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有哪些功效?你知道嗎?
薄荷,《本草綱目》記載:「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
《滇南本草》記載:「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瘰癧,即在頸部皮肉間可見大小不等的核塊;瘡疥,是由於體內熱毒旺盛發於體表的急性化膿性皮膚疾病。
薄荷本草,為莖葉茂盛時采割的整株乾燥後切段生用。
薄荷性辛、涼,歸肺、肝兩經。
功效主要有:
1、主要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時的清熱辛涼解表,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
2、由於薄荷芳香可通竅,故可用於清利頭目、利咽喉。
3、宣毒透疹、祛風止癢,可用於風熱束表,麻疹不透。
4、由於薄荷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調經。
薄荷不同部位亦有功效的側重:
薄荷葉長於發汗解表;薄荷梗則偏於行氣和中。
薄荷入葯注意事項:
1、薄荷芳香,宜後下。
2、薄荷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不宜使用。
現代用法(需遵醫囑使用):
1、將丁香、厚朴、薄荷、銀花製成漱口水,分次漱口每日2~3次,可治療牙疼、口臭。
2、以車前草、薄荷煎湯,待藥液涼後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洗眼睛,治療急性結膜炎。
3、將薄荷、橘葉水煎、過濾,用毛巾浸湯熱敷患處,早晚各1次,治療急性乳腺炎(未潰膿者)。
4、薄荷、桂圓乾,煎服,治療慢性蕁麻疹。
薄荷是一種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既是食品,也是藥品。野生與栽培的均有,但藥用以栽培為主,野生的薄荷干後氣味極淡,質量較差,故多不採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薄荷的特徵、栽培、分布和用途作了詳述:
「薄荷,人多栽蒔。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後分之。方莖赤色,其葉對生,初時形長而頭圓,及長則尖。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葯以蘇產為勝。」江蘇栽培的薄荷莖小而氣味芳香,質量最優,稱為「地道藥材」。
在唐以前的葯書和方書當中都沒有薄荷的藥用記載,薄荷一直都是作為蔬菜來供食用,或是作為茶飲,而不作為藥品使用。最早記載薄荷藥用價值的葯書是唐朝官方編著的《新修本草》。這倒不是因為薄荷的藥用價值不大,而是因為時勢所限,古代醫家對中醫藥的認識還不能夠盡善盡美。
事實上,薄荷是治療風熱感冒的要葯。李時珍曰:「薄荷入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葯。」
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少用則涼,多用則熱。如果以鮮薄荷汁外擦皮膚,少用會覺清涼,多用反覺灼熱。薄荷的辛涼之力可以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所以服之能透發涼汗,是治療溫病初起,風熱感冒的要葯。
薄荷是兒科常用之品,治療肝氣膽火鬱結作疼,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瘛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鬱熱之疾,皆能奏效。外感風熱又兼痢疾初起,薄荷可以外散表邪,里清腸熱,此外薄荷還具有消毒殺菌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療皮膚風疹、瘙癢、瘡疥及蜂螫傷。
薄荷屬於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分多的藥材,煎服時不能久煮,久煮會導致香氣揮發,藥性損失。由於薄荷辛涼發汗,體虛多汗的人不宜使用。
薄荷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植物,人生難免有許多錯過的人或者事物,能再次相遇、相親和相愛的機會幾乎沒有,但越是沒有就越是想念,薄荷雖然是一種平淡的花,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從每一個毛孔滲進肌膚,身體里每一個細胞都通透了,那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會讓那些曾經失去過的人得到一絲安慰,所以薄荷的花語是「願與你再次相逢」和「再愛我一次」。此外,它還有一種花語是"美德",代表了人的種種美好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