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賬房先生黃國棟眼中的杜月笙

賬房先生黃國棟眼中的杜月笙

黃國棟生於1910年。其父黃文祥,早年在十六鋪水果行學生意時,曾是杜月笙師兄。滿師後,黃文祥任賬房,杜月笙跑街行銷。黃對杜月笙熱情關照,交情深厚。1925年,杜月笙自立門戶,請黃文祥任杜公館總賬房,黃國棟即隨父入住杜公館。1935年至1949年,黃國棟任杜公館總賬房。

黃國棟

1987年《上海灘》雜誌創刊後,筆者曾擔任編輯。時上海正公映香港影片《大上海——1937》。筆者採訪了黃國棟先生,據其口述整理成《〈大上海——1937〉的真真假假》一文,刊發於《上海灘》1988年第一期。

黃國棟住南市老城廂,與筆者住家不遠,時有往來。我在他的凝和路寓所里,聽他講述了杜月笙的種種往事。

2018年是杜月笙誕辰130周年,特將黃國棟先生的回憶整理成文。

01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那天,我開口就問:「杜月笙是哪一年進黃公館?啥人介紹的?」

黃國棟想了一下說:「聽我父親講是武昌起義之前,大概是1909年至1910年。此時黃金榮一面是法租界巡捕房探長,一面又自拉幫派,廣招門徒,已經是大亨了。

「介紹人是陳世昌。陳的眼光很好,黃金榮不到20歲,被陳看中,收為徒弟。杜月笙拜陳世昌為師也不到20歲。但陳的運道不好,曾經是十六鋪一隻鼎,撐過市面,出過風頭。但最終還是沒搞出名堂。他看好杜,認為杜的人品、性格、能力要比黃金榮好。陳自覺年事已高,力道不夠,就把杜推薦給黃金榮。黃因為是師父推薦的,又見杜先生身材修長、老老實實,當場就收下了。」

我問:「杜月笙後來居上,憑的是什麼?」

黃國棟立刻回答道:杜先生會做人。「吃虧就是便宜」,是杜先生的信條。這句閑話講講容易做做難,杜先生卻始終堅持。杜先生認為「讓人一尺,天寬一丈」,看上去吃虧了,其實天地更寬了。有人賺鈔票,杜先生是賺交情。鈔票是用得光的,交情是用不完的。日腳一長,杜先生的朋友越來越多,交際越來越廣,一些原來的對手,後來也成了他的朋友。

另一點是「誠」。杜月笙堅持一生「待人要誠,做事要誠,用心要誠」。此外,杜月笙的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杜月笙(前中)和他的兩位夫人姚玉蘭(前右)、孟小冬(前左)

杜月笙剛剛接管賭場,碰到一個辣手問題,賭客半夜三更走出賭場,時常遭到地痞、流氓「剝豬玀」(滬語,搶劫行人身上衣物)。賭客不僅錢財被搶,臉上更是無光,賭場生意日漸清淡。杜月笙摸底後,召集地痞頭目,安排這些人到賭場當保鏢。只要確保每位客人安全,杜就發餉金,成績突出的再加獎金。「剝豬玀」之風就此平息。賭場太平了,法租界甚至公共租界、華界的賭客也放心來賭場,自然生意興隆。社會治安也好了,身為督察長的黃金榮,曾多次受到法租界當局的表彰。

黃國棟還告訴我,杜先生是個要朋友要面子的人。他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他辦事的思路就是「化敵為友,有飯大家吃」。

沈杏山是公共租界捕房頭目,也是一個流氓大亨,壟斷了公共租界的毒品生意。當時公共租界禁煙,公共租界的土行「燕子窩」紛紛遷入法租界。黃金榮趁機宣稱,凡法租界的煙商由黃統一掌管,不容沈杏山染指。沈經營毒品20多年,且利潤豐厚,現被黃金榮霸佔豈能甘心。沈組織「大八股黨」幾次反擊火拚,都敗下陣來。黃金榮對杜月笙講,做掉沈杏山,有這個人在總歸不太平。杜不同意:「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我去試一試。」杜找到沈杏山,答應原公共租界煙商所產生的利潤按比例拿出交由沈杏山處理。同時又做紅娘,黃的兒子與沈的女兒結秦晉之好,化仇敵為親家。絕處逢生的沈杏山大喜。租界的頭面人物都稱讚杜月笙「心胸開闊」「做事漂亮」!

