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權威發布|淮南出台《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實施方案》

權威發布|淮南出台《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實施方案》

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6-2030年)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的通知》(國發〔2016〕15 號)、《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的實施意見》(皖政辦〔2016〕83 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增進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為目標,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以中醫藥服務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和政策機製為重點,堅持中西醫並重,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提高中醫藥發展水平,發揮中醫藥在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文明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提升中醫藥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二)發展目標。到 2020 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各領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進一步提升。

——全市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達到 0.55 張,每千人口衛生機構中醫執業類(助理)醫師數達到 0.4 人。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 7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貧困地區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有 2 名醫師掌握 6 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 1 名鄉村醫生掌握 4 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為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公立中醫醫院門診和住院次均費用比綜合性醫院分別低 10%和 15%以上。

——建設 1 個中醫名院和 5 個中醫重點專科。

——培養和引進 3 名安徽省名中醫、5 名安徽省基層名中醫、7 名中醫臨床技術骨幹。

——建成 1 個中醫藥醫養結合示範基地,1 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示範區),1 個中醫優勢病種健康管理聯盟。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 300 畝。

到 2030 年,實現中醫藥服務領域全覆蓋。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市中醫醫療服務量占醫療服務量 20%以上,基層中醫醫療服務量占基層醫療服務量 30%以上。基本形成一支由 30 名市名中醫、100 名中醫臨床技術骨幹、130 名執業中醫(葯)師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

二、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一)完善中醫醫療服務網路。鞏固完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為主體、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為重點、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原則上市本級、每個縣人民政府要舉辦 1 所公立中醫類醫院。不得擅自撤併、拍賣政府舉辦的中醫類醫院或改變其公立性質。在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等非中醫類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化的中醫藥科室,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標準化中醫館。(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加強協作配合,落實部門責任,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提升工程主要指標納入政府綜合醫改重要內容進行考核。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崗位設置要與服務能力、服務人口相適應。5 年內,8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 7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館。加強對口幫扶,三級中醫醫院對口幫扶貧困縣縣級中醫醫院,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對口幫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大力推廣中醫非藥物療法和適宜技術。(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食葯監局、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三)實施中醫藥「四名」工程。推介並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療效確切、醫風高尚、社會認可、能夠代表淮南中醫藥水平和形象的名院、名科、名醫和名葯。加強省級和市級重點中醫專科建設,扶持一批中醫優勢專科做大做強,逐步建成一批區域和基層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加強特色中藥製劑的研發和應用,建設集新葯開發、健康功能食品研發、中藥保健、中藥資源綜合利用等於一體的中藥資源產業集群,打造皖藥品牌。(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經信委、市農委、市林業局、市食葯監局負責)

(四)積極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中醫藥參與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重大傳染病防控網路和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市級中醫應急救治隊伍建設,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和重大傳染病防治能力。加強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服務管理,逐步擴大服務範圍,提高覆蓋率。開展重點病種中醫藥健康管理聯盟建設,建立中醫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市衛計委負責)

(五)加強中西醫結合工作。建立完善糖尿病、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聯合攻關和協同創新機制。鼓勵將重複設置、功能單一的綜合醫院改建為中西醫結合醫院,鼓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範單位,鼓勵開展西醫學習中醫活動。(市衛計委、市科技局負責)

(六)加快推進中醫藥服務結構性改革。以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優化存量、補齊短板、改善服務、創新機制,開展公立中醫醫院集團化管理、專科專病聯盟、醫療聯合體和醫療共同體建設。鼓勵公立中醫醫院拓展服務領域,開展健康養老、養生治未病、婦幼保健、慢病康復等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鼓勵公立中醫醫院拓展業態,擴大增量,在健康服務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市衛計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負責)

(七)推進「互聯網+」和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推動「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依託中醫名院,舉辦互聯網中醫醫院,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健康管理、健康諮詢、簽約服務、遠程診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服務,促進中醫藥各領域與互聯網全面融合。開發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為新安醫學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支持。推進以中醫電子病歷為基礎的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整體推進中醫藥電子政務、統計管理、公共信息服務、健康服務系統建設。(市衛計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財政局負責)

三、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

(一)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類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鼓勵集團化發展或連鎖化經營。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強各級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科)建設,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建立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於一體的中醫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市衛計委、市工商局、淮南市保險行業協會負責)

(二)推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鼓勵中醫院開辦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老年病醫院,建設一批中醫藥醫養結合示範基地,打造一批中醫藥特色養老示範區。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面向居家養老人群開展上門診視、健康查體、保健諮詢等服務,鼓勵中醫醫師在養老機構提供保健諮詢和調理服務,促進中醫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支持養老機構設立中醫醫療機構,加強養老機構與中醫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養老人員快速就診綠色通道。(市衛計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負責)

(三)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充分利用我市生態旅遊資源和中醫藥資源優勢,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遊產業、體育健身產業深度融合。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和示範基地,打造一批中醫藥特色健康旅遊小鎮,建設若干個藥用植物園,形成一批與中藥科技農業、名貴中藥材種植、田園風情生態休閑旅遊結合的養生健身體驗和觀賞基地,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產品和線路。利用我市資源秉賦和區位優勢,吸引社會資本來我市投資興辦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市旅遊局、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衛計委負責)

