他進行誘降或勸降。


可以想像,一個拋妻棄子在所不惜的硬漢,


又怎會對敵人許諾的榮華富貴動心呢?


他對各種勸降信,都不屑一顧,


回信也總說自己是「明室孤臣,有死無貳」。


但事實上,1644年清軍入關時,


25歲的張煌言僅是一個舉人,而非明朝的官員。


明亡之後,一些士人精英選擇了投奔新主,


一些選擇了抗爭,一些選擇了隱居。


每個人都經受了生死的道德拷問,


而張煌言則成了最有道德潔癖的那個人。


他一定要選擇抗清,不抗爭就毋寧死。


到底是什麼塑造了他如此孤高的道德感呢?


最根本的,是他在歷史上找到了他的精神原型,


一個他希望對標的靈魂偶像——文天祥。


他後來的臨難詩中,有這麼兩句:

疊山遲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謝枋得(號疊山)當年未在元滅宋之日即死,


儘管他在元朝建立之後不應徵召絕食而死,


張煌言也要拿他與文天祥(號文山)互較高下,嘆其死得遲了。


那些投降的,如留夢炎之流,更要被他罵祖宗十八代了。


一個清廷官員給他寫信勸降,張煌言毫不客氣地回信:

不孝未便以文文山自況,執事正不必以留夢炎輩自居耳!

我自己不方便說我想做文天祥,


但你也不用讓天下人都知道你想做留夢炎吧?


一句話,懟得這名勸降者羞愧不已。


南明先後存在好幾個政權,但每個政權都藏污納垢,


內部爭正統、爭權力的勁頭,比打清軍大多了。


各種互相出賣,內訌詆毀,投降變節,


幾乎每天都在輪番上演,底線越來越低。


張煌言與那些醉心利祿、腐敗透頂的南明官吏有天壤之別,


他純粹得幾乎完美,眼裡只有忠義,沒有其他。


很難想像,這麼一個完美的道德主義者,


如果沒有對於偶像的死心模仿,沒有對於抗清的高度緊張,


他一定會對他賣命的小朝廷感到崩潰的。


所以,張煌言的後半生,都在自我暗示中度過。


他在給友人、給敵人、給自己的話語或詩歌中,


無處不在強化一個感覺——我是文天祥。


哪怕在最鬱悶的日子裡,他也會通過一次次的戰鬥,來轉移他焦灼的心緒。


文天祥最後從容就義,實現了青史留名。


張煌言肯定也會走上這條路,只是遲早的問題。



▲張煌言畫像


4


這一天,終於來了。


1661—1662年,順治和康熙交接的這兩年間,


南明反清陣營厄運連連:


永曆帝朱由榔被絞殺,鄭成功在台灣去世,魯王朱以海病逝……


鄭成功之子鄭經全線撤退到台灣本島,


東南的抗清武裝,僅張煌言一支獨存。


滿清統治者不斷調整對於漢人的政策,變得越來越漢化,


舉目望去,天下早已不是1645年的那個天下。


心力交瘁的張煌言,抗爭下去已無意義,


他最終遣散了部隊,僅留幾個死忠在身邊,避隱舟山一個海島上。


從此時起,他已經預想了無數遍被捕就義的情景。


這一天,終於來了。


兩名偽裝的僧人,抓到了出島換米的隨從,


浙江提督張傑因而獲悉張煌言藏身的小島。


康熙三年(1664),七月二十日,趁著夜色,


一隊清軍從山後突入張煌言的住處。


當時去逮捕張煌言的一個士兵後來回憶說,


張煌言的床下都是書,旁邊有一副棺材,


床頭懸著一柄利劍,張煌言想去取劍,


不幸被床帳絆倒了,所以來不及自殺。


三天後,他被帶到寧波城,


一生中最後一次返回故鄉,以一個被俘罪犯的身份。


又十天,勸降失敗的張傑,派人把張煌言押送杭州。


在杭州的監獄內,張煌言絕食相抗,仍舊不降。


後來體恤獄卒會被上頭處罰,勉強以水果維持生命。


杭州市民跟追星一樣,追到監獄裡。


他們買通獄卒,以一見張煌言為榮,或請張題詩留念,


那些日子裡,張煌言從一個帶劍的詩人,變成了一個寫書法的囚徒,


在監獄裡恣情揮毫,忙得不亦樂乎。


寫的什麼?


一張一張,寫的都是文天祥《正氣歌》!


九月初七,張煌言被押赴刑場,


看到太陽照在鳳凰山頭,他吼了一聲:好山色!



▲張煌言眼中的好山色或許如此


行刑官問他還有什麼遺言。


他隨口吟出了早已打好腹稿的四句短詩:

我年適五九(指45歲),復逢九月七。


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現場文書當即用筆記錄了下來。


行刑的時刻到了。


張煌言拒絕下跪,昂首挺胸,就義於刀下。


對他而言,


一個張煌言死了,又一個「文天祥」活了。


此前數日,他的妻兒,已在鎮江被害。


沒有人告訴他這個悲傷的消息。


數年後,一個沒有留下名字的史家,一字一字地寫下:

煌言死而明亡。

一個朝代,從它被宣布滅亡起,整整殘喘了20年。


張煌言,是這20年最後的孤膽英雄,


最後那個堅毅而悲傷的句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哄孩子睡覺,你還在講《一千零一夜》嗎?
極簡唐朝史,簡到崩潰(爆笑全本)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