我問黃國棟:「杜月笙進黃公館前是個在水果行打工的小青年,1925年他自立門戶離開黃公館時已是上海大亨、社會名流。杜月笙在黃公館的這段生活經歷,是不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

黃國棟點點頭,說道:「這是杜先生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但還不是最重要的。杜在黃公館15年,從身無分文到腰纏萬貫,從無名小卒到上海大亨,變化巨大。杜先生自己講,他從高橋鄉下到上海,是一條小泥鰍。到黃公館以後才修鍊成鯉魚,才有了跳龍門的資格。所以,杜先生對黃金榮、林桂生是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後來杜先生的聲望超過黃金榮,但對黃金榮還是畢恭畢敬,十分尊重。」

02

錢新之教他開銀行

交談中,我問黃國棟:「杜月笙一生結交的朋友實在太多,這些人中,對杜月笙人生起重要作用甚至改變他命運的還有嗎?」

黃國棟聽了,略作思考後說:除了黃金榮,還有幾位,但與杜先生最貼心、關係最深、影響最大的是錢新之。

錢新之是浙江湖州人,出生在上海書香門第、富豪之家。錢留學回國後,擔任過財政部副部長、浙江省財政廳長、上海銀行公會會長、交通銀行董事長等,是著名銀行家。錢在上海生活多年,對上海幫派三大亨時有所聞,但不屑一顧。杜月笙仰慕錢新之大名,曾幾次派人送名帖到錢府,希望能與先生晤面,錢置之不理。

一些銀行界頭面人物紛紛勸錢新之:杜月笙講誠信重諾言,仗義疏財,為人豪爽,值得一交。

一天,錢新之獨自一人走進杜公館,杜月笙得到通報,受寵若驚,馬上將錢請進古董間。錢想看看杜的肚量和為人,初次見面,便開門見山,放膽直言:杜先生正值壯年,大可以干一番正事,希望杜先生與毒賭徹底決裂,開始新的人生!

杜月笙不但不惱,反而哈哈哈大笑。

原來杜月笙自立門戶後,十分看重自己的名聲,正在考慮如何走一條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新路。錢先生的直言,正中下懷,一拍即合。煙賭不搞了,搞什麼行當好呢?錢新之當即回答:開銀行!知道杜月笙對銀行完全外行,錢新之就為他細細講解,打消杜的顧慮。幾個月後,即1929年2月,在錢新之、陳光甫一班銀行界大佬的幫助支持下,杜月笙的「國民銀行」正式開張!

我好奇地問黃國棟:「我在想,假如請杜月笙具體去管一家企業,他能管得好嗎?」

黃國棟微微笑道:我知道你的意思。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1933年,實業部長吳鼎昌與上海市長吳鐵城決定由雙方共同投資,在楊樹浦復興島開辦一家上海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的魚市場。經過幾個月建設,擁有華東第一大冷庫的魚市場隆重開業。上海商會會長虞洽卿推薦著名企業家王曉籟任總經理。

開張多日,卻生意清淡,門庭冷落。日腳一長,王曉籟急了,沒有進賬,卻天天要開銷,實在無法交代,便向虞洽卿提出辭職。虞、王商議多時,決定請杜月笙出山。

杜月笙早想涉足魚市場,對經營失利的原因也早有分析。與虞、王商談時,杜提出三條件:一、變官辦為官商合辦。我願出資參股,魚市場由董事長負全責。二、動員鼓勵上海周邊中小魚市場的主管到魚市場來工作。這些人對漁情漁汛最熟悉最了解。其中品行端正的可充當骨幹甚至部門負責人,每月發薪水。如果願意投資,再享受股東待遇,每年分紅。三、王曉籟不能走,還是總經理。

因涉及體制,虞洽卿要向上面彙報。其實,吳鼎昌、吳鐵城都是杜的好朋友。對杜的三條件,全部答應。

數月後,魚市場第二次隆重開張。爆竹聲震耳欲聾,原先為周邊魚市場供貨的漁民紛至沓來,送來幾百上千擔剛剛出水的海鮮。市民蜂擁而至,櫃檯前人頭攢動,爭相購買各種海鮮。

王曉籟看著熱火朝天的景象,感慨萬分。王原先很看不起杜月笙,這個開賭場買賣鴉片的也算企業家?而今,杜月笙的三條件,特別是第二條,原先一大批心懷不滿的中小魚場老闆,居然由阻力化為助力,成為辦好魚市場的中堅力量。他很欽佩杜月笙的商業眼光,杜是一下子就抓住了魚市場失敗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起死回生。具備這種商業眼光的,應該是真正的企業家。後來,王曉籟成了杜月笙在工商界攻城掠地的重要助手。