(四)開展中醫特色康復。加強中醫醫院康復科室建設,支持康復醫院設置中醫藥科室,發揮針灸、推拿等中醫藥綜合康復優勢,與現代康復技術有機結合,開展慢性病康復、殘疾人康復、工傷康復等服務。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各類中醫康復機構。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中醫醫院合作開展中醫康復技術服務,鼓勵中醫醫院與境外機構開展中西醫結合康復技術合作。(市衛計委、市民政局、市殘聯負責)

(五)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加強野生中藥資源的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完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支持貧困縣發展特色中藥產業,指導貧困戶開展特色中藥種植。(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農委、市林業局、市商務局、市食葯監局、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中醫藥隊伍建設

(一)加強中醫藥人才引進、培養。制定有利於中醫藥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優惠政策,將中醫藥人才列入政府有關人才引進項目,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培養一批中醫藥學科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幹,形成科學合理的中醫藥人才梯隊。啟動中醫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引進培養一批中醫藥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及臨床科研的領軍人才。實施縣級公立中醫醫院特設崗位人才引進計劃,為每個縣級公立中醫醫院公開招聘中醫特色技術人才。(市衛計委、市編辦、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調整中醫藥人才培養結構和模式。加強中醫藥職業教育,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中醫藥專業為主體,調整學歷教育學科和專業設置,優化資源配置,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創新院校教育與傳統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採取集中理論學習、分散臨床跟師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具有深厚中醫理論功底和紮實臨床實踐基礎的實用型中醫臨床人才。著力培養中醫藥健康服務創新人才。(市教育局、市衛計委負責)

(三)建立激勵與評價機制。建立制度約束與待遇激勵相結合的機制,按照「動態調整、周轉使用、人編捆綁、人走編收」的原則,探索建立人員縣管鄉用編製「周轉池」制度,提升福利待遇水平和職業成長空間,穩定基層中醫藥隊伍。定期開展名中醫評選表彰活動,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市衛計委、市人社局、市財政局負責)

五.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促進中醫藥成果轉化

(一)繼承「北華佗、南新安」學術和經驗。繼承歷代名家名派學術思想,挖掘總結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經驗。開展民間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的研究評價及推廣應用。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把師承教育貫穿於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全過程,實現師承教育常態化和制度化。加強名老中醫藥專家和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鼓勵名老中醫帶徒授業。(市衛計委負責)

(二)加強中醫藥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重大疑難疾病的臨床研究和聯合攻關,形成一批重大技術成果和產品。鼓勵開展新葯創製,支持基於經典名方、民間驗方、特色製劑等的中藥新葯,支持開展重大新葯創製,推動技術、方葯等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和產業化。(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衛計委負責)

六、弘揚中醫藥文化,擴大中醫藥對外交流

(一)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將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健康城鎮建設,鼓勵建設中醫藥文化一條街和主題公園。深入挖掘我市中醫名家、學術流派等中醫藥文化資源,組織創作一批中醫藥文化科普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市文廣新局、市教育局、市城鄉建設委、市衛計委、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推進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极參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鼓勵市內有條件的中醫藥機構到海外開辦中醫醫療保健機構,支持我市中醫藥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市外事辦、市教育局、市衛計委負責)

七、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為中醫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要堅持中西醫並重方針,依法履行發展中醫藥的職責,將中醫藥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年度目標任務,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建立並完善政府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解決中醫藥改革發展的重大政策和關鍵問題。健全市、縣區中醫藥管理體系,充實管理隊伍。(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放寬服務准入。放開對社會資本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的規劃布局限制,對舉辦中醫診所依法實施備案制管理,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允許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鄉鎮和村開辦中醫診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具有中醫專科特色的中醫醫療機構,保證社會辦和政府辦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探索執業中醫師分類管理,探索中醫師區域註冊管理。(市衛計委負責)

(三)落實要素保障。加大醫保支持力度,鼓勵中醫藥服務提供和使用。落實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政策,健全穩定可持續的中醫藥財政投入保障機制。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建立符合中醫醫院特點的財政分類補償機制和考評辦法。按照中醫藥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調整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中,將中醫類醫院中醫門診診療服務納入首診範圍。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擴大中醫醫療、養生保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等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中醫藥機構的用地。加大對中醫藥發展的金融支持,鼓勵利用世界銀行等國際貸款、地方政府債券、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健康產業基金等支持中醫藥發展。(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物價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政府金融辦、市食葯監局、市衛計委負責)

(四)營造良好環境。開展中醫藥法治宣傳教育,提高中醫藥從業人員法律素質。加強中醫藥監督行政執法能力建設,強化中醫藥監督行政執法人員培訓,全面提升中醫藥監督能力。嚴厲打擊假冒中醫名義非法行醫、發布虛假違法中醫醫療廣告等行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將中醫藥文化宣傳和養生保健知識普及納入主流媒體公益性宣傳的內容,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持續開展中醫藥宣傳活動,普及中醫藥文化和養生保健知識,提高公眾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淮南市文廣新局、市工商局、市食葯監局、市衛計委負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