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興晶元的事讓你為中國科技焦慮了?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大可不必!

中興晶元的事讓你為中國科技焦慮了?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大可不必!

焦慮幾乎成了當下中國最流行的狀態,男人焦慮離油膩中年還差幾步,女人焦慮華年不再,孩子們焦慮不要輸在起跑線,就連廣場舞大媽們也在焦慮領舞的位置還能保多久……

中興通訊被美國政府重罰,未來發展岌岌可危。中興這麼大這麼牛的企業,特朗普一聲令下不準美國企業賣晶元,就馬上出現斷檔,連一個小小的晶元都做不好,中國的未來沒戲這樣的判斷又讓很多人焦慮……

在必須重視晶元國產化的同時,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其實大可不必因此而焦慮,甚至某種程度上感到欣慰。

沒有一個國家的產業是可以包打天下的,除了未來的中國

回憶一下,上一個讓大家對中國製造中國科技鬱悶的是什麼呢?是馬桶蓋、電飯煲和圓珠筆。從中國連個馬桶蓋都造不好,到造不好圓珠筆尖,終於到了造不好晶元了。吃瓜群眾們對中國在當下和未來搶佔科技高地的動作遲緩的不滿,同時也要看到的是中國產業的升級和更新的高度在提升——晶元已經是地球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幾個領域之一了。

國產圓珠筆芯已經有了,不再是中國人焦慮的問題

中國需要努力補上晶元這塊短板,並且我們正在補上;同時也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造好晶元的。

或者更進一步來說,在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在所有的科學技術領域都形成壟斷,日本不能,美國也不能,憑什麼中國都要做到最好呢?

簡單說就是,在地球村這個班級里,中國總體上學習成績排在前十,與第一(美國)相差很多,但是與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沒有多大差距,大家只是在具體某科目上有所不同,科技最直接看得到摸得著的體現就是在製造業領域,波音、空客、寶馬賓士耳熟能詳,也體現了一個國家製造水平,而中國在這方面弱點就是大而不強,但優勢也是我們足夠大,有廣闊的空間去輾轉騰挪,用軍事上的術語就是以空間換時間。

比如德國在高端製造上很牛,但是互聯網他落後,液晶顯示技術他沒落後、超級計算機他落後很多,當然挖掘機他也快沒有了(原來很牛的,後來基本被其他國家收購了,包括中國企業也去插了一腿,三一和徐工都收購過德國企業),日本在汽車、機器人、高端機床領域很牛,但是現代通信上就是提供配件的身份,當年曾經馳騁天下的SONY們已經淪落了,華為在日本的招聘薪水比SONY們高一大截。世界前10大互聯網公司美國7家,中國3家BAT。名額放寬到前15名,那基本上就是中美兩國平分秋色了。

再說美國,這個被稱為輪子上的國家,汽車工業是其值得驕傲的產業,但是最近20年來,顯然是歐美日在汽車領域各有千秋,基本形成了美國被日德按在地上摩擦的狀態,甚至中國生產的汽車返銷美國(福克斯這個車型美國本土已經不生產了,重慶生產返銷美國的)直到馬斯克的特斯拉的出現開始扭轉。

具體到晶元領域,可以說中國晶元產業一直很弱小,「缺芯」是讓中國產業人恨鐵不成鋼的領域,每當提起的時候,都想罵罵街,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還是要罵下去的,然後會像圓珠筆,馬桶蓋一樣發現,不但中國能生產了,而且不比任何國家的差……

相信中國人對科學的推崇終會開花結果

在全世界,能夠上牌桌的國家說到底也就是那麼多個,基本就是G20也許再加上個以色列,這些國家中還要剔除墨西哥(湊數的)、南非(曾經牛過)、印尼(靠人數)、沙特(賣油夠了)等國家,剩下的也就是十幾個,而這十幾個國家基本決定了未來世界科技的走向,其實之前也是這些國家決定的……

世界上的技術在飛速的發展,以晶元領域的摩爾定律為代表。18個月處理速度會翻一翻,價格下降一半,這樣的發展速度完全就是中國那句老話,一夜千里,不是資本和技術雄厚的玩家,對不起,後來者是沒有入場券的。

按照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就是說無論是晶元還是機器人、無論是數控機床還是大飛機,這些讓中國老百姓們想起來就罵街的領域,中國都有,但是離頂端還差不少。

其實所有的後來者中間,中國是玩得起的,也是唯一能夠玩得起的,可以簡單的歸結為以下幾個因素。

中國有追趕的時間和空間。之所以中國有追趕的空間,一個很少有人注意的現象就是,技術在迅速發展,但原創的基礎學科並沒有跟上技術發展的腳步,呈現出來的是,技術發展快,科學發展慢。