黃國棟(左)與沈寂(中)等在《上海灘》雜誌舉辦的作者聯誼會上熱烈交談

03

台灣不去,上海不留,

杜月笙去了香港

採訪結束前,我對黃國棟說:「我還想知道,杜月笙與蔣介石關係如何?」

黃國棟沉吟片刻後說:蔣介石待杜先生有時還公正。「七七」事變後,上海成立抗戰後援會,要辦公場所辦公經費,算一算數目也不小。杜月笙講,辦公場所,我杜美路新房子大概夠用了。辦公經費,成立初期的一切開支由我墊付。運轉一段時間後,捐款源源不斷,財務便將杜的墊付款退還杜,杜月笙不肯收,「捐款是要送到前線軍隊的,我怎麼可以抽賬呢?」這件事後來被蔣介石知道了,蔣很讚賞杜的精神,特意批了10萬元獎勵杜月笙。

杜月笙在高陶事件中,安排周密,指揮得當,使《日汪密約》及時公布,為抗戰作出重大貢獻。蔣也很賞識,並予嘉獎。

但蔣介石對杜月笙的青幫身份始終不能釋懷。

1945年抗戰勝利,杜月笙與隨從乘火車回上海。聽說上海將舉行幾十萬人的歡迎大會,杜一路上談笑風生。不料途中有人上車來報告:上海北站附近有人發傳單貼標語,「打倒舊勢力!」「打倒杜月笙!」杜臉色大變,一語不發。

新任上海副市長兼社會局長吳紹澍,本是杜的門生,居然張貼如此標語。按幫會規矩,欺師滅祖輕則三刀六洞,重則一命嗚呼。吳紹澍有恃無恐,原因有二:一、吳雖是杜的門生,卻並非青幫「大通悟學」的「學」字輩。杜收門生,不開香堂,不行跪拜,只是鞠個躬自稱學生即可,與幫會不一樣。二、隨著抗戰勝利租界正式收回,由租界而滋生的舊勢力根基已除。經八年抗戰,各地軍閥勢力大大削弱,蔣介石欲打擊幫會勢力。吳紹澍膽大妄為,正是迎合上意。杜心知肚明,也不回杜公館,借住朋友家。戴笠是杜月笙的生死之交,即命軍統調查吳紹澍。不費吹灰之力,馬上查明吳劫奪敵產貪污受賄等罪行,僅汪偽稅務局長邵式軍一人,被吳搶奪的金條銀元、美元珍寶、古董書畫等物價值就達上億元。戴據實向蔣報告,蔣批示「嚴予查辦」,撤銷吳的職務,杜月笙總算出了一口氣。

1947年8月,杜月笙六十大壽。蔣介石送一壽匾「嘉樂延年」,還派蔣經國夫婦代表蔣向杜拜壽。與蔣關係改善,杜月笙頗感欣慰。

不料1948年9月,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把杜的兒子杜維屏送進牢房。杜月笙氣得哮喘複發,卧床不起,與蔣關係再度惡化。

杜月笙與楊虎合影

所以,上海解放前,蔣介石勸杜月笙去台灣,杜月笙怎麼會去呢?杜回到公館講起蔣的談話內容,發了幾句牢騷:「蔣先生當我是一隻夜壺,要用的辰光用,不用就朝床底下一摜。」

蔣介石勸杜月笙走,勸杜月笙留的人更多了。潘漢年就是一個。潘與杜月笙比較熟,早在抗戰爆發時,潘就致函杜月笙,稱八路軍在山西的部隊急需防毒面具,請杜月笙募捐籌款予以支持。杜立即辦理,購買1000套從荷蘭進口的防毒面具,送到潘漢年指定地點。

1949年,周恩來指示潘漢年,設法讓杜月笙留下來,有利於穩定上海局面。潘請章士釗、黃炎培去做杜月笙工作。杜只聽不講。杜很清楚,台灣不去,上海也不留,只有去香港了。

1949年5月,杜月笙一家人及隨從等乘船去了香港。? end ?

本文選自2018年第4期《上海灘》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灘雜誌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灘雜誌公眾號 |