舉個簡單的例子,最近十年或者二十年三十年之內的諾比爾獎獲得者,哪個人的名字是全世界共知的?剛剛去世的史蒂芬·霍金嗎?老人家作為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名字響亮、故事勵志,對於普通人了解科學喜歡科學也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對不起,霍金並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其在科學理論上的觀點還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也就無法獲獎。

說起來很多科研工作者也許會汗顏或者惱怒,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現在這一批科學家比以前那批差遠了——就差在原創上。不說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這種大家都知道的大牛,其他人類歷史上的開創性科學發現也都有了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因為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的普朗克,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距今正好100年,量子力學另一個大師級人物玻爾獲得諾獎是在1922年也差不多一百年了,因為那隻貓而廣為人知的薛定諤,獲得諾獎是在1933年,在奧本海默的主持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間是1945年,距今73年了……

事實上,在科學領域能稱得上大師級人物的,目前來看離我們最近的是克里克和沃森。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在英國雜誌《自然》上公開了他們的DNA模型開創了一個科學的新大門,65年過去了,生物科技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當之無愧的顯學,但是現在的研究沒有哪個DNA雙螺旋這樣具有革命性的力量了。

而當下的科學家門,其實就像牛頓所說的,只不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而已。很多我們崇拜的當下科學家更該感謝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的時代,是在前人的原創性基礎上,讓他們有了再度發揮的空間和機遇。

對於人類社會來說,科學進步的腳步變慢,可能不是一件好事情,但對正在追趕的中國來說,機會也許只有這一次。

有了起步基礎之後事情會好辦很多

殲20總設計師楊偉曾經說過,原來我們曾有明確的追趕目標,現在,我們接近甚至在某些局部平行或超越了。在這種沒有明確跟蹤目標的情況下,創新的難度同以前相比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無獨有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有一個著名的講話,他說:「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綜合起來就是,原創性爆發性科技進步是很難很難很難的,與技術細節上的發展根本不是在一個級別上的。這話是完全正確的,基礎研究要尋找方向進行試錯然後發展的,其難度不是簡單的追隨模仿就可以完成的。

同時我們其實可以反過來看,那就是晶元這種技術上的進步,學習借鑒追趕起來相對是要簡單的,就像當年愛迪生試驗了600多種材料才找到電燈用的燈絲一樣,後來人只需要在已有的材料上進行提升改良就好,這要容易得多。

晶元領域,雖然整個行業的產業鏈各環節上,中國都處在劣勢,但基本都有,當目標已經明確的時候,按照別人走過的路你跑起來就好了,無論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有了基礎,有了可供追趕的目標,再加上手裡的小錢錢,晶元領域的中國聲音不會讓我們等太久的。

有了基礎平台之後進行細節提升這方面的例子其實很多很多。

美國的B52轟炸機是可是在1952年就開始生產了,現在美軍自己仍然在使用(當然會有升級)而對其他國家軍隊來說,B52仍然是渴望不可求的。再看看民用領域,現在全世界都在飛的波音737可是上世紀60年代的產物,拿出來仍然是全世界在買在用。

其實晶元之外,中國處於劣勢的領域還有很多,只是不那麼廣為人知罷了。

比如製造業領域一個很牛的場景就是郵輪製造,這一領域一直是壟斷著的——被歐洲人壟斷。沒有美國的份,也沒有日本和韓國人的份,雖然這兩個國家這十幾年來一直是和中國造船業輪流坐莊的,但是對不起,日本和韓國人玩郵輪製造都玩砸了。

要知道100年前歐洲人就可以製造泰坦尼克號了,直到現在這一刻為止,還是歐洲人自己和自己玩,區別只是義大利人玩、荷蘭人玩還是德國人玩。

現在中國人也開始玩了,雖然很低調。上海外高橋正在建造的嘉年華郵輪屬於13.35萬噸的Vista級豪華郵輪,船長約323米,具有15層甲板和2000多個客房,是全球最先進的郵輪之一,四年之後,中國人就將在自己建造的郵輪上玩耍。

必須承認的現實是,中國在高端領域還有很多短板,晶元、醫療設備、航空領域,別人不會輕易的將最高等級的技術賣給你。但這一切不必焦慮,一靠自力更生二靠商業行動,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唯一的問題是,中國需要把一切都要抓在手中嗎?

新金融記者:彭俊勇

責編:文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心靈雞湯:如何找到自己的「ikigai」
無厘頭研究:握住她的手能讓你減輕疼痛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